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基富
【摘要】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杰作,达·芬奇的名作《岩间圣母》有着非同寻常的艺术技巧和时代意义。文章通过对英国国家画廊和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收藏的两幅《岩间圣母》的比较分析,从文艺复兴时期的颜料市场、画面主题表现、形式结构、明暗关系、题材象征性等方面来重新认识这件作品及其所蕴藏的内涵和价值。
【关键词】 文艺复兴;达·芬奇;岩间圣母;英国国家画廊;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图像分析
[中图分类号]J23 [文献标识码]A
一、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创作
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地区的商业金融发展迅速,很多新兴名门望族(如美第奇家族)相继出现,对绘画作品的需求增加。此时,教皇朱理二世和利奥十世推行文艺政策,聘请名艺术家为教皇歌功颂德,因此艺术家们出名的机会大大增多,互相之间竞争激烈。不仅如此,教堂、修道院和封建领主对艺术作品的制作要求也成为艺术家们创新的动力。
画家对颜料的大量需求,促使当时的颜料贸易十分发达。在当时,生产颜料的原料需要通过远距离贸易才能获得,因此大部分颜料是珍稀物品。由于颜料的供需不平衡,有时候画家们甚至需要自己制造颜料,在工作室里对原料进行再加工,因此,画家们都有相当的技术能力。
蓝色是当时最珍贵的颜色之一。通常在画作中最重要的人物身上使用,比如基督教题材的作品中蓝色一般用于耶稣基督和圣母玛利亚。真正的蓝色很难用普通的颜料呈现出来,只有阿富汗地区出产的青金石(Lapis Lazuli)加工后才能获得。采掘出的青金石通过阿拉伯商队,运输到达大马士革(叙利亚)或亚历山大港(埃及),然后向欧洲商人出售。欧洲商人再通过海上运输,运往意大利港口威尼斯。之后经内陆通道运往佛罗伦萨,画家们才能购买。[1]
二、达·芬奇的《岩间圣母》
在这个时期,用科学探索的态度来解释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就是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美术理论家瓦萨里在 《艺苑名人传》中对列奥纳多·达·芬奇有这样的评价:
上苍通常将最丰厚的禀赋倾注于人类,而且有时还把这些盖世奇才奇迹般地融合在一起,赋予一个人美貌、德行和才华,因此这个人无论从事什么,都出类拔萃从而向世人昭示,他是上帝的特殊赐予,而非人类力量所能造就的奇才。[2]284
本文主要研究达·芬奇的两幅《岩间圣母》。1483年,达·芬奇受“无玷受孕协会”(The Confraternity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委托,为米兰圣弗朗切斯科教堂(Saint Francesco Grande)的一间礼拜堂作祭坛画《岩间圣母》。1486年,达·芬奇完成这幅作品(图1)。[3]212但教堂不太满意这幅作品,他们要求画面上有“圣母玛利亚和婴儿耶稣,周围有天使和两位先知者”。但是达·芬奇画的作品中,没有画先知者,只画了一位天使,而且加上了婴儿圣施洗约翰。[4]2241491年,达·芬奇重新开始作画,1508年在他的工作室帮助下完成,这就是英国国家画廊所藏的《岩间圣母》(图2)。[5]
这幅画的故事实际上在《圣经》中已被删掉。《岩间圣母》表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为了避免希律的迫害,在耶稣飞往埃及的过程中,约瑟、玛利亚(耶稣的父母)和耶稣在沙漠洞穴中与婴儿圣施洗约翰和其保护者——大天使乌列(Uriel)见面。
