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本位:交际语境写作的逻辑基点

2018-11-13 12:01林珊
新教师 2018年8期
关键词:西西语境交际

林珊

【编者按】小学生习作难的重要原因在于习作没有成为儿童学习和生活的真实需要。有专家指出,写作,本质上是一种交流行为,营造具体真实或拟真的写作任务场景,教学生自由地表达与交流,正成为写作的趋势。写作课程正在发生从“文章—过程写作”向“交际—语境写作”的范式的重大转型。那么,“交际语境”理念引领下的习作课堂应该如何组织教学?希望本期专辑的几篇来自一线教师的文章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交际语境写作是相对文章写作与过程写作这两种传统写作理念而言的,强调写作的语境和交际功能。目前,我国交际语境写作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是西南大学文学院的荣维东教授,他将“交际语境写作”的概念界定为:交际语境写作包括真实的或拟真的言语交际语境,即包括读者、目的、体式、语言等交际语境要素,将写作看作是“写作主体与外在社会语境之间,个体与外在真实生活世界、精神世界及社会文化世界之间,一切的意义建构和交流的写作”,提出写作应“为读者而写”“为不同的目的而写”“根据情境、目的和对象调整写作”。当下,小学写作教学备受诟病,交际语境写作作为突围方向,是应然的需要。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并非有了交际语境,儿童就能写出好习作。笔者认为,儿童本位,应当成为小学交际语境写作的逻辑基点。

一、目的设计:基于儿童需要

对儿童写作而言,“有压力才有动力”绝不是受欢迎的名言,压力永远不可能转化为兴奋剂。当下儿童写作压力山大,究其根本,写作并未成为儿童的内在自发需要。因此,消化压力,积极给力,唤醒需要感,乃当务之急。而交际语境写作,恰是解决之道。但交际语境的选择与设计,贵在契合儿童。笔者认为,在交际语境写作的读者、目的、体式、语言四要素中,目的应当作为选择、设计交际语境的首要考量要素。换言之,目的才是启动儿童写作动力系统的核按钮。当目的与儿童的需要吻合时,儿童写作的动力系统才能被启动。

按照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的需要分为基本需要与发展需要两类。基本需要包括生理、安全、归属、爱、尊重等需要,发展需要包括自我愉悦、轻松、乐观诙谐、秩序、正义、美、善、真等需要。教师必须研究儿童的基本需要与发展需要,并且善于从儿童的日常生活中敏锐地捕捉儿童的需要感,设计基于儿童需要的交际语境写作。如笔者前不久设计的一次交际语境写作:5月的一个下午,课间,一场雷阵雨汹汹而来,其壮观景象吸引学生纷纷在走廊上观看。上课铃响后,学生都回到教室坐定,最后一个回到教室的女孩西西(化名)立刻引起大家的关注。只见她浑身上下湿透,成了一只不折不扣的“落汤鸡”。教室里立刻有学生向笔者报告,说西西下课到操场上雨中“散步”。于是,议论声四起。有的说她感冒是在所难免了;有的說她回家肯定要挨批甚至挨揍,并表示同情。再看看西西,开始一副满不在乎的表情,但在同学们的一片议论声中,脸上渐渐露出不安,嘟囔着解释说她就是觉得好奇、好玩。笔者立刻感受到她此刻希望被同学理解、回家希望被父母谅解的内心需要。事实上,西西不是那种淘气的孩子,而且一向喜爱阅读,颇具个性。这不正是交际语境写作的好时机吗?西西换完衣服回到教室后,学生们都看着笔者,以为笔者肯定要开始一番批评教育。“我猜,西西就是想体验一下倾盆大雨中散步的那种‘爽的感觉。说真的,我从没体验过这种感觉,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呢!”西西耷拉着的眼皮立刻抬起,眼睛望着我。其他学生更是讶异。“西西想感受一下雨中散步的感觉,真的不算什么过失,人确实需要保持好奇心,去感受自然,体验未知。就像西西,哪怕真的被父母批评了,也是值得的。当然了,好奇心满足了,就达到目的了,老淋雨,对健康不利!”西西使劲点头,表示认同。事实上,以上笔者说的话,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既是对儿童进行价值判断的引领,也是对写作主旨的基本定位。接下来,笔者给出了交际语境写作任务:读者为西西的父母,目的是说服西西父母谅解西西,以书信为写作体式,要求语言具有说服力。这节临时生成的写作课,学生们的写作动力系统被完全开启,没有一个学生面露不喜动笔之色,写作都极其投入。这个设计,对西西来说,满足了她的被理解需要,对其他学生而言,同样也满足了他们的需要。必须强调的是,“被需要感”也是一种需要。西西之外的学生正是因为有“被需要感”(被西西需要),而产生了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感。分析这次写作课的成功因素:一是儿童写作有读者(西西父母)意识;二是亲历事情过程有话可写;三是写作目的来自于学生的情感需要。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案例中,西西的显性需要感是儿童自然生发的,而隐性的“被需要感”往往需要教师去虚拟“创造”。鉴于目前人教版教材中大多习作还未能很好体现交际语境写作理念,更未能关注儿童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善于改造教材习作要求。以四年级下册“写一个你敬佩的人”为例,教师可以将其作如下改造。1. 组织(或虚拟)评委组。组织评委评选十大令我们敬佩的人物。(指向读者要素,写给谁看)2. 写作任务。向评委组投稿,介绍你最敬佩的人,看谁介绍的人物能够入选。(指向写作目的要素)3. 评选要求。所写人物的确令人敬佩,有真实事例,语言能打动人。(指向体式、语言要素)4. 颁奖。给评选出的十大令我们敬佩的人物颁发奖状,给作者颁发证书。(指向激发“被需要感”与自我价值实现)

