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模式构想

2018-11-13 10:53张亚蓉
关键词:汉语一带一带一路

张亚蓉

(西北大学 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9)

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秋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5年的发展与奋进,“一带一路”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但由于各国市场准入、行业规则、文化习俗等各不相同,尤其是语言沟通上的障碍,这都变成了建设“一带一路”的阻碍因素。“由于语言障碍,中资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个别国家的经济利益已经遭到损失。”[1]因此,“语言先行”是“一带一路”能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及环节。解决语言障碍的途径可以是双向的,一方面我们可以在本国培养适量能够熟练应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的翻译人才,另一方面要培养大量能娴熟使用汉语的国外汉语从业者,推动汉语及汉文化在“一带一路”国家的传播,提升汉语的影响力和通用性。因此,加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汉语教学,可以为“一带一路”倡议实现预定目标打开语言通道。我国在汉语语言教学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起步以及孔子学院稳步发展就是最为有效的实践成果。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起步于1983年,1985年全国仅有北京语言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四所院校设立此专业,进入21世纪之后,其发展速度超过其他新兴专业,此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海外汉语学习的热潮不断高涨,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人数也在逐年增长,学习的成员也从单一的在校生增加至社会各个行业,并涉及各个年龄段。据此而产生的海内外汉语培训机构、中文学校等教学机构层出不穷。2000年以来,教育部一直将该专业作为“控制设点”专业,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也将原“050103对外汉语”变更为“050103汉语国际教育”[2]。从2004年11月第一所孔子学院建立开始,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球146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我国经济的不断交流,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汉语学习者的数量也呈现出爆炸式增长,截至2016年底,“一带一路”沿线的孔子学院多达134所,孔子课堂130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承载起完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汉语及汉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量众多,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东亚、南亚、中亚、西亚、中东欧、东欧、北非这些区域。我国西北地区的留学生主要以东南亚(菲律宾、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等)、南亚(巴基斯坦、不丹、孟加拉国、尼泊尔、印度等)、中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东欧(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北非(埃及)为主,这些学生和其他国家留学生相比,在学习风格、认知策略、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西北各省内高校的留学生分布也各有侧重,陕西省的留学生以中亚五国、东南亚以及南亚为主,陕西省内各高校的留学生分布也不平衡,如西北大学以中亚五国为主,西安交通大学则以南亚印度留学生为主,这都为各高校开展特色化专业培养模式奠定了生源基础。甘肃、新疆也具备了同样的特色化条件,针对不同国别的生源进行各自特色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改革对学科建设既是必须也是可行的,这样也可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专业人才培养的重复和浪费,更好地解决该专业的就业问题。本文从“一带一路”的起点陕西省的汉语国际教育现状以及专业设置出发,以西北大学为例,针对其以中亚五国为中心的生源特点,探索汉语国际教育在“一带一路”发展契机下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一、陕西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现状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这样一个时代背景,陕西省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每年来陕西学习、工作、旅游的外国人也是逐年增加;陕西省教育厅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也是越来越重视,来陕的留学生数量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再次站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上,西安先后与土库曼斯坦马雷市、乌兹别克斯坦马尔罕市缔结友好城市关系,并与中亚国家多个城市共建中亚·长安产业园、国家级欧亚经济综合园区等开放型经济园区,成功举办了有77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首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伴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由贸易园区(西安)核心区的快速建设,在教育领域,陕西也在积极推进西安与中亚国家高等教育合作,西北大学中亚学院、丝绸之路研究院以及西安外国语大学中亚学院相继成立,这为陕西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也提供了后续性保障。

(一)专业发展速度较快,办学层次多样化

陕西省的汉语国际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但其汉语国际教育的师资培养在21世纪初才真正地起步。陕西省的对外汉语本科专业于2000年开始招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由最初的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大学三所大学已发展到了十多所高校,截至2017年底,陕西省共有18所高校开设此专业。

由此可以看出我省该专业发展速度较快,基本上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另外,该专业的办学层次也是多样的,开办此专业的学校有综合类院校、师范类院校、语言类院校、财经类院校、工科类院校、还有一些民办的独立院校。

