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8-11-13 12:04吕金梅
山东青年 2018年9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成因

吕金梅

摘 要: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许多高校只注重对毕业生的心理引导,忽视就业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从大一阶段就开始引导。本文结合目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表现出的许多心理问题,在探讨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成因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引导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成因;心理引导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毕业生就业人数庞大,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导致就业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2018年,大学生毕业人数突破800万,再创历年新高,全国就业形势尤为严峻。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压力,毕业生普遍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

一、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体现

1.焦虑心理。焦虑是由于对某种事物过于期盼,却又害怕失去这些期盼而产生的焦急、纠结状态。焦虑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它不仅反映于内心活动,如焦躁、烦闷、压抑等,还经常反映在行为方式上,如失眠、食欲不振或坐立难安等。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产生的焦虑主要是由于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担心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而导致的紧张、恐惧等情绪。一般来说,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产生一定的焦虑心理是正常的,对正常的学习、生活无太大妨碍。但如果焦虑持续的时间过长或出现过度焦虑的情绪,则容易诱发各种心理问题。

2.盲从心理。大学生正处于人格逐渐完善和成熟的阶段,容易受外界各种舆论和就业观念的影响,因此很多毕业生在择业时,缺乏主见,随波逐流,盲目从众心理较严重。通常情况下,从众即服从多数人的选择,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理性分析,一概服从多数,则是不可取的。很多毕业生对自己的专业方向、兴趣、能力等没有准确的判断,盲目从众将就业起点定位于工资高、待遇好的职位,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性。这种心理忽略了个人条件和实际情况,导致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很容易碰壁。

3.享乐心理。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没有经历过艰苦生活的磨炼。他们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普遍缺乏吃苦创业精神,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缺乏社会责任感,过分强调自我价值。他们的就业期望值很高,普遍向往那些工资高、环境舒适、城市较发达地区的工作,而那些条件相对较差、更需要人才的边远地区或中小型企业的工作则无人问津。近几年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对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青睐,直接导致了东部地区人力资源供过于求。而对于广大中西部地区来说,人力资源供给相对较少、需求相对不足,区域性人才供给矛盾显著;另一方面,毕业生都对外企、国企、政府机关这三类用人单位较感兴趣,三者所占比例接近70%,可见大学生就业选择时享乐心理突出。

二、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1.社会原因。首先,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增加,而劳动力市场方面就业岗位数量有限,这导致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其次,国际经融危机发生后,全球经济受到重挫,许多国家都面临就业率下降的问题;再次,我国区域、城乡间发展不平衡,工作岗位之间的收入水平、社会地位存在较大差距,热门职位和冷门职位的求职者数量严重失衡。这些矛盾使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知产生了消极影响,也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较大的冲击。

2.高校原因。首先,高校扩招后,相应的培养模式、学科专业设置、教学理念等没有随之改革,仍相对滞后,这使得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存在严重脱节;其次,高校缺乏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动手能力的现象;再次,许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功能仅局限于提供就业信息和组织招聘活动,缺乏对毕业生系统性、科学性的就业指导。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自信,竞争力不强。

3.大学毕业生自身因素。首先,一些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生涯缺乏必要的认识,部分大学生自我评价和就业期望过高,就业观念存在误区;其次,有些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主要以应付考试为主,缺乏对自己综合素质的锻炼和提升,临到毕业时,才发现自己能力不足,缺乏必要的职业素养;再次,一些毕业生就业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对于求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容易产生各种不健康的心理。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研究

从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来看,大一阶段正是他们人格特征、思维方式、人生观观价值观等多方面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学校、老师、家长若能给予其正确的关心和引导,将会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1.充分认识就业形势,科学制定职业规划

由于高考升学的巨大压力,进入大学以后,部分学生如释重负,认为终于可以松口气了,有些学生甚至有“读大学就应该好好玩”的思想。再加上大学的学习环境相对宽松,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也较多,一些自觉性较差的同学便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因此,在大一新生刚入学时,学校就应该组织开展就业指导课,带领学生充分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了解现代企业对大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要求,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鼓励他们尽快转变学习观念,将学习和提升自我作为大学的第一要务,自觉将专业学习与今后的就业联系起来,从大一就开始为求职就业做准备。另外,大一期间,学校也要组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引导大一新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和发展潜力,最终使学生能够有目的地根据自己的目标设计人生道路。

2.增强核心竞争力,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不仅要完善各方面的本领和技能,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还要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提高就业自信。

一方面,大一新生入学后,学校、老师和家长就要引导大学生刻苦学习,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并在课余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和科技竞赛,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锻炼过硬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就业心态,使他们练就不怕失败、越挫越勇的精神,敢于竞争,敢于突破自我,增强就业自信。只要在实践中大胆尝试、努力拼搏,没有胜任不了的工作。因此,要想解决毕业生就業难的问题,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是前提,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是关键。

3.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合理定位就业目标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正确就业观的树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从大一期间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一方面,应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及当前的就业形势,使学生明白正确的就业观不仅要符合自己的职业理想,更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在树立正确就业观的同时,还要引导大学生科学恰当地评价自己,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并根据目标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如果在大一阶段,学生就能够对自身条件和就业形势有一个清晰、合理的定位,相信学生在求职中无论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够临危不惧、有条不紊地应对。

总之,要促进大学生的成功就业,在大一期间就应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尽快实现角色转换。大学生自身也应清醒分析和正确对待当前的就业形势,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就业问题。

(作者单位: 安徽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猜你喜欢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成因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