陈君
摘要 目的:探讨德阳市儿童腹泻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指导本市儿童腹泻病的防治。方法:收治腹泻病患儿40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市儿童腹泻病多发于婴幼儿,冬季明显,感染性腹泻多见,以病毒感染尤其是轮状病毒感染为主,且在不同年龄、不同季节发病的病因不尽相同。结论:加强对本市儿童腹泻病的流行病学认识,为指导疾病科学预防及合理诊治提供依据。
关键词 儿童;腹泻病;流行病学
小儿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加和性状改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本病发病率高,是儿童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儿童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每年大约有150万<5岁儿童死于腹泻病,约占<5岁儿童死亡的18%[2],居儿童死亡原因第2位。为了解德阳地区儿童腹泻病的发病特点,本研究对我市腹泻儿童40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1-12月收治腹泻病患儿400例,男211例,女189例;城市197例,农村203例;早产儿191例,足月儿209例;母乳喂养173例,人工喂养148例,混合喂养79例。对40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并做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德阳市儿童腹泻病的发病年龄以婴幼儿为主,见表1。
德阳市儿童腹泻病好发于冬季,见表2。
德阳市儿童腹泻病的病因以感染为主,尤其是病毒感染占主导地位,见表3和表4。
病毒感染是德阳市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且非感染性因素是婴幼儿腹泻的重要原因,细菌感染也是德阳市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腹泻的主要原因,见表5。
德阳市儿童腹泻病中,病毒感染性腹瀉主要发生在冬季,细菌感染性腹泻主要发生在夏季。见表6。
德阳市儿童腹泻病的病原体包括多种细菌和病毒,轮状病毒最常见,见表7。
讨论
儿童腹泻病是儿科常见疾病,临床发病率高,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其发病不仅与儿童消化道感染有关,还与全身感染及饮食、药物、环境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并且具有明显的季节及年龄分布特点翻。临床上儿童腹泻病根据病因可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病因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非感染性腹泻病因包括糖原性、药原性、症状性、过敏性等。
本研究通过对德阳市腹泻患儿40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婴幼儿仍是本地区儿童腹泻病的主要患病群体。首先,婴幼儿由于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消化酶和消化液分泌较少,食物摄入相对较多,容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4],表现为非感染性腹泻;其次,婴幼儿期包括了由母乳喂养改为人工或混合喂养阶段,辅食添加不合理或喂养不当,也容易导致婴幼儿非感染性腹泻;再者,婴幼儿免疫功能发育不够成熟,尤其在冬季,易受到病毒感染[5],病毒通过破坏小肠绒毛细胞结构并影响其载体及酶活性等导致肠液渗透压增高、分泌增多,引起感染性腹泻。夏季因为气温高,食物易被肠道致病菌污染,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可以自行摄食并且喜食生冷食物,故细菌感染性腹泻多发生在夏季,这也是>3岁儿童夏季腹泻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
儿童腹泻病虽然种类繁多、病因各异、发病机制复杂,但早期治愈率高。根据WHO、UNICEF等研究结果表明,把预防措施的覆盖率从目前水平提高到99%,可以使腹泻导致的死亡率下降75%[6]。因此儿童腹泻病重在预防,加强健康宣传教育关键是提高家长对儿童腹泻病的认知度,提前做好疾病预防措施,比如饮食卫生、环境卫生、预防接种等,并且提高就医意识,一旦发现儿童腹泻,及时、规范地送诊。
同时,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因腹泻死亡的儿童中,死前在门诊治疗的>50%,但住院治疗数仅20%左右,并且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和过多使用静脉补液等问题在临床中仍普遍存在[7-9]。因此,我们应加大医务人员培训力度,提高对腹泻患儿病的早期识别能力,尤其是危重症病例的识别能力,及时并准确判断患儿腹泻病的种类,明确病因并合理治疗。WHO推荐的儿童腹泻病治疗原则:继续饮食、预防脱水、纠正脱水、合理用药。药物选择的标准包括高效、可口服、可与口服补液盐(ORS)合用、不影响肠道吸收功能、不被肠道吸收、可抵御一系列肠道病原体[10]。同时,WHO提出90%的儿童腹泻病治疗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我国也有学者提出,70%的儿童腹泻病治疗不应该使用抗生素。对于大多数非感染性腹泻,只需一些简单的治疗措施,如止泻、合理饮食、口服补液等就能获得很好的效果;对于病毒感染性腹泻,抗生素的使用甚至可能使病情加重;对于细菌感染性腹泻,一定要在粪便常规及微生物学检查的基础上,结合培养结果及药物敏感试验,合理使用抗生素,并且始终保持肠道微生态平衡[11-14]。微生态制剂主要为益生菌,其功能包括增强肠管上皮细胞屏障功能,促进抗感染免疫反应,抑制炎性免疫反应[15]。合理使用抗生素并始终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是预防和治疗小儿腹泻病的关键。
总之,应进一步加强对儿童腹泻病的深入研究,提高公众和医务人员对儿童腹泻病的认识,重视疾病的科学预防,规范疾病的诊治流程,以降低儿童腹泻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参考资料
[1]朱朝敏.儿童腹泻病的定义及分类[J].中国临床医生,2004,32(8):15-16.
[2]
Bryce J,Boschi PC, Shibuya K.WHO esti-mates of the causes of death in children[J].Lancet,2005,3 65 (9465):1147-1152.
[3]李智辉,周燕燕,黄国华.广州地区5岁以下儿童腹泻发病率季节性分析[J]中国公共
卫生,2000,16(1):54.
[4]行晓红,刘金权.秋季婴儿腹泻204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2):2907-2908.
[5]富振英,何武,陈春明.中国6岁以下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与腹泻患病情况及经济损失[J]卫生研究,2000,29(5):283-287.
[6]
UNICEF and WHO Joint review of the ma-ternal and child survival strategy in China.UNICEF, 2006.http://www.unicef.org/eapro/MCH_strategy_China.
[7]方鶴松,段恕诚,董宗祈,等.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防急发(93)第37号.
[8]左满凤.思密达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19):109.
[9]虞爱华.儿童细菌性腹蔼的抗菌治疗[J]小儿急救医学,1998,5(2):59-61.
[10] Santosham M,Chandran A,Fitzwater S,et al_Progress and hamers for the control ofdiarrhoeal disease[J].Lancet,2010,376(9734):63-67.
[1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堂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86-1300.
[12] Keating JP.Chronic diarrhea[J].Pediatr Rev,2005,(26):5-14.
[13] EAS Nelson, WK Ko,EKwan, et al.C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Diarrhoeain Young Children[Jl.HK J Pediatr,2003(8):203-236.
[14] WHO.The treatment of diarrhoea:A manualphysicians and other Senior health workers,2005:1-44.
[15]杨锡强.益生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9):62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