耶稣及家人逃往埃及的原因是为了避免希律的迫害。当时统治犹太地区的是希律王,耶稣此时已经在伯利恒出生,有几个博士从东方来到首都耶路撒冷。他们见到希律王,问他说:“那刚出生的将会成为犹太之王的婴儿在哪里?我们在东方看见他的星,特来朝拜他。”希律王听见了,心里感到不安,因为这件事威胁到自己的王位了。希律王召齐祭司长和民间的文士,问他们基督降生在何处,然后他们回答说:“在犹太的伯利恒。因为有先知记载,犹太地的伯利恒啊,你在犹太诸城中,并不是最小的。因为将来有一位君王,要从伯利恒那里出来,牧羊我以色列民。”希律王暗暗地召了博士来,细问那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差他们往伯利恒寻到小孩子(出生的基督)时,就来报信,他也去拜基督。
后来,博士们跟着星的指示找到了婴儿耶稣的位置,并朝拜他。博士们睡觉的时候,梦中听到天使说,不要回去希律,从别的道路回东方去。博士们离开后,天使在耶稣的父亲约瑟梦中显现,告诉他说,希律要寻找小耶稣并将他杀害,你带着耶稣和玛利亚逃往埃及,在那里寻找住处,等我的吩咐。约瑟带着耶稣和玛利亚连夜逃往埃及。希律见自己被博士愚弄,大发雷霆,差人将伯利恒城里及周围所有两岁以下的男孩都杀尽了。(1)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版本的《岩间圣母》,以神秘的黄昏为背景,穿着青绿色衣服的圣母玛利亚坐在洞窟中央。以瑪利亚为中心,画面的左侧(2)是婴儿施洗约翰,右侧是天使和婴儿的耶稣,整体形成了金字塔结构。达·芬奇在《三博士朝圣》《圣母子与圣安妮、施洗者圣约翰》等作品中也喜欢用类似的金字塔结构, 这对后来的拉斐尔·桑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图3)。
婴儿施洗约翰正在敬拜婴儿耶稣,耶稣随即举起右手祝福。婴儿耶稣旁边的天使指着施洗约翰(图4)。每个人物的姿势各不相同,但从视觉上呈现出统一性。
英国国家画廊版本的《岩间圣母》,圣母玛利亚位于正中央,婴儿耶稣、施洗约翰和天使乌列围绕在她周围,同样呈现出稳定的金字塔构图(图5)。这幅画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岩石表面的黑暗与圣母玛利亚的光辉形成鲜明对比,加强了她的地位。在人物关系的处理中,则呈现出十字架构图,圣母马利亚凝视耶稣,乌列的目光则是看向施洗约翰,这种组合解释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图6)。
将两幅《岩间圣母》进行对比分析,在各个领域都可以看到差异。
(1)画面内容对比
在法国卢浮宫版本(图7)中,婴儿耶稣、约翰和玛利亚并不存在光环,但英国国家画廊版本(图8)产生了光环,更强调人物的神性。英国国家画廊版本中,施洗约翰的身份进行了进一步确认和区分,他的肩上增加了象征其身份的传统十字架,手上挂着卷轴(上面的文字不清)。
天使形象的改变也相当有意思。法国卢浮宫版本中,天使的手指向施洗约翰,但视线是面向观众的,指引观众看向她所指示的方向;圣母玛利亚的眼睛是向下的,左右眼的视线指向不明;耶稣的手势是对施洗约翰的祝福,由此给人的感觉是,整个画面的中心人物是施洗约翰。英国国家画廊版本中,天使的视线转向施洗约翰,手势被撤下,脚也被隐藏起来。服装部分上刻画出了天使的衣服透明的感觉,天使左肩上有神秘的几何图形,这种图形在达芬奇的笔记本中常常出现(图9-14)。
那么,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呢?其中可能隐藏有多样的故事,下面从这幅画创作的时代背景来分析达芬奇画中的施洗约翰的意义。
1494年,佛罗伦萨在美第奇家族的掌控下,受到了法国国王查理八世的进攻,意大利北部面临新的挑战(图15)。在这之前,意大利“道明会”修士吉罗拉莫·萨沃纳罗拉(Girolamo Savonarola)曾预言过此战争。他的大部分预言比如意大利战争、美第奇家族的衰落、瘟疫爆发等都最终成真,被当时的人民视为施洗约翰式的先知。
