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第一次石油危机带来的思考

2018-11-13 12:04汪路遥
山东青年 2018年9期
关键词:阿拉伯中东石油

汪路遥

摘 要:本文将以1973-1974年石油危机为中心,探讨在此次危机中阿拉伯国家是如何通过石油作为打击发达国家经济和美国作为主要应对者所采取的措施,以及此次事件对于21世纪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石油危机;思考

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于1973年,其起因于美国插手第四次中东战争,援助以色列,导致与以色列敌对的众多阿拉伯国家不满,OPEC组织中的阿拉伯国家通过对石油的减产,禁运等手段,迫使西方国家支持阿拉伯国家,同时带给了西方社会沉重的经济上的打击,使得原本进入高速经济发展时期的发达国家陷入了长时间的经济“滞涨”时期。

在此次危机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缓解危机,而这些种种举措,对于当今中国来讲,仍然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如石油这一类强依赖性的能源持续供给对于经济的平稳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一、第一次石油危机的背景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及和叙利亚向以色列发起进攻,以夺回被以色列占领的领土,然而在美国的援助下,以色列从战争前期的劣势防守转变为主动进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这种行为,引起了阿拉伯国家尤其是海湾国家的不满。

而对于此时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西欧国家在进口石油中65%都依赖于阿拉伯国家;而日本因为产地少,石油更加依赖于进口;对于美国而言,石油工业的发展和政策的调整转变使得美国每天从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超过了百万桶。同时,中东各国在二战结束后到1973年这段时间中逐渐夺回了大部分的石油权益,使得中东石油重新回归到中东各国的控制之下。

可以看到,随着石油工业的逐步发展,西方国家对于进口石油的依赖性逐渐在上涨且难以替代,使得石油在阿拉伯国家手中作为一种经济武器已经成为了可能。

二、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的过程

10月16日,六个阿拉伯国家率先提出将原油标价提高70%。10月17日,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及OAPEC)召开会议,并决定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立即减产5%的石油,并在其后每月以5%的速度逐步递减,直到国际社会迫使以色列放弃占领的领土,或本国经济不足以维持减产为止。除此以外,阿拉伯国家还同时发动了石油禁运等一系列措施以保证其目的能够达到。

随着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政策的调整,终于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年至1974年,石油价格涨幅在3倍多,而在当时由于美元脱离金本位而持续贬值,以及二战后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失误例如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等,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陷入了停止乃至倒退。

三、美国的应对措施

1、“苦难均分”石油配给政策

即美国政府通过与跨国石油公司合作,将被禁运无法填补的石油配额,通过世界范围的调动,将阿拉伯国家的石油和非阿拉伯国家的石油区分后送往各自被允许供应范围内的国家,从而平摊这一部分配额。

2、加大美国内部能源自给力度

禁运宣布后,美国针对阿拉伯国家的措施,提出了包括组建石油委员会,设立能源部,增加国家石油储备量,加强石油基础建设,对能源开发项目提供优惠政策,用其他能源替代石油,强制节约石油,提出节油方案以及号召美国民众自愿节油。

3、外交政策上的努力

当阿拉伯国家在为争取利益而实行禁运之时,不属于阿拉伯国家的伊朗并没有与其统一口径,反而在美国的争取之下,加大了对美国的石油输出量,虽然在此期间其在OPEC内部不断提出提升石油价格,但是美国在政策上的忍让还是挣夺到了伊朗的支持。

综上述而言,对于世界各国而言,石油所代表的能源的重要性被完全暴露出来,前任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也提出了“谁控制了石油,谁控制了所有国家”这句名言,虽然从经济的角度上出发石油产出国和石油消费国仍然是互相牵制的关系,然而自20世纪到如今,产出国仍然具有着较大的优势,阿拉伯国家所建立的OPEC组织仍对石油的控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四、对于现今中国的意义

2017年,中国在原油的世界消费市场上已经占据13%的消费量,其中包括原油产品的加工以及作为燃料的使用,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于原油的依赖以不容小觑。

同时随着美国页岩油革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石油输出量一度逼近1000万桶/天,原油市场的划分已经加入了一个新的变量。

