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莺,戴红英,陈加林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江苏 无锡 214000)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一种常见病,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同时也给患者的家庭经济造成负担,其发病是以冠状动脉发生病变为基础,使得心肌供血不足进而引发缺血性损伤甚至坏死,急性心肌梗死后一天内是心率失常发病的高发期[1],因而合理的护理至关重要。循证护理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将常规护理和临床经验、患者的意愿相结合,以达到更有价值的护理的目的。本次研究以本院接诊126例急性心肌梗的患者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及循证护理,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本院接诊12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患者,其中男66例,女60例,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46±2.34)岁。126例患者中,前壁心肌梗死50 例,下壁心肌梗死35 例,侧壁心肌梗死20 例,其他部位21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3例,观察组6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方法,患者卧床休息并给予吸氧,对其进行严密的观察,控制休克并进行24h心电监护,严防并发症的发生。
1.2.2 观察组
①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循证护理方法的系统培训,择优成立循证护理组。②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严密的监护,检测其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急性心肌梗死后一天内是心律失常的高发期,应做好应急预案,一旦有紧急情况发生,随时抢救。③对患者的饮食进行严格的控制,为其制定食谱,保证患者每日能够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能量。④控制患者的用药时间:每天的上午五点到十二点是心律失常的高发时间,因此,与患者及家属协商,尽量在上午五点钟用药。⑤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干预,医护人员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病情及康复常识,使其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去除恐惧心理,对其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使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⑥对患者住院时的外部环境进行控制,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协商,尽量减少探病次数,同时,控制好病房的温度、湿度和噪音,使患者能够在安静的环境内拥有充足的休息时间。⑦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在患者的病情已经稳定的情况下,辅助康复治疗,治疗期间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若有身体不适,则立即停止康复治疗。
①统计两组病人心律失常发生情况、住院时间及卧床时间。
②出院前,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调查问卷,满分为100分,>80分为非常满意,60~80分为基本满意,<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组间比较使用x²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观察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概率及患者卧床时间、住院治疗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满意度对比(例,%)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一种常见病,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同时也给患者的家庭经济造成负担,其发病是以冠状动脉发生病变为基础,使得心肌供血不足进而引发缺血性损伤甚至坏死[3],据研究,75%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会伴随心律失常[4],使得病死几率增加,因而,对患者进行科学的护理患者更为重要。
循证护理作为一种主流的护理形式,被越来越多医护人员及患者接受和采纳,传统的护理是以单纯操作为主要手段的被动护理,而循证护理提倡的是科学的理念和模式,是护理人员将临床经验、科学依据和患者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最终获得护理决策从而进行护理的过程[5],这使得护理工作更具备科学性和权威性。传统的护理工作模式中,医患之间是命令和被命令的关系,而循证护理结合了患者的自身情况和意愿,做到了以患者为中心,通过沟通来选择护理方案,使得护理工作更易于被接受,从而对改变医患关系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本次通过对126例患者的研究发现,予以循证护理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发生心律失常概率、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其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患者护理中极具临床推广价值,有良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