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莉
【摘 要】 当前国内《语言学》教学改革研究大多为经验性总结或理论性陈述,实证研究较少;教学方法主要侧重语言学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逻辑能力关注不足;学习评价以总结性评价为主,忽视形成性评价。今后的《语言学》课程研究应注重利用现代的教育科学手段和网络教学平台,提高教学质量,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关键词】 《语言学》;教学研究;综述;教学改革
一、语言学课程描述
以“普通语言学”、“英语语言学导论”、“语言学概论”等命名的语言学课程是英语专业知识课程的核心课程,其包含微观语言学和宏观语言学两个板块:微观语言学深入探讨语言本质,介绍语言起源及其内部层次结构如语音、词汇、句法、语义等;宏观语言学涉及语言的跨学科研究,探讨语言变迁、语言习得及语言与社会、文化、大脑、文学等外部因素的关系。1984年高等院校英语专业高年级教学讨论会提议把语言学列为英语本科的必修课程。自开设以来,大多数高校将该课程开设在大三第一学期,共36学时,使用的教材多为《语言学教程》(胡壮麟等)、及《简明语言学教程》(戴炜栋等),参考书目有《普通语言学概论》(R.H.Robins)、《新编语言学教程》(刘润清,文旭)及《语言研究》(George Yule)。
二、《语言学》课程研究现状
自語言学课程开设以来,国内学者们对语言学课程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有关教学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潘之欣,蓝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积极有益的建议(鞠玉梅,姜晖、张明芳、曾小荣、唐一萌,张铭涧,李忠善),同时,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尝试性地教学改革(彭宣维、余盛明和刘艳锋)。
1、教学现状研究
对于“语言学导论”课程教学现状的研究调查比较有影响力的是潘之欣(2002)和蓝纯(2007)的实证研究。前者侧重研究教学方法,后者重点研究学生对待《语言学》课程的态度。此外,鞠玉梅,姜晖、张明芳、曾小荣、唐一萌,张铭涧,李忠善等也发表了有关语言学课程教学的相关文章。总体来讲,国内学者对语言学教学出现的问题总结为五个方面:
(1)教学观念:传统语言学教学以培养学生语言技能,传授语言学理论知识为导向;忽略学生能力培养。
(2)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讲座式”教学模式。
(3)教学内容:由于语言学课程理论性太强,抽象程度太高,课堂教学老师往往为了赶进度和完成教学任务,课堂组织往往以知识性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教学重点集中在语言学理论和术语的讲解上,侧重知识传授,忽略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较少,学习环境沉闷,教学效果欠佳。理论性强,信息量大,与语言实践结合不紧密;教学内容庞杂,课时不足,造成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满堂灌”。
(4)教学方法: 知识传授型,忽略能力培养;课堂教学缺乏互动,课堂活动较少;教学方法单一,主要以讲座式;缺乏例证;大班授课,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5)评测方式:考核形式单一,采用期末考试成绩加平时成绩相结合给出学生学期最终成绩,考核内容仅仅包含语言基本知识点和基础理论的掌握,考核的知识深度有限,通常只考察语言学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并没有真正考察学生知识能力的应用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学习往往以考试为导向,学习方法死记硬背。闭卷考试得出总结性评价。
(6)学生学习态度:畏惧、排斥、厌学、学习兴趣不高,课堂参与度不高
2、教改建议研究
曾小荣等提出国内语言学教学应开展研究型教学,鼓励学生参与,体验研究过程,分析和探讨研究型问题。鞠玉梅提出语言学课程应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英语使用能力,发展学生理性思维能力,为此,她主张利用网络多媒体来实现研究性的课程教学模式;林秋茗结合教学现状力证了课程教学中“鱼”“渔”兼授的教学原则。
3、教改实证研究
鉴于以往语言学课程在课程设置、教学观念、教材使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测评方式和学生态度方面出现的问题,不少专家学者探索语言学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绝大多数是对教学活动的经验性总结或理论性陈述,如张明芳(2012)提出的项目学习,曾小容(2014)的研究型教学,刘艳锋(2014)的网络自主学习等;而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在少数教改实证研究中,有教改价值可借鉴的是彭宣维(2015)研讨性教学、余盛明(2014)的KQP立体教学教改案例。
余盛明以《语言学》课程为例,探讨了专业知识课程的重要性:一方面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师是教改研究的实践者。首先,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教学理念陈旧,只注重知识传授、忽略学生能力培养。其次,“语言学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人类语言研究的丰富成果,提高其对语言的社会、人文、经济、科技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语言意识,发展理性思维。”(新《大纲》)因此,语言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当是一方面教授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更应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再次,应当在教师引导的前提下,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辨能力。