而对于现今中国,动荡的中东局势,加上最近美国对于伊朗的石油禁令,使得石油价格脱离了几年前的平稳,寻找稳定且合适的石油供给办法已然成为中国现今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近期考虑,稳定的进口石油渠道仍然是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方向,“一带一路”上中国与中东各国的交流中,已经明确了中国与中东有意深化合作关系,围绕科技和能源的合作也同时展开。这的确是一种双方之间有益的交易,一方面,中国迫切希望找到一条可以不通过马六甲海峡的海运来为国内提供石油的渠道,而管道运输成为了唯一可行的选择,但这一点需要产油国与消费国之间的更加深化的合作基础才能够实现,其前期所投入的建造成本和后期的维护成本注定这种合作必然是长期且大量的,所以与中东各国的深化交流势在必行。而对于中东各国来说,摆脱石油经济作为国内命脉已经是需要尽快达成的目的,委内瑞纳如今的悲惨现状,警示了中东各产油国一意坚持石油立国的风险。而地理上的劣势决定了中东各国从农业和工业发展很难实现,所以转向金融投资,高新技术发展成为了中东各国目前正在实行的重要政策之一,而中国“一带一路”中基础建设投资和企业的向外辐射正好能够满足中东各国的需求,合作的部分基础也就建立在这几点之上。

从远期考虑,首先提高民众对于能源的节约使用同样重要,这一点已经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中的美国所体现出来,虽然能源在工业上的使用量可能会更大,但是在民用上依旧不可忽视。其次,逐步增强基建水平以及各个能源部门之间的配合也是尤为重要的一点,及时相应变化,建立应急预案,以及基建水平的配套减少能源的浪费同样是可以重视的方面。

当然,最重要的依旧是新能源对于石油能源的替代,固然,“石油资源面临枯竭”这句经典的谎言已经被揭穿,然而我们更需要担心的不是石油会不会枯竭,而是全球气候是否能够撑到枯竭的那一天,异常天气的爆发频率仍在增加,只关注经济的增长是否迅速而牺牲气候已经走不通,工业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作为经济中的一对矛盾点,过度注重环境而大面积取代重污染工业,在失去经济增速的同时,低端工作岗位的突然减少也会使失业率上升,同时诱发其他的不利状况,然而不注重环境又会使环境反噬人类。如何在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中找到共同点是经济的一大难题,也是每个国家所面临的问题。而当我们再次回到国际关系的视角的时候,过度地去发展其他代替能源,势必会造成那些主要依靠石油开采为生的国家诸如中东各国和以石油为主要商品的公司例如美国的经济打击,这也是为什么新能源研发进展速度不够快的原因,国际秩序需要在新能源的开发旧能源的使用上达成一种平衡,任何一方所造成的对秩序破坏都会使其遭受另一方的巨大压力甚至打击。环境与石油与新能源,这是一对绕不开的关系。

当视角再度放到石油上时,对于单纯地摆脱其他国家可能通过石油对中国经济进行打击时,中国要做的最本质的,不是加大进口渠道,也不是替代石油,而是我们要在每一个时刻能够控制自己的石油,努力提升技术,能够研发出成本更低的开采方式,突破技术限制达到能够开采探測到的石油,探寻更多的石油,提升本国的储藏量和可开采量,让中国在与别国的石油贸易中占据到更多的话语权。

当中国能够稳定自身能源的命脉的时候,中国才能够有更稳定的基础,去面对今后在经济上的更大挑战。

后记:近期中国与美国的贸易战中,对页岩油的制裁也在其中,虽然至停笔时制裁已经取消,但进口数量仍然为零没有回到制裁前水平,在通过经济制裁打击美国经济的同时,不能忘记我们同样也在受到制裁所带来的企业利润下降以及与美国页岩油企业合作的“降温”所给未来带来的风险。我们遵循世界一体化的规律,却也不能忘记世界一体化的带给我们的利弊,努力发展自我,成就更强大的中国而不被千变万化的一体化市场所击溃,才是在世界一体化中中国能够稳定前行的基础。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附中,北京 100089)

猜你喜欢
阿拉伯中东石油
石油石化展会
奇妙的石油
来自阿拉伯的奇思妙想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阿拉伯小镇的露天集市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中东三季度硫磺合同继续走低
联防联控严防中东呼吸综合征
聂中东艺术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