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子材修通“纵横峒”

2018-11-13 19:38多港峒客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万泉河中平牛栏

多港峒客

规划企盼五百年,十个月修通

“纵横峒”,古属乐会,是五指山东北部黎苗聚居的一个神秘区域。

本文介绍这条路,鲜为人知。当年艰难通入令人谈虎色变的“荒蛮深峒”,现在却是一条美景目不暇接、史迹处处可考、民族风情浓郁、富含探秘观光潜力之路。中华第一橡胶园、海南最大苗区的基督教传入、清代舆图唯一“九曲十八弯”诡异河道、抗战若干重要战史,都与这段“十字路”息息相关。

自明初至晚清,包括海瑞在内的有识之士不断提议:修通五指山区通道网,让黎峒不再荒远阻塞,缩小汉黎两大文明的发展差距,以造福琼民。可惜提议一直只能停留在纸上,正如琼州道朱采致张之洞的《禀督宪书》所说,这件事“迄明至今,数百年来,人人能言之,而卒无人能为之。非谋之不臧,任事之不力也”——说了五百年,谁都明白,也不是谁都懒政,但却谁都没法做,因为实在是太难太难了。

风雨飘摇的晚清,张之洞、冯子材在二十多年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工业先进生产力的大背景下,终于完成了这个壮举。总共修通十二条大道,加上各县二十二条支路,破天荒创造了海南中部山区的庞大路网。

路网详情,由光绪十三年(1887)一份奏折表述,逐条列出“十二大道”的重要节点,见于张之洞的《剿抚各黎开通山路折》(载《琼崖文库·张之洞经略琼崖史料汇编》28-29页)。其中第一条,便通入“纵横峒”而连接“十万峒”。

纵横峒,地域大致包括今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东部的中平镇全境,以及附近相连的屯昌县、琼海市部分地区。这里山岭纵横,河道险狭,森林茂密,高度封闭,自古官民不能轻入,属于典型的荒蛮地带。

民初以后,民间对“十二大道”的记忆已经模糊,当代更是少人注意了。其实,这些通道对山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某些线路一直沿用至今而人们茫然不觉,是值得认真探讨的历史版本。

数年来,笔者以张之洞奏折为基础,辅以相关史料,实地考察、追溯了这个路网。深入了解之后,不由得惊叹其布局,既表现汉黎先人智慧,也反映出黎区的不少史实。现在就以这条线路为例,体会当年的冯公是如何规划开辟荆榛的。

十二大道第一条,奏折原文如下:

一,由乐会之嘉积市西行,经石壁、船埠、加岭、中平、河滥,出五指山之北,西抵牛栏坪。此为东北路。

综考黎峒形势,北以十万峒之牛栏坪为要。

文中一些村名,当代已不存在,也有些路段不易弄明白。先来个简单对应——

嘉积:今琼海市嘉积镇;

石壁:嘉积镇西南28公里、万泉河北岸之石壁镇;

船埠:石壁镇以西约15公里,万泉河支流大边河北岸;

加岭:牛路岭水库北角,琼海市会山镇加略行政村;

中平:今琼中县中平镇中平行政村;

河滥:中平村南约1500米。海南建省初期的民政资料还有河滥村,现村名已佚,只能找到原河滥属下的“村子”和“冲湾”两个自然村;

牛栏坪:今长征镇新平行政村旧村坪自然村北不远,村已废。

琼东巨镇作门户,山海一线牵

下面,逐段分析这个线路。

嘉积。嘉积最迟在16世纪初已是墟市,《正德琼台志》有记载。清前期,海南开发加速,万泉河上游的林产品大量输出,至晚清,洋货又大量输入。嘉积至琼山旧州之间的通道,作为联系万泉河与南渡江两大水系最便捷的陆路转运线,也因而空前繁荣,嘉积一举成为仅次于海口的第二大商埠,号称“琼东巨镇”。

嘉积原非县治,亦不在驿道上。但商旅繁盛,使得嘉积经黄藤市北行的便路(在黄藤接驳驿道往府城,走向大致是当代G223国道的嘉积——黄竹段),清初以后竟比经黄藤通往乐会县城(今琼海市塔洋镇)的中路驿道还宽,被民间特称为“大路”。康熙八年(1669),官府新招了“大路市”(今大路镇),到嘉庆间已把老黄藤市(今黄典村)生意完全取代了,“大路”完全是嘉积“生”出来的。