萨沃纳罗拉是费拉拉(佛罗伦萨东北部)人,同时也是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雇工的圣职者(图16)。他拒绝服从教皇绝对权威,公然指出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种种非法行为,批评圣职者的腐败和对贫民的剥削。他主张对罪恶进行审判和悔改,对名誉、财富、权力的追求行为进行指责。他对佛罗伦萨的市民说,通过“宗教的悔改与转意”,上帝给予佛罗伦萨“更加光荣、富裕、强大”的使命,成为“新耶路撒冷”。
战争结束后,1495年,佛罗伦萨市民根据萨沃纳罗拉的劝告,将纪念施洗约翰的庆典转化为宗教活动。(3)华丽的装饰和激烈的比赛就此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穿着白衣的儿童走在街头,进行虔诚的宗教活动。与此同时,从1496年开始,美第奇家族赞助的狂欢节也转变为“忏悔的星期二”,进行严肃的宗教净化运动。活动中筹集的庆典赞助金用于救济贫穷的市民,使城市沸腾的音乐变成了赞美上帝的歌曲。
对于佛罗伦萨的变化,从米兰派往佛罗伦萨的大使保罗·索门兹(Paolo de Somenzi)写给米兰的王公卢多维科·斯福尔扎(Lodovico Sforza)的信中可以体现:
今天是狂欢的日子。这样的庆祝节,20年以来从来没有类似的记录。在街道上,建立了基督受难形象,为困窘的穷人请求施舍。一群孩子们在街道的每个角落上站着,为穷人帮忙,请路人施舍。这是萨沃纳罗拉所计划的。[6]211
法国卢浮宫版《岩间圣母》是达芬奇在米兰时期创作的,他曾受过米兰王公卢多维科·斯福尔扎的雇佣,可能受其影响。对教会和圣职者的改革是当时意大利的重大话题之一,达芬奇画出洗礼约翰,强调这个倡导民众个人悔改的圣经人物,也可能是佛罗伦萨地区宗教形势的反映。
之后,萨沃纳罗拉受到罗马教皇的迫害,从佛罗伦萨的正式政治体制中被排除。1498年5月23日早晨,萨沃纳罗拉和跟随他的两名道明会修士被处以火刑。意大利教会与美第奇家族的关系紧张起来,这是1502年回到佛罗伦萨的达·芬奇体会最大的体会之一。[7]23
因此,在法国卢浮宫收藏的《岩间圣母》中,描写“洗礼约翰”是象征教堂和圣职者们的悔改和改革;那么,在英国国家画廊收藏的《岩间圣母》则代表了“传统圣画”的基本构图和内容。画面内容也反映了现实的政治状况。
(2)绘画技巧对比
从技巧上看,值得关注的是英国国家画廊版本中用晕涂法技法表现出来的天使面孔,昏暗的光线使整个作品更加神秘动人。对比两幅画中天使脸部的颌、颈部和翅膀,可以看出通过多年的训练,达·芬奇掌握了更熟练的晕涂法技术(图17、图18)。
圣母玛利亚后面洞穴外的景色运用了空气透视法,近处的主体被描绘成较深的颜色,背景模糊以显示距离,通过使用深浅层次不同的蓝色来呈现距离远近之间的差异,英国国家画廊版本在空气透视法上表现出明显的进步(图19)。达芬奇擅长利用光线创作三维空间和文艺复兴风格,通过有层次的颜色表达以及象征性来达到整体和谐,使观众的视线追随作品时,通过调和的光,更注重揭示人物之间的角色冲突。
将两个版本在照明强度方面进行比较,会发现有很大的差异。在法国卢浮宫版本中,整体光线表达趋于真实。然而,在英国国家画廊版本中,灯光的调整是为了突出角色,皮肤更光亮。与《最后的晚餐》或《蒙娜丽莎》的照明相比,达芬奇被认为是对光线具有相当高的敏感度的人(图20、图21)。
英国国家画廊版本的《岩间圣母》中增加了特殊的植物。在画面的右侧、婴儿耶稣头顶,有一株刚刚萌发嫩芽的植物和一丛石头边生长的类似棘刺树造型的植物。这让我们想起《以赛亚书》53章第2节中的這段经文:
他在耶和华面前生长如嫩芽,像根出于干地。他无佳形美容,我们看见他的时候,也无美貌使我们羡慕他。(4)
