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平
(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人民医院,四川 自贡 643000)
体温在人的生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是检测人体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还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大量临床资料显示,手术过程中低体温的平均发生率在65%左右。该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服用麻醉药品引起的,另一方面和患者的身体因素有关。低体温也会带来很多伤害,比如会增加术后患者感染的几率,使患者的凝血功能受到损害,使患者的新陈代谢功能处于混乱状态,严重时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为了减少这些不利因素发生的几率,我院2016年8月-2017年9月收治的100例手术室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分别从心理疏导、使用保暖覆盖物、避免冷稀释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了解我院手术室患者低体温患者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提高我院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具体结果如下:
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7年9月收治的100例手术室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参照组男女分别为:30例、20例,所占比重分别为:60.0%、40.0%,年龄最大和最小分别为:72岁、26岁,平均为(53.2±12.1)岁;对照组男女分别为:29例、21例,所占比重分别为:58.0%、42.0%,年龄最大和最小分别为:73岁、25岁,平均为(54.1±11.7)岁。比较两组患者年龄等临床资料,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未实施相应的低体温预防和护理措施,参照组患者实施相应的低体温预防和护理措施,具体如下:第一,在测量手术室温度的基础上,使室内温度保持在21℃到25℃之内,若患者部分身体部位露在外面,则用衣物将其盖住,防止热量散失,对患者进行麻醉时,应做好相应的保暖工作,这些对于年龄偏大的老人和年龄偏小的小孩来说尤为重要。此外,做好体腔热量的流失工作,如果手术患者需要长时间将体腔放置在外面,在手术过程中应使用38℃左右的医用盐水进行止血等、覆盖等工作,使其温度保持在38℃左右,若需对患者体腔进行冲洗,则应选用温水,这样可以防止心脏突然停止[1]。第二,避免冷稀释作用,在手术中对消毒药品进行加温操作,将输液的温度升至37℃,且使患者的身体中的液体温度也维持在这个范围内,这样有助于降低溶血反应的发生,减少对血液成分造成的损害。第三,心理疏导,患者在术前普遍会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这些因素会增加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的概率,所以护理人员应了解患者内心想法,尽最自己最大可能满足患者心理和生理各方面需求,为患者讲解有关手术和室内的相关情况,减少患者恐惧感和陌生感,进而减少情绪因素对冷刺激阈值的影响[2]。第四,经常调整环境温度,护理人员应经常查看手术室的温度和湿度,使其处于一定范围内,一般情况下,应将手术室的湿度控制在30%-70%,温度一般控制在21℃到25℃之间。第五,选用相应的保暖覆盖物,如果情况允许,则可以在患者身体的下部放置变温毯,这样可以使患者体温处于恒定状态,降低不必要的危险因素,此外将保温毯缠绕在患者四肢,可以防止体内热量或体表温度扩散,可很好的避免术中低体温现象的产生[3]。
观察两组躁动、寒颤等各项指标和心率、血压等情况。
用计算机软件收集数据,将收集的资料输入SPSS20.0软件中, 对其分析和统计,用T和X2检验,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参照组躁动和寒颤发生率等指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术后各项指标对比
参照组术后心率、血压、鼻咽温度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手术室使患者产生低体温现象的影响因素较多,比如患者在手术之前不准喝水和吃任何食物,患者身体的能量不能得到及时补充,降低了新陈代谢功能,进而产生了低体温现象,同时为了减轻患者疼痛,手术之前需服用麻醉药品,使患者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引发了低体温,所以在临床实践中采用相应的预防和护理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预防和护理措施主要是为了防止患者身体内部的热量散发,改善其冷刺激阈值,保留患者身体内部的热量,在临床实践中使用保温毯、盐水擦拭等方式均为了保留患者的体表温度。林碗娜等学者通过研究得出了与此次研究相接近的结论,在此次研究中,术后研究组心率、体温、血压、清醒时间、尿量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采用相应护理措施可有效防止手术室患者出现低体温现象,使患者体温处于恒定状态,保证其生命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表2 血压、心率温度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