同时,考虑到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大背景,利用网络平台、多媒体资源等信息技术对于改善语言学教学现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此,鞠玉梅(2007)提倡以网络多媒体为依托的研究性教学,刘艳峰(2014)提出了基于网络自主学习的语言学课程教改设想,英语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多种类型的自主学习资源拓展语言学学习渠道,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自主学习模式,从而保证学习质量,提高课堂授课效率。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基于以往教学改革实践和语言学教学自身特点,语言学教改路径应当考虑以下因素:
第一,如何平衡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两者的关系;第二,如何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辨能力;第三,如何有效实现网络平台,多媒体技术在语言学教学中的应用;第四,如何改善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三、研究的现存问题
1、经验型总结及理论描述较多,实证研究不多;在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中,学者们多采用调查问卷(蓝纯,吴庄),未用到其他数据采集手段,因而定量研究质量有待提高。
2、国内研究虽然认为语言学教学研究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言学基本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如陈新仁、熊学亮、曾小荣等,但相关研究并没有系统化,因而相关研究虽然对开展研究型教学虽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但在具体教学研究的设计环节依然需要加强。
3、目前研究多集中于《语言学》课程教学现状研究及基于教学经验的教改建议研究,具体以科学实证方法为基础的教改研究相对较少。
四、今后研究的建议和方向
1、加强语言学課程改革实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
2、优化课程体系,协调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语言技能课和专业知识类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关系,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
3、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师个人素质和修养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先决条件之一;目前所见研究多是从学生出发的教学现状类及教学效果类研究,对于语言学任课教师的研究寥寥无几。
4、语言学课程与其他专业知识类如文学、文化课程相比,有其学科的特殊性和课程难度,因而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及培养学生掌握语言学学习方法的学习策略类研究也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5、从现存的语言学教学改革实证研究来看,目前针对语言学教学现状提出的教改方案并没有系统化,理论化。彭宣维、余盛明的教改案例都明确提出了语言学教改理念和教改目标,即语言学教学改革应该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模式。在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环节,彭宣维的教改实践将课堂活动延伸到了课外,注意到了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对学生掌握知识,培养思辨能力的重要作用,对于指导教学改革实践,调整教学模式具有重大意义。而如何依托现有教育技术和媒体资源,利用网络平台和在线资源优化教学应当是专业英语教学的一大契机。
【参考文献】
[1] 刘艳锋. 基于网络自主学习的英语语言学课程教改探索[J]. 外语教学, 2014(3)56-59.
[2] 鞠玉梅. 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基础的语言学导论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 外语电化教学,2007(2)87-89.
[3] 蓝纯. 本科生语言学导论课程的评估与反思[J]. 中国英语教学,2007(6)83-92.
[4] 潘之欣. 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类课程设置的调查[J].外语界, 2002(1)47-55.
[5] 彭宣维,于丽. 本科生普通语言学课程教学改革解析[J].当代外语研究, 2015(2)29-33.
[6] 谢有福,孙飞凤.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对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思和改革的构想[J].外语界,2008(6)52-56.
[7] 杨松芳. 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40-143.
[8] 余盛明. 试论英语专业知识课的使命与教学模式——以“语言学导论”课为例[J].改革论坛,2014(5)4-11.
[9] 张明芳.项目学习在英语语言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8)89-91.
[10] 张铭涧,李忠善. 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效果调查及对策研究[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9.3.110-116.
[11] 曾小容,陈泽源,向征. 国外研究型教学对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的启示[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79-181.
[12] 吴庄,文卫平. “语言学导论”课程教学:问题与对策[J]. 中国外语,2009.03.
【作者简介】
常 莉(1981—)女,硕士,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实验基地副教授,研究方向:第二语言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