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经典 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2018-11-13 12:01吴素柳
新教师 2018年8期
关键词:诗文书写素养

吴素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可见,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何为语文素养?语文素養就是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形式,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优良的语言成果,形成语文能力,并促进良好品格的形成。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结合学校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和探索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下面就此进行简要论述。

一、诵经典,积累语言

1. 诵读内容,循序渐进。

读书,不能盲目追求数量,关键是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宜本人诵读的内容,不断积累,不断提升。根据小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教师提出不同的诵读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有的放矢,按质按量完成。如笔者要求每个学生每学年都要背诵学校规定的必背古诗词。学有余力的低年级学生还可以诵读《三字经》《弟子规》,中年级学生诵读《笠翁对韵》《百家姓》《中华成语千字文》,高年级学生诵读《大学》《论语》《孟子》《唐诗宋词》《劝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诵读过程中都能读有所得。

2. 诵读时间,合理安排。

经典诵读不能孤立存在,必须与语文教学融合在一起,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因此,在诵读的时间安排上做到以下三点。(1)课前三分钟。上课铃声一响,笔者就让学生上台诵读经典,按座号轮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学生都读得很认真,声情并茂。这样既能让班级有秩序,又能让学生积累语言,而且还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以便上好后面的三十七分钟课。(2)课堂适当拓展。当学了《七律·长征》之后,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毛泽东诗词拿出来诵读。这样,学生不仅积累了语言,还进一步感受到了伟人的风采。(3)课外有效延伸。每天中午、晚上,安排学生诵读经典诗文二三十分钟,并且动手写批注、写感受。对写得好的学生进行奖励,让学生的诵读得以持续发展。

3. 诵读形式,丰富多样。

笔者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形式引导学生诵读,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诵读形式有教师的范读、引读,有学生的独诵、小组齐诵、男女生合诵,还有学生与家长的亲子经典诵读,等等。学生的诵读热情高涨,诵读水平自然提高了。如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杨氏之子》时,不知如何断句。这时,教师适时地进行了范读,既展示自己的诵读技巧和诵读能力,又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了诵读时的停顿、语速、语调、感情,充分发挥了教师的示范作用。像唐诗、宋词这些语言简短、凝练的经典诗文,学生可以独诵;而像《三字经》《弟子规》这类篇幅较长,又有韵律的经典,学生可以齐诵,渲染气氛。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诵读经典读物《现代背诵散文60篇》《中国童话名著》《中国小诗人选集》等,将“经典生活化”,将“生活经典化”,在轻松愉快和关爱鼓励中诵读,开启孩子的智慧。

二、书经典,传承文化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是我们的民族瑰宝,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将书法与经典学习融合在一起,既可以传承与发展祖国的传统文化,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在实践与探索中,我们把经典诗文的书写与写字课、书法课相结合。首先,让学生在书写经典诗文时,找出难写的字。然后,指导学生书写这些字。通过观察、提醒、范写、描红、练写,让学生尽量做到书写工整、美观。书写整首古诗时,让学生联系诗意和自己的感受,注意字体的适宜和布局的美观。最后,展示优秀作品,评价欣赏。让学生感受到,不仅古诗文本身的文字很美,书写出的汉字也很美。在整个书写过程中,学生对古诗文加深了印象,促进了对古诗文的理解,还提高了审美情趣。教师可以把写得好的学生作品粘贴在优秀作业栏中,让学生书写经典的欲望和兴趣得以保持。每年,我们都举行书法比赛和写春联比赛,学生积极参与,兴趣盎然。参赛作品展示了学生们的书写才能,展示了他们对经典诗文的热爱,也展示了他们在文学欣赏方面的初步修养。

三、唱经典,陶冶情操

诗与歌本为一体。《诗经》中,数量最多的《风》出自各地的民歌;乐府诗则是汉代可以配乐的诗歌;唐诗也是依照着固定的声律格式写的;宋词和元曲被谱上曲子后,广泛流传……由此可见,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有着悠久的历史。因而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有感情地吟诵,还可以还诗歌以原来的面目,引导学生将诗词“唱”出来,“舞”起来。如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其知识内容层次特别丰富:有讲教育原则,介绍好人好事的;有讲中国朝代变化的;有鼓励人要好好读书的……教师给《三字经》谱上朗朗上口、优美动听的旋律,既便于学生喜欢和传唱,又便于学生在歌唱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又如《送元二使安西》,尽管诗人王维只写了短短的四句,但深厚、真挚的惜别之情溢于言表。学生和着古曲《阳关三叠》把全诗反复迭唱三次,对诗意的理解、对诗人内心情感的把握更为深刻。

四、绘经典,培养美感

我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便是一幅漂亮的图画。根据诗歌的这一显著特点,教学时,教师可给诗歌配上简单的图画。如教学《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教师先用白色粉笔勾画出瀑布,再用其他彩色粉笔画出周围的环境,最后画瀑布脚下的诗人。于是,一幅壮观的瀑布图就呈现在学生眼前了。随后,教师提出问题:图上画的是谁?在哪里?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在不知不觉中,从抽象过渡到直观,深入理解了古诗的意境,并且观察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审美情趣也得到了提升。同样的,学完古诗词,根据诗文意思,教师让学生给古诗词配画。如学了《村居》,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春天的太阳暖暖地照着大地。小草从地里钻出来,芽儿绿绿的。黄莺唱着欢快的歌儿,在天上自由自在地飞着。一棵茂盛的柳树伸出长长的绿色枝条,在微风中轻轻地飘拂。孩子们早早地放学了,看到东风刮起,连忙兴高采烈地放起了风筝。艳丽的色彩,精美的版面设计,柔顺的线条,均体现出学生对诗文意境的理解,也展现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综上所述,教师在学生记忆力最佳的时期,引导他们吟诵、书写名家名篇,这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辛铭 庄严)

猜你喜欢
诗文书写素养
Unwritten 尚未书写
用什么书写呢?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书写春天的“草”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