(二)招生人数逐年递增,具备人才输送的后续性保障

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指导设立的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招生计划信息显示,除去大类招生的院校(6所),直接在招生简章按照对外汉语(2014年之前)或汉语国际教育(2015年之后)招生的本科专业(18所院校),仅本省计划而言,2017年600人左右[注]该数据来源于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指导设立的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的“院校库”,这和该专业在陕西开始招生的最初几年相比,增长是显而易见的。截至2017年底,陕西省包括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大学在内的7所高校还增设了该专业的硕士点(包括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点)。

上述学术硕士及专业硕士点的建立,为陕西省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培养和输送提供了后续性保障。

(三)培养模式与就业之间矛盾较为突出

在专业迅速发展的背后,该专业近年来的对口就业率却低于5%,从以西北大学为代表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近五年的就业数据来看,从事和本专业相关的教育业及教育机构的就业走向一直都比较低,平均每年都在1%以下;但该数据同样也反映出这5年来该专业在继续深造的需求逐步升高,平均值高达38.8%,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这其实从侧面反映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愿望的稳定性,同时也反映出就业市场对该专业的人才要求及该专业需要较多培养年限的学科特点。

目前该专业在国内大部分高校发展都较为迅速,但发展和就业之间的矛盾表现非常突出,各高校都在尝试不同的改革方案,招生模式的改革与调整也是目前国内各高校在发展模式上的一种积极探索与尝试。如西北大学该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建设,教学团队也已经初具规模,但由于该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上呈现出不对口现象较为严重,西北大学于2011年开始实行多措并举的招生模式,暨中国语言文学大类招生,在第一学年末分流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不失为一种有益尝试,然而该模式之下所产生的另一问题也给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考,即大类招生之后,汉语国际教育方向每届选报人数呈现出明显的递减趋势,直至2016年恢复单独招生后,生源才逐渐回升。陕西省其他该专业的院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2014年陕西省某高校甚至因生源不足而停止招生,可见,招生模式上的革新与探索是该专业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想取得持久且顺利的发展,如何增强专业特色优势,优化课程体系,拓宽学生就业途径等,都是目前学科发展需要考虑的问题。通过对西北大学该专业近5年毕业生就业走向以及问卷分析,考虑到如何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就业,本文认为要紧抓“一带一路”所提供的各项机遇,及时变革专业培养模式中遇到的问题,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和建设的长远目标。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一带一路”汉语人才需求分析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领域,国家也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但各校在自身专业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依然突出,缺少特色性、针对性是主要问题。“一带一路”倡议新形势下我们必将走出去与世界各国尤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在此契机下,我们应促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国家发展需求相结合。“一带一路”沿线65国的留学生,贯穿了亚、非、欧三大洲,涵盖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包含了丰富的宗教信仰(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但面对如此复杂而多样的教学对象,各高校在招生模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发展与创新等方面并未做出相应调整,培养方案大同小异。

(一)培养模式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区域化”需求不突出,未能体现出这些国家留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认知特点

以“一带一路”沿线国留学生为主要接收对象的高校在培养方案中大多数未能体现“教学对象”的“区域性”,陕西各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高校也鲜有与西安该项机遇相配合的革新,在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上大同小异,没有从教学对象的特点出发,未形成该专业“区域化”培养模式。以西北大学为例,近年来来自中亚各国的留学生持续增长,“中亚地区的孔子学院影响力也日益增强,中亚居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更加深入,更多的人希望到中国进行文化旅游”[3],随着“一带一路”项目在沿线国家落地生根,中亚会汉语的留学生会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及待遇,他们学习汉语的热情会逐步升温,但是包括西北大学在内的各高校该专业的培养方案看不出差异性,中亚留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在课程设置中并未体现。据调查,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5个国家中,主要以阿拉伯语、英语及俄语最多,其中以俄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主要集中在中亚和东欧地区[4],而西北大学就属于中亚留学生居多的状况,但培养方案中却没有体现出针对中亚留学生的区域方向性的课程,如适用于中亚国家的通用语言类课程;国内相关高校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也缺少以中亚地区的风俗民情、制度规范、宗教信仰等为核心的文化类课程,这对强化学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上有所局限;在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案例的设置上也缺少以中亚国家为主要教学对象的案例配置。只有在培养方案中体现出“一带一路”发展的人才需求,培养出的学生才能够具备有效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的师生进行沟通的能力,快速地适应沿线国家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同时“区域化”的培养模式对就业分流也会起到有益的调节。

