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岚岚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450000
一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史, 也是一部谋略的创造史,无时无处不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火花,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更是一个崇智尚谋的民族,对于谋略的研究和运用结出了累累硕果。
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世间万物的存在状态都是“和”而不是“同”。由此,引申出指导世人处事的一个根本态度或原则,即和睦相处,包容万方。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军事上的统一战线建立,就是在“和而不同”谋略思维的指导下,通过促进大团结大联合来实现的。
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中,遇到的敌人之凶之强,困难之大之多,在世界各国中是鲜见的。由于共产党员掌握的军事力量总是只占少数,这个少数是不可能包办一切的,必须团结更多的武装力量共同奋斗。只有调动所有同盟者的力量,组成浩浩荡荡的革命队伍,党才能克服各种困难,战胜各种挑战,从胜利走向胜利。因此,实现最广泛的大团结大联合,是衡量军事统一战线工作成效的重要尺度。 统一战线只有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特点,发挥广交朋友、沟通感情、联络友谊的优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才能形成万马奔腾的气势,开创新局面,为党的事业发展提供广泛、强大、持久的力量支持。
实现大团结大联合,就要坚持“和而不同”,体谅包容。统一战线是和与异的矛盾统一体。“和”主要是统一战线成员基于共同利益而确立的共同目标和要求。“异”主要是统一战线成员之间在信仰、世界观、具体利益和要求上存在的差别。对于统一战线中的各种差异和分歧,“求和”就是通过主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开展教育引导帮助,把统一战线成员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上来;对有损于共同政治基础的倾向,要负责地予以指出,热情及时地帮助纠正。“不同”是指党派之间的差异、信仰之间的差异、民族之间的差异可以长期存在,相互包容。在共产党的历史上,“清一色”“纯而又纯”的关门主义,曾使党多次失去同盟军,导致革命多次遭受失败,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陕甘宁边区统战的经验说明,只要求抗日之大同,存信仰之差异,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下,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在许多非原则性问题妥协让步,不管过去积怨多深,是能够在大目标下统一起来的。正如毛泽东在给国民党将领的信中所说:“在亡国惨祸面前,不分党派信仰将同遭浩劫,因此合作救亡是天经地义。”大团结大联合是统一战线永恒的主题。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得益于各种军事力量的大团结大联合;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得益于建立了包括一切爱国分子、反战人士的军事统一战线;实现祖国统一,同样离不开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团结奋斗。
中国最古老的“中庸之道”讲究“用最有效方法达到最好的结果”。为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产党人运用“中庸之道”来调和地主与农民间的矛盾。
在王明左倾错误时期,实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土地政策,严重触动了地主与富农甚至是中农阶层利益,导致我党土地政策的贯彻实施遇到较大阻碍,1935年11月,中央发布指示,将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转变为减租减息、交租交息。地主、债主必须减低佃农租额及债务利息,佃农则向地主缴纳一定的租额,债务人须向债主缴纳一定利息,双方“须遵照政府法令实行减租减息交租交息。”
1942年12月,《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条例草案》规定:“承租人应依本条例所定减租后之租额交租,不得短少,其有力能交租而故意不交者,出租人有请求政府依法追缴之权。”绅士安文钦、刘绍庭、乔松山等认为,“这一条例,对地主方面是保障了地权,谁要不照规定交租,可按条例解决; 而对农民的佃权,确实得到保障,减租也就彻底,生产也就积极,而农村剥削也就减轻了。”李鼎铭也称赞“它是最合理最进步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土地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使地主与农民各安其业,团结一致共同抗日。”减租减息、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推动了国民党参加抗日,又使解放区的地主减少其对于我们发动农民抗日的阻力。”
在陕甘宁边区,党中央非常尊敬无党派人士。绅士李鼎铭说: “共产党对于民选出来的党外人士是开诚相见,崇尚友谊,表现了最高的信任与尊重。”他每次来杨家岭,毛泽东工作再忙也要接见,恭敬地称他“李老先生”。在生活上,党中央对李鼎铭十分关怀,为他安排了一名手艺高明的厨师,砌了一个新窑洞,配备了一辆黑色小轿车,虽然李鼎铭很少用过。毛泽东一贯反对给自己做寿,但不反对给民主人士做寿。1944年李鼎铭过生日时,毛泽东专门到他家拜访。对其他党外人士,党中央同样非常尊重和照顾。在得知富县民主人士高步范的儿子病故西安后,边区政府“送上边币八万元,以供年关之需。”