绘画和经文相映衬,表达出从干涸的岩石缝中生长出来的新芽的强大生命力(图22)。嫩芽旁边的棘刺树象征着基督的痛苦,成年后的耶稣在罗马比拉多的法庭上接受审判,荆棘与耶稣上十字架时的苦难连接起来。耶稣站在裁判台上,经历着无数的苦难和戏弄,士兵用荆棘树做王冠,讽刺这位犹太人之王。
1605年,卡拉巴乔在《看,这个人》画中描述了此场面(图23)。《马太福音》第27章26节到31节中说:
于是彼拉多释放巴拉巴给他们,把耶稣鞭打了,交给人钉十字架。巡抚的兵就把耶稣带进衙门,叫全营的兵都聚集在他那里。他们给他脱了衣服,穿上一件朱红色袍子;用荆棘编作冠冕,戴在他头上;拿一根苇子放在他右手里,跪在他面前,戏弄他说:“恭喜,犹太人的王啊!”又吐唾沫在他脸上,拿苇子打他的头。戏弄完了,就给他脱了袍子,仍穿上他自己的衣服,带他出去,要钉十字架。
英国国家画廊版本的《岩间圣母》中,荆棘树的描绘与现实自然中佛罗伦萨地区的植株形象十分符合(图24)。达芬奇是一个非常注重观察自然形态的画家,此画可能是他在佛罗伦萨时期所创作。[8]
三、结论
分析达·芬奇的《岩的圣母》时,可以发现他的作品中蕴含许多象征意义和历史意义。我们从达芬奇在人物描写、视线、光的处理、自然描写和构图等方面都能看到他的科学研究成果。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两幅作品体现了达·芬奇实际经历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演变。无疑,《岩间圣母》是能代表这个时代的名作。
注释:
(1)NIV圣经翻译,马太福音第2章1节至18节。
(2)左侧指的观众视线观看绘画的左侧,右侧同理。
(3)施洗约翰是佛罗伦萨的保护圣人,每年6月24日,佛罗伦萨都会举办纪念施洗约翰的庆典“Festa del Patrono”。
(4)NIV圣经翻译,以赛亚书第53章第2节。
参考文献:
[1]Lapis lazuli and the history of the most perfect-color[EB/OL].
https://www.nytimes.com/2015/08/19/arts/international/lapis-lazuli-and-the-history-of-the-most-perfect-color.html.
[2]Giorgio Vasari.The Lives of the Artist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3]Martin Davies.Reviewed Work(s) Leonardo da Vinci: The Virgin of the Rocks in the National Gallery[J].The Burlington Magazine,Vol.90, No.544,1948.
[4]Walter Isaacson.Leonardo da Vinci [M].Simon & Schuster,2017.
[5]The Virgin of the Rocks[EB/OL].
https://www.nationalgallery.org.uk/paintings/leonardo-da-vinci-the-virgin-of-the-rocks.
[6]Girolamo Savonarola.Selected Writings of Girolamo Savonarola: Religion and Politics, 1490-1498[M].Yale University Press.
[7]V.P.Zubov.Leonardo da Vinci[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8]皂莢(Gleditsiatriacanthos)意大利佛罗伦萨 Coverciano[EB/OL].https://www.monumentaltrees.com/en/photos/64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