(二)教学组织形式僵化,专业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设置缺少包含知识和能力的“模块性”分布

陕西省18所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高校在此方面均表现明显。据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对外汉语”变更为“汉语国际教育”,其内容包括原来的对外汉语(050103)、中国语言文化(050106W)和中国学(050108S),与原对外汉语专业相比,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专业内涵上明显扩大,培养目标也发生相应变化,2012版的培养目标除能胜任汉语教学工作外,还特别强调在各职能部门、外贸机构、新闻出版单位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同年也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做出5个模块的基本理论框架要求,作为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2版模块一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汉语知识与技能 外语知识与技能 模块二文化与交际中国文化 中外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交际 模块三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 模块四教学方法汉语教学方法 测试与评估 汉语教学课程、大纲、教材与辅助材料 现代教育技术及运用 模块五教师综合素质教师综合素质

但观察目前陕西省该专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大多数仍沿用之前的“对外汉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方案,培养目标的调整只是在形式上,缺少与“汉语国际教育”内涵相匹配的改革,只是名称上迎合了教育部2012年的学科调整,并未真正实现该学科的培养理念。以陕西省18所该专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来看,课程体系设置缺少包含知识和能力的“模块性”分布,课程内容和课程质量改进不大,整个课程体系仅是个别科目的增减,忽视了整体上的模块性建设。个别高校还表现出汉语言文学类课程和英语课程简单叠加的现象,这都是由于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科特点缺乏科学性认识,必然导致该专业与培养目标偏航,致使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特色性培养模式失去理论基础。

(三)针对“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需求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与实践教育类课程训练环节薄弱,导致该专业学生教学实战经验匮乏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由于其专业性质决定了其培养对象必须具有扎实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手段,能够灵活地适应不同国家的教学需求,随机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都必须以扎实的教学实践为基础,但是陕西省各高校在该方面均表现出“学无所践”的尴尬,更别说扎实灵活的教学技巧。这导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与师范类学生相比,缺少基本的教学能力,课堂管理能力。这种教学实践环节脱节的现象不只是存在于个别高校,统计陕西省的18所高校,83.2%左右的高校在实践技能培养方面的学分比重偏低,还有少量的高校教学实践技能的培养仅通过一两门课程来体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偏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因而实践性教学能力和教学技巧的培训尤为重要,该专业的教学实习与其他教育师范类专业有一定的区别,其教学对象为非母语人,教学环境为国外各中小学,海外教学实习是本专业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的最好方式。”[5]我们的调查显示包括西北大学在内的国内众多高校针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建立固定的海外教学实习基地并未形成格局,孔子学院所提供的海外实习主要倾向于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对本科生的覆盖面相对较弱。许多该专业的本科学生只能选择前往国内普通中小学实习,其实习内容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的目标不相符,导致学生对实习项目兴趣度低,参与感较弱,且目前的教学实习项目多以母语为英语的欧美国家为主,能够参与到“一带一路”沿线的教学实习项目非常稀缺,这对于培养教学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来说就是一个桎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水平和教育需求参差不齐,不同国家的语言学习环境也有很大差异,这对国际汉语教师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这种需求也非一所高校就可以完成,我们应该发挥各个高校的生源特点,实行“点对点”的精准实践模式,搭建起长效有序的海外教育实践平台,才能真正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所需的国际汉语教师资源。

三、“一带一路”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构想

教育部2016年7月印发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已经明确为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指明了方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既面临着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挑战,但目前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显然过窄,并没有认识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汉语师资需求。本文认为,我们应该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契机下深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改革。

(一)面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所面临的资源配置受束现状,推进“教育现代化”教学模式改革,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提供可持续性平台