为了团结各阶层人士参加抗日救国,中共中央提出了“三三制”的政权模式。在根据地政府和参议会人员分配上,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给中间派以三分之一的位置,目的在于争取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毛泽东强调,“上述人员的分配是党的真实的政策,不能敷衍塞责。”由于抗战建国是一项艰巨的事业,非群策群力不可,因此对各阶层的忠实抗战建国之人才,必须善为团结,共同合作,“而对于狭隘的胸怀与包办的作风,则必须加以反对。”陕甘宁边区在1942年3月4日的指示信中要求,“各县参议会共产党员超过三分之一的,应该自动退出辞职,由无党派候补议员补充。”
通过实行“三三制”,许多党外人士在政府机构中担任要职。李鼎铭以资深的开明人士身份当选边区政府副主席,安文钦为边区参议会副议长,李丹生、乔松山、刘培基、霍子乐、贺连城等众多开明绅士均当选为议员。这一大批开明绅士积极投身于边区政权建设、参政议政,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表明了我们边区的亲密团结,我们政权统一战线的性质,以及政府与人民的团结一致。”
党中央还要求各抗日根据地坚持党外人士在政府中有职有权的原则。“凡参加人民代表会议工作、政府工作及社会工作的一切人员,不问属何党派,或无党无派,应该一律被尊重,应该一律有职有权。”李鼎铭曾畅谈在工作过程中没有任何困难的感觉和党与非党的界限,“我亲眼看到全边区参加三三制政权的党外人士,同样没有一个人感受到共产党的歧视与排斥。”英国记者斯坦因回忆道,“李鼎铭副主席真正有职有权,他在回答我的问题时,面笑心也笑了。”
为了团结抗战,对于统战区里国民党地方政权中的顽固分子破坏团结抗战的现象和纠纷,中共在起初尽可能地采取忍让和克制的态度,允许他们暂时留在边区境内。后来,随着国民党顽固派反共摩擦活动的加剧,这些统战区国民党地方政权中的官吏成为寻衅闹事和制造摩擦的祸根。特别是国民党派驻到统战区的专员、县长等官吏,如绥德地区专员何绍南、庆阳地区专员罗人骥、钟竟成以及大多数县长都是反共顽固分子。这些国民党地方政权公开阻扰和压制群众的抗日救亡运动,公开张贴反共标语,破坏统一战线;支持地主势力复辟,破坏减租减息,增加粮款捐税,强迫农民退还已废除的债务,加重人民的负担;勾结串通土匪,破坏社会治安等。对于顽固派的反共摩擦活动,党中共和边区政府坚持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原则,以“克敌制胜”谋略思维为指导,坚决予以反击。
(一)坚持反摩擦斗争的政策和策略。正确处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关系,是陕甘宁边区反摩擦斗争必须坚持的前提。在统一战线中要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在反摩擦斗争中,既要坚决打击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摩擦活动,又要尽力维护团结抗日的大局。因此,在反摩擦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了党中央制定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方针,以及“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正是坚持了反摩擦斗争的政策和策略,陕甘宁边区的反磨擦斗争才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二)坚持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相结合。认真贯彻党中央反摩擦斗争的指示,把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结合起来,是陕甘宁边区取得反摩擦斗争胜利的一个重要经验。在反摩擦斗争中,在军事上要做好充分准备,同顽固派的反共活动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使顽固派无机可乘。同时对顽固派发动强大的政治攻势,向国内外通电公开揭露顽固派破坏团结抗 战、分裂投降、发动内战的阴谋,争取国内外舆论的支待,迫使顽固派始终未敢贸然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三)坚持建立有效的军事组织体制。抗战时期,为有效地开展反摩擦斗争,陕甘宁边区建立了以八路军留守兵团为主力部队、以边区保安部队为地方部队和以边区各级抗日民众自卫军为群众武装相结合的军事组织体制。这种军事武装组织体制在反摩擦斗争中发挥了明显的优势,有效地形成了以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密切配合,以群众武装协同作战的武装网络体系。这种军事组织体制成为保卫和巩固陕甘宁边区的铜墙铁壁,是开展反摩擦斗争的主要力量,也是边区取得反摩擦斗争胜利的保障。
(四)坚持依靠边区人民群众,打人民战争。在陕甘宁边区的反磨擦斗争中,边区党委和政府充分调动了边区人民群众保卫和巩固边区、打退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的积极性,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参加反摩擦斗争。边区人民群众在边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各地普遍组织和建立了抗日后援会、农会、妇救会、抗日民众自卫军等各种群众抗日团体,组成进行反摩擦斗争的民众大军,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正是紧紧依靠边区人民群众,边区的反摩擦斗争才充分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威力,并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综上所述,中共中央与边区政府运用中华传统谋略思想,通过军事联合、调和阶级矛盾、调整土地政策、争取党外人士等措施,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