二、读者设计:观照儿童精神

交际语境强调学生基于真实(具体)的语境,运用真实的语言能力去完成。但不少教师对真实的理解发生了偏差,因而交际语境的设计往往陷入了现实世界的误区。其一,在“写给谁看”的设计上,多见以现实世界中的人物为读者,造成读者的丰富性缺失;其二,对习作中“我”的角色理解也都限定在习作者本人。显然,以上这两种情形,都缺失了对儿童精神的观照。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十一二岁以前的儿童都是泛灵论者,在这个阶段,儿童认为万物有灵。例如,儿童对人走动月亮也跟着“走动”的解释是,月亮是活的,是有智力的。因此,交际语境写作的读者设计可以更为丰富,童话、神话、历史故事中的任何角色都可以作为读者,而习作中的“我”也可以是任何一个角色,可以以我观物,也可以以物观物、以物观我。

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到花海公园春游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习作:愉快的春游结束了,花海公园的花儿们很想知道她们给小伙伴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给花儿们写封信,告诉她们你的见闻与感受,表达你对她们的喜爱之情吧。此设计中,读者为花朵,目的是告诉见闻感受与表达情感,体式为书信。这样的设计,既包含了游记体的写作要素,又有交际语境,还有“被花儿需要感”,这要比常见的春游后单纯写一篇游记有意思得多。从习作的效果看,在儿童笔下,花儿有了生命感,儿童与花儿仿佛是亲密的朋友,对花儿的赞美与喜爱表达得既自然又亲切,充满了烂漫的童趣。又如以下设计:第一届森林运动会上,乌龟与兔子赛跑,兔子由于骄傲输给了烏龟。转眼,第二届森林运动会又开始了,乌龟与兔子又成为比赛对手……假如你就是兔子或乌龟,请你写一篇文章,详细介绍比赛的经过,并把文章投给《森林运动报》,让没有到现场的动物朋友了解比赛经过,并从中获得启示。这样的设计显然要优于常见的《龟兔赛跑新编》。由于习作者有了角色感,写作过程中很自然地将自身的经验投射到角色中,角色的内心活动、肢体动作、生理感受等的描写就自然而然地在习作者的笔下流淌。

三、语言运用:重在积累“语料”与关联知识

语言建构与运用始终是儿童写作的老大难问题。交际语境写作知识(话题、读者、目的等)对儿童写作的意义更趋向于解决激发写作欲、有内容可写、培养交际能力等问题,而对儿童语言运用的通畅性、贴切性、生动性等没有明显的作用。以荣维东教授所举的案例为例:将小学四年级习作“描写你的房间”改为“向一位没有见过你的房间的同学描述你的房间。你的描写应该包含足够的细节,这样,同学们读你的文章时,才能知道你的兴趣、爱好和追求,才能了解到你这个人。你的作文会张贴在教室里,供大家阅读。”荣教授认为,改后的题目一下子就可以让学生进入到一个交际语境中去,让学生意识到:这是写给“没见过我房间的人的”,是让他们了解我这个人的。但是,如果缺乏语言运用的指导,恐怕多数学生的习作语言还是做不到通畅、贴切、生动,篇章逻辑可能还是不够清晰。因此,对小学阶段的儿童来说,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注重指导儿童积累“语料”是不可或缺的。此外,也不能一味摒弃传统的文章写作与过程写作教学,语篇知识(文体知识、语用知识、篇章知识等)与写作过程知识(构思立意、行文策略、修改策略、发布策略等)仍然是重要的写作教学内容。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一小学)

猜你喜欢
西西语境交际
情景交际
种子西西的烦恼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误会了怎么办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