“在‘互联网+时代’,所有的教育改革都应该是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领域。”[5]目前国内风行的“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s)”正是这一理念的践行。如上文所述,目前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模式中突出的问题,都可以积极尝试并利用“互联网+教育”提供的移动终端、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社会交互软件等平台来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为汉语国际教育课程体系“数字化”网络协同教学平台铺路架桥,“这类教育服务的理念和组织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学校教育,是在线教育发展的新阶段”[6],通过该“信息化的网络教学平台”,借助于“校企联合”的理念,联合高校优秀“双师”人才,搭建专门服务于汉语国际教育网络学习空间支持的协同教学模式。

(1)在该教学模式下,实现解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用语言培养所需的“国别化”师资局限。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包括的语言很多,通用语言就多达五十多种,加上众多的少数民族语言将多达两百种左右,短时期内我们很难做到开设所有沿线国的语言,虽然目前众多高校都在建设“一带一路”的大潮中寻觅发展机遇,努力增设通用语种以及非通用语种,但实际上国内能够开设小语种的高校非常有限,根据各高校的官网数据,仅北京外国语大学设有六十多个语种,其他外语类院校也仅仅在二十种左右,大多数高校该方面师资力量薄弱,西北地区尤为局限,这就要求省内各高校之间要进行小语种的资源整合,更要与省外高校进行跨区域协同教学,这种师资上的协同通过数字化的平台就可实现,借助数字化的网络协同空间,实现不同教师间的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可以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整合到同一个学科框架下,解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用语言培养所需的“国别化”师资局限。该模式也将成为落实国家推动高校教育信息化协调发展、未来教育战略改革及协同创新的突破口。“一带一路”是个国家工程,仅凭单个学校的力量无法完成,我们必须借助现代化手段协同创新,借助学校与各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项目,体现有针对性的面向不同国家的汉语国际教学培养方向,服务于国家的发展大局。

(2)通过该数字化平台,整合资源,搭建长效、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及教育实践技能训练平台,最大限度的提升培养对象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教学能力。

仅凭培养大量精通沿线国家语言的人才,远远跟不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需求,应该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习汉语的需求,充分考虑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语言学习上的互动性,既要培养懂得沿线国家语言的外语翻译人才,也要培养懂得用汉语进行交流的外国人才,这样才能保证为“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提供充足的语言人才资源。因此定向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需的教学型人才非常必要,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学实践主要形式是赴海外孔子学院、孔子学堂或国外中小学进行教学实践,这对目前很多开设该专业的高校来说并非易事,与其困难地开拓国内外的实践基地,不如充分地利用好数字化平台,搭建起多种形式的网络实践教学途径,这不仅可加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间的远程合作,也可加强与沿线国家政府、企业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一带一路”学生的认知策略和习得偏误规律,强化汉语知识和外语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强化对沿线国文化风俗制度的了解,进而加强其教学经验。各高校可依据网络平台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搭建世界各国国家概况、汉语习得偏误研究等一系列针对性课程,建立相应的海外虚拟“实习基地”项目,以确保最大限度的提升培养对象的实践创新能力及教学能力。

(二)借助国家政策优势,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为桥梁,根据高校的自身特色及时进行专业定位及目标调整

据调查,仅在2017年底,中亚国家中资企业就近900家,汉语已成为中亚国家青年就业的敲门砖,以陕西为例,截至2018年全省的中亚学生已达到历史新高。陕西省于2015年明确了“支持高校与中亚国家国立大学联合办学或建立校际合作关系,支持建设中亚教育培训基地”的国际化规模办学思路[注]该信息源于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陕西省教育厅2015年工作要点》的通知.,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相继成立的中亚学院是陕西省该政策实施的典型案例。陕西省其他高校在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调整中也应抓紧政策优势,在沿线国家拓展上紧扣各自学科优势,充分利用西安与中亚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项目,有针对性的面向中亚国家的汉语人才需求,将汉语国际教育和培养各级、各类知识、职业技能教育结合起来,实现汉语学习的多目标、多领域化发展,将汉语国际教育作为深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基础性工程。陕西省各高校也应搭乘“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由贸易园区(西安)核心区、中亚·长安产业园、国家级欧亚经济综合园区等开放型经济园区的政策性优势,为拓宽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做好充分准备,在此基础上可与相关公司建立相应的海外实习基地项目,以确保国际汉语教学师资培育在人才市场的“能力认同”。国内其他高校同样可以借助国家政策优势,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为桥梁,根据各自特色进行专业定位及目标调整。