十字路动工前五年即1882年,徒步穿越半个海南岛的美国传教士香便文,目击了嘉积至海口“大路”的热络景象,令人印象深刻:

不久,我们的小路(香便文是从会同县城出发的,小路就是县城往黄藤的驿道——引者按)并入了海口通往嘉积的主路。一路上,络绎不绝的苦力跳着从水路运往旧州的货物,诸如布匹、火柴、油灯、煤油之类(香便文《海南纪行》第10章)。

嘉积如何从陆路通入山区核心黎峒,无疑是张之洞、冯子材考虑“十字路”的重要内容。此路一通,琼崖第二大埠就成为五指山区的门户了。

石壁逶迤西南行,沿河入黎境

石壁。明清时属定安县南雷二里,是万泉河航道的重要港口,水运可以下行嘉积及博鳌港,陆路地势也相对平坦。

最迟明后期,石壁已形成集市,《万历琼州府志》载有石壁市,《康熙定安县志》载有石壁渡。晚清时从海边到石壁一带的万泉河畔,都已属省民都图。石壁地方,明清都有获得科举功名的人,汉文化圈资历之深,试以石壁镇龙礼自然村一个祠堂为例:龙礼村现有六七十户姚姓,三百余人。“姚可举公祠”在村中央,两进结构,正堂保存完好。姚氏始祖是中华民族“五帝之一”的舜帝,名重华,所以祠号为“重华堂”。祭桌安放着密密麻麻的先祖牌位,按这支姚氏族谱,始祖是明初从福建莆田南来的定安县知县姚佳,至今已传承六百年。正梁上照例用墨写着上梁之日,为光绪十二年,正是冯子材开路的前一年。当时定安、乐会遭逢“客黎之乱”,很多村镇都鸡飞狗跳,甚至被烧掠一空,而姚氏祠堂卻在隆重举行上梁仪式。可见这一带绅民不少,有足够的自卫能力。

据1930年版《海南岛志·第十二章》,民初“万泉河可通航200余里,有船约百余艘,每艘容量约十余担。由石壁载货一船至博鳌,约费六七元(广东毫洋)”。据当代《琼海县志》载,民国十六年(1927),石壁市有店铺50余家,多经营山货,年贸易额达到30余万元。

船埠。船埠市首次见诸记载为《道光琼州府志·卷九》:“牧养市,在南雷二里,今移船埠市”。该志叙事至1840年,可见船埠之为墟市,最迟在鸦片战争前。牧养市即今石壁镇西南、万泉河南岸的蒙养村。

船埠既是市集也是码头:“船埠,在雷二图船埠市内。黎峒山货往东路者由此下船,往嘉积、博鳌二处搬运”(《光绪定安县志·卷二》)。码头从石壁、牧养上移至船埠,可缩短不少陆运里程,有其价值。但是这个上移,需要有诸般社会条件的配合,这反映了清后期万泉河中游浅山黎区社会的发展。

抗战胜利后,船埠依然是万泉河规模航运的上止点:“(万泉河)航行备受限制,船只仅能在博鳌至船埠200里通航而已。三千至四千斤船只均可航行”(陈植《海南岛新志·第三章》)。

由于解放后修筑了牛路岭大型水库,加上森林不断损失,生态及经济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万泉河水运大受影响,1970年代后期船埠港废,石壁至船埠的陆路,部分也断了。老船埠码头现已消失,原址位于海南农垦局东太农场场部西北4公里,大边河北岸的第27生产队,又名“船埠作业区”,1990年代拦河建有“船埠水电站”。

张之洞奏折的“十二大道”,只是规划,施工时可能按实际情况略有变更。这条线可能还有船埠以外的版本。

河道九曲十八弯,路随山水间

加岭,即加略行政村。在今琼海市域西缘、白马岭东麓、牛路岭水库西北角水边,由张图园、加略村、铁垫平、加冬口四个自然村组成,至今仍按公社化时代习惯,称为四个队。

从加略开始,这段路沟通了整个“乐会北峒”。“乐会北峒”是清代地方志出现的概念,包括了明代大半个“纵横峒”。《道光琼州府志》载该峒的六个村,今天都在。黎区实况,不少记名村子,都是由若干個更小的聚落群组成:

自县城西一百余里至(乐会)北峒,所辖六村:加六(略)、中平、河滥、南昌(南冒之误,即南茂)、加福、三更(851页。本文页页码未注版本者,均指2006年海南版)。

现在再回头看“船埠”。十字路上溯至船埠才安排桥渡,过大边河相对容易,但里程绕远。所以实际执行时可能就在今东太农场场部,民间称“峻口”处过河,晚清船埠是当地知名码头,张之洞奏折将其列入节点也是自然的。

可见,十字路并非上溯船埠渡河,而是在六壳沟、黄土寨一带低地残丘南行,没有过多绕远。接近公头岭低山,便沿山谷取线,最高段为公头岭与雷公岭之间的峡口,海拔250米,随后顺山口下探加略谷地,进入乐会北峒。当代东太农场畜牧队至加略盆地第一个自然村“张图园”的乡道,即当代外界进加略唯一公路,就是如此取线的,该线全长11公里,大致就是十字路遗存。

十字路也可能在合口咀过河,沿粉车河西岸行走,经黄土寨至会山对岸才进入公头岭与雷公岭之间的谷口,这个细节,无需纠缠。但不可能沿河南行太远,因为一旦接近雷公岭脚,粉车河河谷就变得非常狭窄险峻,再往下受山脚地形影响,河道更是九曲十八弯,大量绕远加险窄,不能考虑了。

历史上的“峻口”,本来在今牛路岭水库中部的灯火岭峡口,是乐会南峒、北峒水路分界,兵要之地,不过现代当地人认为是在东太农场场部了。

“纵横峒”清代退隐,北峒有六村

中平村。即中平镇南部中平溪边的中平行政村,解放初曾一度作为琼中县城。1969年,中平公社才从中平村迁至思河墟,即今中平镇镇街。思河墟过去又叫文堂铺、文堂村,属汉黎杂居的定安县思河图,与属乐会北峒的中平村不是一回事。

河滥村。在中平村以南约三里,中平河一条支流的河谷中。

南茂岭、三角岭、加铁岭之间,构成狭长的中平河谷,地理高度封闭,土肥水丰,非常宜居。而中平、河滥所在地,是河谷中最宽大的平坝,由于群山环抱,抗战时曾被选作国民党军的司令部。根据《日军扫荡八村王毅司令部始末》(载《琼中文史资料·第五辑》),时属河滥的有大村、村仔、新村仔、冲湾村等自然村。当代河滥村名已经消失,但“村仔”和“冲湾”尚存,实地尤其幽静。

中平河谷,是“纵横峒”核心地带之一。

纵横峒含义荒远崎岖,名字与“纵横岭”一样令人难忘,汉字汉意,应该是外界汉人取名。现存记载中,纵横峒在历史舞台上首次出现,是在弘治甲子(1504年)。在持续规模性“黎乱”后,官府大兵镇压,但是军机泄漏,乐会、陵水的造反黎众及时躲进纵横峒深山,逃过打击:

至弘治甲子,杀督备指挥谷泰,后愈构乐会纵横、斩对、陵水黎亭、岭脚等黎会应,势日昌炽……三月癸未……为土舍泄机,贼多屯匿于乐会纵横峒坛口村大连山麓。(《嘉靖广东通志》531页)

……东南有纵横、斩兑等峒。(547页)

记述中,乐会纵横峒似乎与斩对峒(今和平镇堑对村,清代属乐会南峒)是并列的,这未必准确。到了清康熙十一年《琼郡志》,纵横峒就成了囊括乐会整个黎区的概念了:

乐会黎曰纵横峒。去县四百余里,北接思河、光螺,南接万州青山,声势相倚。驭失其道,即啸聚为乱。(111页)

万州“青山”何在,暂未有线索。在地图上只要看“北接思河、光螺,南接万州”,无疑地就包括了整个乐会西部山区半山区。这段表述,康熙后期及道光间的府志、通志,均有引用。

