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别嘌呤醇在治疗痛风性肾病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血肌酐、尿素氮水平的影响情况

2018-11-13 05:47杜文和
中外医疗 2018年28期
关键词:别嘌呤醇尿素氮痛风性

杜文和

贵州思南县人民医院内分泌肾内科,贵州思南 565100

痛风性肾病是尿酸盐沉积在肾组织引起慢性进行性间质性肾炎,病理表现为肾小管萎缩、变性、纤维化,临床表现为夜尿增多、血尿、蛋白尿、水肿等。若合并感染时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及发热,随着病程的发展可出现肌酐清除率下降、血尿素氮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中,别嘌呤醇是目前临床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别嘌呤醇机制为抑制黄嘌呤氧化酶钼碟活性中心,使嘌呤类不能转化为尿酸,从而降低血清尿酸水平[2]。目前临床中有关探讨别嘌呤醇治疗痛风性肾病中的研究较少,因此该文方便收集2017年1月—2018年3月该院100例痛风性肾病患者,分析别嘌呤醇对患者血肌酐、尿素氮水平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收集该院痛风性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21例,女29 例,年龄 36~69 岁,平均年龄(51.94±9.12)岁;研究组男 25例,女 25例,年龄 37~70岁,平均年龄(50.27±9.2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选标准

①符合原发性痛风诊断。②无与痛风相关关节炎发生。③若是女性受试者,妊娠试验结果呈阴性。④自愿参加试验。⑤酗酒或吸毒者。

1.3 排除标准

①脑、肝脏器功能不全者。②使用的药物过敏者。③黄嘌呤尿症患者。④甲状腺功能异常者。⑤活动期的结核患者。⑥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者。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常规治疗方案相同,如饮食指导(低嘌呤食物,每100 g食物含嘌呤<25 mg)、纠正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有高血压患者给予氨氯地平降压。研究组加用别嘌呤醇 (50 mg×50片,国药准字H33020001),初始剂量50 mg/次,1次/d,逐步递增至300 mg/d,分3次/d服。每2周测尿酸水平,根据尿酸水平调整合理使用增量。

1.5 观察指标

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尿酸水平;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肌酐、尿素氮水平;两组痛风性肾病治疗疗效。

1.5.1 治疗疗效 临床控制: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肾功能正常;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血尿酸较前降低>50%,肾功能改善50%以上;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20%<血尿酸较前降低<50%,20%<肾功能改善<50%;无效:与治疗前比较无差异。

1.5.2 实验室指标测定方法 采集两组肘部静脉血,标本获取后使用离心机离心,采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计算尿酸、血肌酐、尿素氮水平。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 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 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尿酸水平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尿酸水平分别为 (576.38±18.29)mmol/L、(580.13±19.01)mmol/L,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尿酸水平分别为(346.28±7.52)mmol/L、(412.25±9.88)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尿酸水平[(±s),mmol/L]

表1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尿酸水平[(±s),mmol/L]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50)对照组(n=50)t值P值576.38±18.29 580.13±19.01 0.17>0.05 346.28±7.52 412.25±9.88 8.51<0.05

2.2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肌酐、尿素氮水平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分别为[(148.25±26.38)μmol/L、(10.76±2.69)mmol/L]、[(145.37±27.15)μmol/L、(10.91±2.57)mmol/L]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分别为 [(85.26±13.24umol/L、(5.13±1.12)mmol/L]、[(129.35±17.19)μmol/L、(8.69±2.47)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肌酐、尿素氮水平(±s)

表2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肌酐、尿素氮水平(±s)

组别 血肌酐(μmol/L)治疗前 治疗后尿素氮(mmol/L)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50)对照组(n=50)t值P值148.25±26.38 145.37±27.15 0.24>0.05 85.26±13.24 129.35±17.19 6.82<0.05 10.76±2.69 10.91±2.57 0.15>0.05 5.13±1.12 8.69±2.47 7.12<0.05

2.3 两组痛风性肾病治疗疗效

两组痛风性肾病治疗疗效分别为94%、8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痛风性肾病治疗疗效

3 讨论

痛风为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造成的疾病,近几年来,随着不良饮食习惯、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痛风患病率逐年增加为。WHO对欧美发达国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2001年痛风发病率为0.13%,而2017年已经达到0.35%,将近提高1倍[3]。我国研究提示从2000—2010年痛风的发生率增长了0.38%,而且痛风的发病率在年轻人中呈现增长的趋势。痛风的发病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其中男女发病率为20∶1[4]。痛风发生发展中可造成高尿酸血症、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严重者出现肾功能不全。据相关研究显示,肾损伤早期可见明显血清尿酸下降,血清尿酸水平已被证实与血肌酐水平呈同比升高与降低[5]。

别嘌呤醇于1960年在国外上市,目前作为临床上降尿酸治疗的一线用药,别嘌呤醇被推荐起始剂量100 mg/次,3次/d,通常采用的给药方法为增大药物剂量,若短期内给予较高浓度容易诱发各种不良反应,如皮疹、白血病、胃肠道不适等。

该次研究发现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尿酸水平分别为(576.38±18.29)mmol/L、(580.13±19.01)m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尿酸水平分别为(346.28±7.52)mmol/L、(412.25±9.88)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1,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分别为(148.25±26.38)μmol/L、10.76±2.69)mmol/L)、(145.37±27.15)μmol/L、10.91±2.57)m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0.15,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分别为(85.26±13.24)μmol/L、(5.13±1.12)mmol/L、(129.35±17.19)μmol/L、(8.69±2.47)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2、7.12,P<0.05)。可以看出别嘌呤醇可以降低痛风性肾病患者尿酸、血肌酐、尿素氮水平[6]。还有研究收集2014年2月—2016年2月痛风性肾病76例,观察组加用别嘌呤醇治疗,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尿酸水平下降231mmol/L,对照组仅下降45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别嘌呤醇经摄入后,可减少使尿酸生成,从而防止尿酸结石的沉积,以此达到溶解痛风结节及尿酸结晶,同时机体尿酸水平在降低的同时,高尿酸造成的肾间质损伤也逐步减轻,使得肾皮质和髓质逆流倍增机制恢复,利于血肌酐、尿素氮水平的下降[7]。还有研究指出别嘌呤醇可以抑制尿酸盐在肾组织中沉积,延缓慢性肾间质肾炎的发生[8-10]。同样还有研究者收集91例痛风性肾病患者,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尿酸水平分别下降34、12 μmol/L,研究组肌酐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该文认为别嘌呤醇可以降低痛风性肾病患者尿酸、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同时对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有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别嘌呤醇尿素氮痛风性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尿素氮变化、变化规律及变化的意义分析
痛风性关节炎的辨治经验
非布司他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肾脏保护作用:一项随机对照研究
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别嘌呤醇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X线、CT、MRI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对比
双醋瑞因联合别嘌呤醇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HLA-B*5801基因型与别嘌呤醇过敏反应
痛风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0例
脲酶/硝化抑制剂对尿素氮在白浆土中转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