(三)发挥各地方的历史文化优势以及高校自身的专业优势,确保在“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中独树一帜

在突出专业特色及优势方面,除了拓宽语种设置,增设中亚国家通用语言选修课,开设相关的中亚文化、教育、国情,中亚学生汉语习得偏误研究等一系列针对性课程来保证该专业学生在中亚留学生汉语教学中的绝对优势外,该专业还要注意发挥高校自身的优势资源。西北大学该专业长期以来一直以中国传统文化、汉唐文化研究为依托,高度重视“传统国学修养”的培育,这是该专业培养模式的一大特色和优势,该理念为保证高层次汉语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如2017年12月李克强总理强调的不仅要搭建语言沟通的桥梁,也要更好地传播语言承载的人文精神。西北大学在发挥自身学科优势的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产生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和拓展学生的就业领域做了有益铺垫,其每年30%以上的继续深造率证明这一政策导向的有效性。以此为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应灵活的以社会需求、学生就业、自身资源等实际情况为指导,不同高校应该尽可能的发挥各自的学科及地方优势,为培养地方性特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进行有益尝试。

(四)创新改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从“内向型”的自主发展向“外延式”联合培养模式转型

在教育领域,目前中外合作办学、合作科研、聘请外籍教师等已经成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创新形式,而国内该专业的学科发展、师资建设、学生培养都走的是传统教育模式,大多数高校都是保守建设、保守发展,其培养模式均局限于“各自为战”的保守性创新,未能有针对性地走出去,请进来。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代表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已率先开始了“2+2,2+1”的国内外联合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和拓宽就业等方面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据此,生源主要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高校,应加快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展开合作,走出去,开展多种类型的合作办学、学术交流,联合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汉语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特点研究,将学生前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教学实践、社会调查等环节政策化、学分化,这有助于学生熟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以及国情制度,培养出具有沿线国家视野和交往能力的专门人才。目前内地各高校该专业纷纷跻身“一带一路”支点建设,如果高校缺少精准化培养模式的思考,那么必然就会在专业竞争力中受到严重冲击。因此,在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中,除了国内外合作办学的途径外,各高校还可以尝试省内高校联合培养,由省内该强势专业牵头重组优化培养模式,优化各校该专业的优势学科达到强强联合,打造一批属于本省的精品课程,学分互认,资源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实现精英式教育。

四、结 语

“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是“语言互通”, “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的通用语言多达60种左右, 语言交流上的问题已成为影响“一带一路”建设的突出障碍。 国家正积极地组织和开展“一带一路”语言资源建设工作,但仅单向的推进远不能解决目前同沿线各国交流的障碍, 我们应充分利用好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量的汉语学习者, 培养精通中国文化的高层次汉语人才, 双向考虑“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路径, 更好地适应国家教师教育战略的发展要求,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从语言资源的开发、 共享与应用来实现“一带一路”建设发展需要。 同时, 我们还应发挥各高校自身的专业优势, 根据学校留学生的国别及时进行专业定位及目标调整, 以确保在在百花齐放中独树一帜。 就西北大学而言, 当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汉唐文化研究、 中亚学院、 丝绸之路研究院为依托, 以语言文化交流为桥梁, 突出西北大学的专业特色和优势。 国内其他该专业方向的培养应以“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亚国家为起点, 高度重视中亚国家生源特点, 加强“传统国学修养”的培育, 以培养具有“区域化”特色的汉语国际文化传播者为己任, 在不断总结该专业培养方案的优势以及不足的基础上与时共进, 转变观念, 在文化科教发展上紧扣地域特色, 在创新的道路上走出自己的方向, 为“一带一路”的发展扫清语言障碍。

猜你喜欢
汉语一带一带一路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