清康熙起,“纵横峒”便分为乐会南北二峒管治(南峒较大,包括明代“鹧鸪啼峒”一部分,古代这类划分有时未尽清晰),在清代各版《乐会县志》中,“纵横峒”概念已淡出。更上一级的地方志则沿袭各自旧体系记述,于是“纵横峒”“乐会南峒”“乐会北峒”并存,容易引起误读。

从现代《海南英烈谱·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分卷》中查得,民初“乐会北峒”,还包括当代中平镇的新村、南丘村、下田坡村、深湴村、加漫村、水映田村、新民村等。

跨山西探十万峒,沟通“归化图”

牛栏坪。万泉河支流新朗河一条小溪的上游,琼中县长征镇旧村坪自然村以北,这一带现场相对平坦。

十字路从中平盆地西行,穿越加铁岭北坡的连绵山地,进入连片微丘的另一个地理单元,也就是从古代乐会县纵横峒进入定安县的十万峒。

1928年琼崖军事长官黄强亲历五指山,记有“牛栏扒”村(即牛栏坪),只有八户姓颜的,其东侧(实际上是东北)二里有大村上瑞,三十家王姓。这两个村,是当时“十万峒”的极东界居民点(萨维纳:《海南岛志》辛世彪译本92页)。上瑞村今存。

整体看这条路,船埠以东的合口咀海拔不过20米,至加略,海拔约100米;继续沿粉车河、中平溪上溯到中平一带,海拔上升至160余米;再西行横贯“纵横峒”北部,在今日长流水—下田坡两村之间,跨过本线最高海拔的一段,即400米以上的大毛岭南麓(当代乡道仍依此线),南下牛栏坪,海拔下降到320米。

不见经传的小村牛栏坪,因何作为该线终点,而且“北以十万峒之牛栏坪为要”?恐怕应该从地势分析。

这里是加铁岭大山的西北山麓,往北直到大边河,往西直到营根镇,也就是清代定安“归化图”属下南蛇峒、加钗峒及十万峒北部的大片地域,都是相对平缓的低丘,再没有大山阻隔。所以,牛栏坪不难与上述三峒沟通。“十字路”的另一条,即“东北路”就从岭门南下到此,实现与琼北汉区相接;牛栏坪往南,又是另一片山区,“十字路”再有线路安排上五指山、下兴隆市。

所以,在冯子材“十字路”体系中,牛栏坪是重要节点之一。

天然通道难替代,百年故事多

东太农场,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爱国华侨何麟书创建的中华第一橡胶园“琼安胶园”所在地,追根溯源,与该处水陆交通方便大有关系。当年灌溉这3000株橡胶树的,正是十字路经过的“六合沟”,因果关系,一目了然。

大约在1917年,北峒“六峒总管”苗族首领陈日光被熊抓伤脸,到嘉积求医,在嘉积的教会医院里接触到基督教。后来他率众信奉,再后移居乐会南峒,由此,南北两峒各村苗人很多都信奉了基督教。到1919年中,乐会苗区已经有12个村子自发建起了小教堂(孟言嘉:《椰岛海南》第92节),至今,不少苗村都依然有教堂。

抗战时,日军集结重兵残酷“扫荡”驻于思河文堂墟一带的国军琼崖司令部,即“八村”。第一路主力,就是沿该十字路线进入中平、河滥,再北攻思河:

第一路……渡过万泉河,占领船埠、加略等要点,突破琼崖保安六团文营部防地,窜入南茂、河滥、中平地区,从白马岭南面“扫荡”八村基地。(谢晋颀:《日军火烧八村王毅司令部》,载《海南文史》第二十辑,340页)

此后,王毅将军将其琼崖司令部迁移到地形更为封闭的“河滥峒旧村坡”,1944年还设有救护盟军200余名战俘的“国际村”,直到抗战胜利(据谢晋颀:《中平河滥“国际村”》,载《今日琼中》第343期)。

何麟书、陈日光影响百年的故事,乃至抗战的若干重要战史,与这段十字路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水文交通大变化,古迹隐藏深

1950年代的琼中县二区(包括清代乐会北峒及崇文乡西侧黎苗区“会山峒”)尚未有公路,交通状况与清末基本相同。据当时调查,区内南茂乡(小乡,相当于今行政村)的对外联系,以陆路经会山乡再转水路的东行线路为首选。而这段陆路,基本就是本文所說的十字路:

本区与外区的往来,大约有四条便道。东部通定安乐会便道:(第一)出本乡(指南茂村)沿便道东行约七十华里,可至本区会山乡,到了会山乡便有船只往来于万全河下游,约一日一夜便可经石壁市而抵达海南岛的第二大市——嘉积。由本乡至会山虽有万全河支流贯通,但水浅流急未能通船,而尚可行木排,给本乡输出木材以有利条件。只要由南茂村用牛车向东拉上三四里路,便可将木材转载于木排而直运嘉积市。(第二)从本乡沿便道经中平乡(指中平村)向西北行,约一百一十华里便可达乌坡市,单身行走并无困难,中间只需翻越一个高岭(即海拔300米的山口,经思河墟北上,今称里中线),在乌坡市已有汽车可通海口等地了。(第三)由中平向西南行约九十华里,可抵达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乘坡(今和平镇),此路虽比不上以上二道好走,但单身步行也不至有很大的困难。除此之外(第四)据说由本乡向东南行还有小路可以通四区(今牛路岭水库东南岸)。

以上引文,出自1957年版,内部发行的《海南苗族情况调查》111页。括号内均为引者所加,原文个别冗赘处已略加精简。

引文中的第三条便道,由中平村南行九十里到乘坡,沟通南北两峒,当代不少版本的民用地图仍有标绘。但事实上早已不通,我在冲湾村一再求证当地人,最终失望而返。

这条线,原来是经中平河一支流南行,过子村,跨越加铁岭(近处为龟岭)与三角岭(近处为红力岭)之间海拔440余米的山口,下探新兴村、红力村,再沿新兴河谷进入和平镇。跨山部分有非常险峻深陷、蔚为奇观的路段,《海南省志》称为“牛廊岭石道遗址”“据记载,石道全长约20公里,路面宽0.6米。现存新兴至牛廊岭一段,残长1公里”。琼中县立的保护碑,则写作“新兴牛脰廊古道”。这条古道修筑不易,究竟何时产生,还是个谜。

1950年代中期,南茂乡属下七个自然村中,有一个仅8户人的苗村“牛豆朗村”,(《海南苗族情况调查》143页),其位置当在中平河该支流源头处。后来村名消失,应该是政府对部分生境困难的高地苗胞异地搬迁的结果。

四条通道剩一条,加略最清新

中平河流域这四条历史通道,有三条早已不起作用,只有第二条成为现代公路,有很好的硬化路面通往域内各自然村。

中平通往加略的河谷通道本是外出的主路,但自从被牛路岭水库淹没后,岸边变得峭壁处处,两地陆路就断绝了。南茂一方不能东行,加略一方不能西行。加略对外的唯一通道,是跨越雷公岭山谷到会山镇。显然,这就是“乐会北峒”诸村中,唯有加略行政村当代特别划回给琼海,而没有继续留在琼中的原因。

加略盆地从此变得三面环高山,一面临大水,一线外通,非常冷僻。一些琼海朋友还记得,以前领导会以这样半真半假的话“恐吓”下属:“不听话,就调你到会山加略”。还有传闻,加略的不少年轻人直到结婚,还一次都没到过嘉积。2016年会山大桥重修时,临时铁桥不巧被10月台风“莎莉嘉”摧毁,加略和东太农场三万居民,此后一个月就陷于无法通车的“孤岛”中。

近年通往加略的跨山乡道,路面已硬化,很好走。加略荒僻了几十年,发展难免滞后,却由此保存下原生态的大片绿水青山,特别清静优美,很可能后来居上,成为海南深度游的上佳地带。

从嘉积驱车到加略的不少路段,真可以领略大致原味的清末十字路。

猜你喜欢
万泉河中平牛栏
万泉河(散文)
“中平穴”定位考辨
牛栏里的鹿......
牛栅栏里的鹿
御窑金砖 风雅苏州
——袁中平砖雕作品欣赏
万泉河
——御河
牛栏里的鹿...
Management of The Government for Public Facilities in The New Rural Communities
海南万泉河口及附近海域海洋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与评价
在万泉河上漂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