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蓉
摘 要:《穹顶之下》,是2015年由原央视记者柴静自费拍摄的一部聚焦空气污染的深度调查作品。这部时长达103分钟55秒的视频聚焦时下热点的雾霾问题,片中,柴静用将近一年的时间深度解析了雾霾的生成原因和解决之道。她走访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也赴多国了解治理污染经验,从国家与个人层面提出行动方案。
关键词:穹顶之下;空气污染;雾霾;治理
女孩伏在窗前,外面是被雾霾笼罩的世界,放大的镜头聚焦了时代的痛点。
《穹顶之下》中那一幕幕沉雾霾霾的镜头,那一串串客观醒目的数字,让麻木的人们再也无法淡定,压抑、困惑、震撼之余不免心生余悸。雾霾可怕,穹顶之下的生存环境,着实令人窒息。
后期接受采访时,柴静丝毫没有隐瞒自己制作《穹顶之下》的最初动机——为了孩子。柴静的女儿没出世便被诊断患有良性肿瘤,从一出生就接受手术,这让柴静不得不反思,不得不去关注环境健康问题。呼吸是健康方面最直接的领域之一,近年来,“雾霾”已经成为一个令国人天天接触的名词,它不仅现实的伤害着我们的身体,而且威胁着将出生的孩子。在“雾霾穹顶”下,作为一个母亲是焦虑而恐惧的,因此柴静决定拿起自己的良知和责任、理性和勇气让全社会切实认知雾霾危害,明白“同呼吸,共患难”,激发大众从我做起的对共同的家园的爱惜和维护。
时长103分钟的专题片《穹顶之下》把握了这个转型社会的重要“问题单”,普及性地向观众们解答了三个关键性的问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
第一,雾霾是什么?雾霾是一些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我们肉眼能看见的最小颗粒都是它的20倍。我们看不见它们,然而雾霾中却有大量的有害有毒物质,它们的存在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当PM2.5值升高時,导致了患肺癌的几率增加,人群的死亡率会随之上升。第二,雾霾从哪儿来?中国能源结构中,燃煤和燃油占了百分之60,而在燃烧排放时大部分是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就直接排放到了大气之中,煤炭没有得到过清洗,石油没有得到提炼,各种有毒物质随着排放来到大气之中,通过我们的呼吸进入身体。第三,我们怎么办?在片子中,环保局的一位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现在都不敢开口,让人看到里面没有牙。”还有一个民营加油站的老板是这样说的:“环保局是什么?你有义务但是没有权利管。”
在雾霾的三问中,最令人无奈痛心的莫过于第三问:我们该怎么办?片中,各部门发言人无奈的表情和推诿的话语,让我们心寒心酸。环境部门对进城车辆进行检查,发现排放超标的车辆却拥有合格的手续,而且并未安装油气净化设备,原因是司机购买的汽车违规获得了合格的手续。难以进行惩罚。燃烧煤炭,经济严重依赖钢铁行业,即使产能早已过剩,许多无牌照企业破罐子破摔,环保部门无法执法,因为事关十万人的就业。环保局吃地方政府的饭,不敢砸地方政府的饭碗。环保局缺乏司法和行政的实际支持,没有执法能力,相对强势的政府和大企业显得无能为力。
雾霾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各个部门迟迟放任,等待推诿的原因又是什么?归其根源,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要求与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矛盾。是迫在眉睫的能源结构改革与能源行业垄断一家独大的现状的矛盾。
雾霾问题尖锐矛盾,柴静句句质询句句诉求。“们生活在终生暴露的实验仓,而重雾霾期间对儿童和老人的伤害是最严重的。”“呼吸是没有办法选择和逃避的,你的每一口它都在。”“颗粒物,是人类的一级致癌物。”“煤问题必须引起重视,最重要的要么降下来,要么洗干净…”“法律的模糊性,大气法53条执法主体的不明确”。“不执法就是逼人做假。”“用光所有的资源之前,用光所有的环境容量。”“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走完别人100年完成的工业化道路。可想而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文明,但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样的GDP就算全世界第一,又有什么意义呢?”“天然气和石油的使用,天然气石油公司和天然气管道公司的匮乏,中石油中石化的垄断”。“若开放市场,我国天然气产量和探明储量翻翻”。“环保部门的监督电话:‘12369,不是一串数字。以及每个人力所能及的小事。”
柴静的苦口婆心试图唤醒:雾霾之下,我们如何冲出穹顶?
①转变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结构,进入早该进入的油气时代,开放能源市场,转变中石油中石化的垄断局面。②提高汽柴油的国家标准,对不符合标准的工厂、企业、个人进行严厉处罚,加大执行力度。③向国外学习先进经验,对排放超标的单位进行改造,使用技术手段从源头解决污染排放问题,国家对清洁设备进行补助,各部门要配合给予监督和检查。
《穹顶之下》 影片的最后,柴静面向全社会呼吁:“有一天他们会说不,我不满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情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生。”
雾霾虽可怕,但并非无法破解。同呼吸,共命运,我们每个人应该如主持人柴静般,是治理雾霾的参与者,守望者和建言者。柴静的努力,更多的是在悲观中寻找出路,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我们共同的努力才能点燃希望,冲出穹顶,挥散雾霾,寻找阳光。
这部影片,切中痛点,让人想到美国作家雷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该书在20世纪60年代推动了美国的环保进程。也有人指出,影片存在一些事实错误,掺入了较多个人情绪因素,但这部影片有感染力,推动了社会对环保的认识,有助其转化为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