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馨月
一部300多万字的史书,日理万机的毛泽东同志竟然读了十七遍,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书?毛泽东同志为什么要一遍又一遍地阅读?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走近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了解其中潜藏着的秘密。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自幼嗜学,刻苦努力,博学多才,尤喜《春秋左氏传》。历任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宰相)。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歷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纪传体史。初成《通志》八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视。治平三年(1066年),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宋神宗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熙宁三年(1070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坚辞朝官,获准“以书局自随,给之禄秩,不责职业”。到了元丰七年(1084年),该书编纂完成,一共花了大概19年时间。成书后,元丰八年,范祖禹、司马康、黄庭坚、张舜民等奉命重行校定,元祐元年(1086年)校定完毕,送往杭州雕版,元祐七年(1092年)刊印行世。
《资治通鉴》是一部集体编写的历史巨著,主编是司马光,协修是刘恕、刘攽和范祖禹,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刘恕博闻强记,自《史记》以下诸史,旁及私记杂说,无所不览,对《通鉴》的讨论编次,用力最多。刘攽于汉史、范祖禹于唐史,都有专深的研究。他们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贡献。
图书的编写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按年月顺序,标明事目,剪粘排列起来,叫做丛目,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把丛目中编排的史料,进行初步整理,经过选择,决定取舍,并从文辞上加以修正。遇有年月事迹相抵触之处,须加考订,说明取舍理由,作为附注。由此写成第二稿,叫做长编;第三步由司马光就长编所载,考其异同,删其繁冗,修改润色,最后定稿。
《资治通鉴》是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全书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共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全书以历代统治的盛衰得失为叙述中心,涉及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等多方面的内容。
司马光是为了巩固当时的封建政权,才编写《资治通鉴》,这就决定了此书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史。整个编纂过程,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在编纂过程中,司马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有所发展。他把历史上的君主,根据他们的才能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对于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和谴责,以为后世君主的鉴戒。故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遂钦赐书名《资治通鉴》,由此看出该书编写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1.运用多种叙述手法。编年体以时代先后为序,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的,在叙述方面必须交代历史事件的起因、发展、变化及结束的过程,各种历史人物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活动和斗争,反映了不同社会集团、历史人物共同的活动场景。相对于纪传体以历史人物为中心,反映一个人的活动场景,编年体要求在更为广阔、复杂的条件下叙述历史,塑造历史人物,因此,叙述手法的准确运用就显得十分重要。所以,作品长篇叙事,多先溯由来,次及本事,严格以绳之,既用编年之法,则事具以前,似不应有追溯之文。这样以顺叙为主,结合运用倒叙、补叙、插叙等多种叙述手法,较好地解决了时间跨度大、难免割裂之弊。
2.以第三人称叙述史实。中国古代史籍一般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叙述者是历史事件的旁观者,他无所不在,可超越时空限制,叙述事件的前因后果;他无所不能,可以通晓任何人的内心隐秘。这种叙事方式赋予史家以至高无上的叙述权威,有利于史籍全方位、多角度记录历史,展现广阔的历史图景,实现记事的全面、客观、公正,这与“实录”、“直书”的修史原则是一致的。
3.叙事中融入合理的想象。史籍是不需任何想象与虚构的。然而古代史籍又讲究史、文兼具,叙事之工,这自然又使得史家对某些情节,如人物的语言、历史场景进行合理的想象,这就是所谓的“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资治通鉴》重视人物语言的记录,这些语言实际上是著者“以揣以摩”,根据当时情景和人物心理虚拟出来的。另外,除概述外,作品中浓墨重彩,描绘出一些具体的场景,其中不可避免融入了想象的成分。
4.多种手法塑造历史人物。《资治通鉴》没有停留在单纯记事上,它吸收了纪传体写人的长处,以事系人,让历史人物在具体历史事件中充分表演,展现其性格,这必然要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个性化的语言描写,传神写照的白描手法、对比手法、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等。
(2017年绍兴卷)阅读《〈资治通鉴〉两则》,完成各题。
江左夷吾
周顗①奔琅邪王睿,睿以为军谘祭酒。前骑都尉谯国桓彝亦避乱过江②,见睿微弱,谓曰:“我以中州多故,来此求全,而单弱如此,将何以济!”既而见王导,共论世事,退,谓曰:“向见管夷吾,无复忧矣!
新亭对泣
诸名士相与登新亭③游宴,周顗中坐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因相视流涕。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④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对泣邪!”众皆收泪谢之。
①周顗:西晋时大臣、名士,下文的王睿指司马睿,东晋元帝 ,桓彝是谯国人,曾任骑都尉,西晋大臣。王导,元帝即位后任丞相。②避乱过江:西晋灭亡,王室渡江流亡江左(今南京一带)。③新亭:故址在今南京市东南。④戮:通“勠”,并力,勉力。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见睿微弱,谓曰 (2)因相视流涕
(3)王导愀然变色曰 (4)众皆收泪谢之
2.选出与“众皆收泪谢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邻人之父亦云(《智子疑邻》)
B.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D.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曲线句子的意思。
4.王导是个怎样的人?结合两则短文简要分析。
5.结合《〈资治通鉴〉两则》的相关内容,阅读陆游的《追感往事》,联系全诗品析画线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追感往事①
宋·陆游
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②。
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
①这首诗写于南宋宁宗嘉泰元年,诗人当时七十多岁。②秦:指秦桧,主张议和投降。
1.(1)对……说,告诉 (2)眼泪(3)脸色,表情(4)道歉
2.D
3.风景没有差别,(只是)抬眼望去有长江黄河的区别。
4.王导是贤明的治国人才,别人将他看作管夷吾;王导是一个热爱国家、迎难而上(积极面对困难)的人,面对国家危难,大家只是消极流泪,而他壮怀激烈,号召大家积极面对,为国效力。
5.这两句用了“江左夷吾”和“新亭对泣”的故事,感叹当时国家危急,官员却只懂得明哲保身,不要说会出现治国的能臣,连为国悲伤哭泣的人都没有,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象的无奈、愤慨以及对国家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