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星
【案例背景】
阅读与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是学习多种知识的主要形式,而识字教学内容则贯穿在小学语文学习的各个阶段。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通过教师合理的课程安排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通过阅读的形式来进行识字的学习。同时在阅读和识字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新课标对语文科目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来积极开展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容感情的理解方面的训练。在《我多想去看看》一课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基于阅读识字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设计,保障了教学目标的圆满完成。
【案例回放】
(一)课程概况与教学目标
《我多想去看看》是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诗歌的形式讲述了大山中农舍院子里母亲为孩子讲的故事。本课中学习目标是认识“想、告”等12个生字,会写“会、北”等6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愿望和行为。
(二)课程具体环节的设计
1.课程导入阶段
引入课题阶段,我选取了多幅北京著名景点的照片,并播放了儿童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通过图像与声音两种形式来为课题创造环境。在此基础上,开始进行以提问为主的课题导入活动:
课堂开始后我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谁去过北京,都去过哪里,提起北京你们能想到什么?”(板书上写北京二字)在提问引出话题后,同时可以将著名景点照片向学生展示,并让学生辨识各种景点。在介绍北京后,进而点出课题:“有一个大山里的孩子也想去北京看看,他想看些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课文《我多想看看》。”(板书课文题目)
2.课程教学阶段
教学过程中按照识字读文的具体教学方式,我对课程步骤主要做了以下安排,分别为:课文范读、学生朗读、提问互动三大板块。
课文范读环节通过我对课文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带领学生感受课文的形式和基本内涵。《我多想去看看》是一篇诗歌,格律性与韵律感都极强。我通过范文朗读直观地向学生展示课文的基本内容与主题思想。学生在感受课文的同时也可以接收到课文中的主要信息。这种信息的接收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首先学生可以通过我的范文朗读对文章的感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续的自身朗读建立一个学习的标准;其次学生在我的范文朗读期间可以全方位地对课文中的生字在听觉、视觉等多感官刺激的基础上对字形、读音建立初步的印象。
在我的范文朗读完毕后,安排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自由朗读练习。在朗读过程中,学生需要按照课文的注音用正确、标准的普通话大声朗读。学生还需要模仿我的范文朗读时的感情来进行自身的朗读练习。通过朗读实践,学生可以充分熟悉课文内容。在朗读中,学生也可以再次对课文中的生字进行认识。
提问互动阶段:提问互动阶段是教学的重点环节,我主要采用提问的形式,通过趣味识字、情景带入等方法与学生互动,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目标。
我首先提问:“沿着弯弯的小路,小朋友都想看到什么?”并按照学生的回答书写板书:
在板书書写后,我采用字形字义联系法来引导学生对“城”“安”“升”“旗”诸字进行识字教学。由于“城”“安”“旗”三字都是由两部分组成,我通过字形与字义的联系帮助学生对字义进行理解。以“旗”为例,我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国旗,让学生建立“旗”与“方”之间的关系,进而介绍方字偏旁;升字的造型独特,我将升字具体为图像,让学生在理解图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学习了上述4个生字之后,我还需要通过其他识字方法来进行生字教学。课文中的第一句:妈妈告诉我,沿着弯弯的小路,就能走出大山。我让学生猜“一口咬掉牛尾巴”字谜来对“告”字进行理解和认识;在“诉”字的学习上,我按照日常生活中告诉行为的解释让学生认识言字偏旁。
生字学习之后,我借助升旗仪式的照片向学生提问:“升旗仪式上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并引导学生在照片中找出广场、国旗护卫队、国旗,进而带领学生用简单的词语来描述照片如“广场非常大”“人非常多”“国旗护卫队很威风”,在此基础上结合图片向学生解释壮观一词的具体含义。在学习了上述字词的含义之后,我带领学生回到课文中去,从天安门升旗仪式壮观的景象入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在朗读时的感情色彩。
【案例反思】
通过对《我多想去看看》课文中读文识字方法的综合运用,我们可以发现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朗读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可以作为一种最为直观形象的学习工具。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课文的内涵与内容,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不同形式朗读安排来帮助学生在识字学习上提供形象建立的前提,深入理解的途径,加深记忆的方法。而随着识字学习的不断深入,当学生在重新朗读过程中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课文的具体内涵,体会和理解课文情感和思想。
参考文献:
[1]田大军.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朗读策略[J].学周刊,2016(29).
[2]刘春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新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