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
(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 武汉 430060)
中风即脑卒中,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突发性急性严重脑血管意外,脑血管非外伤性破裂或阻塞,临床以缺血性脑卒中多见,致残及致死率极高,急性期过后会伴随神经、语言、运动及认知功能等的障碍[1],以中老年伴有各类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多见,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及生命质量[2]。有大量研究显示综合康复护理对中风恢复期患者具有较显著的积极疗效,现选取我院康复科的98例中风恢复期患者,探讨综合康复护理的应用与观察。
选取我院康复科2015年9月至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中风恢复期患者98例,男56例,女42例,年龄65~76岁,平均(69.39±2.42)岁,缺血性脑卒中79例,出血性脑卒中1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49例为康复组,49例为常规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入院后经由脑部CT或MRI确诊为脑卒中;首次发病;无认知、智力障碍者;患者各项体征稳定;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1 常规组:入科后进行常规健康宣教,对每日须进行的各项治疗进行详细说明,获得患者的配合,定时遵医嘱给药、给予康复锻炼。
1.2.2 康复组
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在患者入科后,主动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想法及需求,日常护理中需主动关怀患者,让患者感受到被尊重及本关注,对不良情绪适时疏导。
②健康教育:在进行各项康复训练或康复治疗时向患者耐心介绍自身疾病的病因及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及依从性。
③康复治疗:配合治疗师完成腧穴针灸、电针等治疗,每日定时为患者按摩患肢,为肢体康复训练做准备。
④康复训练:对患侧肢体进行康复运动训练,由被动关节活动开始,关节屈伸、旋内旋外及内收外展等,以患者可耐受的疼痛为宜,各关节运动8~10次/天,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向主动运动、抗阻运动逐步过渡[3]。
⑤功能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床上翻身、坐起、患肢抬起、屈曲等活动训练,向床边站立、站位平衡、他人帮助行走、自主行走等逐步过渡。
⑥作业训练:以OT理论为指导,借助情景模拟练习提高患者训练的趣味性,作业训练以患者日常生活活动为主要目标,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⑦饮食护理:患者饮食以高蛋白低脂肪,高纤维素及维生素为宜,严禁刺激类食物,禁烟禁酒,少食多餐。
1.3.1 生活自理状况:生活自理: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基本消失,患者独立完成生活活动;基本自理: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显著好转,患者能够完成简单的生活活动;不能自理:肢体运功功能障碍有所好转,但日常生活仍需他人帮助。
1.3.2 肢体运动功能:采用简易Fugl Meyer(FMA)评定,总分100分,其中96~99分表示轻度运动障碍,85~95分为中度,50~84分为明显,<50分为重度[5]。
研究结果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干预后,康复组生活自理有19例(38.78%),基本自理26例(53.06%),不能自理4例(8.16%);常规组生活自理8例(16.33%),基本自理24例(48.98%),不能自理17例(34.69%)。康复组护理干预后生活自理人数显著多于常规组(P<0.05),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数显著少于常规组(P<0.05)。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F M A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且均显著低于50分;护理干预后,两组FMA评分显著升高(P<0.05),且康复组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FMA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FMA评分比较(±s)
组别 n 护理干预前 护理干预4个月后康复组 4933.29±16.3075.22±10.42常规组 4933.72±26.9256.40±15.08 t 0.4828.345 P>0.05 <0.05
中风恢复期患者存在的各类功能障碍直接影响了生存质量,是康复医学科较为常见问题,在中风恢复期给予相应的康复功能训练,是利用神经系统可塑性的特征,人为创造环境以供神经元再生。综合康复护理从心理、饮食、康复训练、功能锻炼、作业训练等各方面进行全面干预,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综合康复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显著优于常规护理干预(P<0.05)。
综述所述,对老年中风恢复期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解除肢体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疗效确切,临床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