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促农
现在社会上讲谋略的人很多,各种谋略培训班也不少。更有许多专家学者津津乐道中国是一个谋略大国,认为谋略对中国传统文化有重大贡献。很多领导干部也加入到为中国谋略点赞的行列,从搞经济、促发展、保平安,到与老百姓相处、与群众打交道、与部属共事,都特别重视谋略或用到谋略。谋略一时间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支撑中国谋略或谋略至上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基本教材,主要有这么两本书:一是《孙子兵法》,二是《三国演义》。其代表人物主要有两个:一是孙膑,二是诸葛亮。更重要的论据甚至来自国外:《孙子兵法》是美国西点军校学员的选修读物,这点足以证明中国谋略的价值和极端重要性。从无数事实上看,我们必须承认,谋略对个人、对小集团确实是重要的。一个没心机的人,很难在官场上立足,一个不太会算计的人,很难在生意场上发财。但是,现在有人把谋略上升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去弘扬,上升到战略高度去实践,说实在的,受不了,扛不住!因为,这明明是糟粕的东西被活生生捧成了精华,明明是中国人吃了大亏的东西,还要让政治家当主菜吃,人民的确要警觉,大家的确不放心,这应当是中国文化和社会又一件让人揪心的大事。
谋略从某种角度上讲,就是心机。心机也许能够成就一个人,但肯定不能成就一个党,更不能成就一个国;心机也许能够骗人一时,但肯定不能骗人一世,更不能欺骗历史;心机也许能蒙骗亲人,但肯定不能蒙骗坏人,更不能蒙骗敌人。去看看中国传统式的谋略,战斗中的小胜案例不少,战略中的大胜几乎没有。诸葛亮聪明盖世,谋略无双,临死还涮了司马懿一回,神得像妖怪(鲁迅讲的),战斗中有无数的小胜,谋略中有无数经典的案例,但六出祁山均是无功而返,统一大业最后功败垂成。这是为什么?只能说明一个道理,战略最终一定会战胜谋略。谋略只能是故事,战略最终是历史。
有些人自以为聪明,自以为擅长谋略,透过历史的长河检讨一下,中国的事又有几次不是为谋略所误。晚清的李鸿章可以算得上谋略大师,玩了一辈子心眼,搞了半辈子谋略,独创所谓的“以夷制夷”策略,甲午战争中更是大搞谋略,准备用谋略避战,用谋略打仗,最后收获的就是《马关条约》,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女强人慈禧也绝对是谋略家的大腕,算计人的好手,凡有大事必玩心眼,除自己过了几天奢华日子外,不仅把几亿中国老百姓害惨了,最终也是“预备立宪”的小聪明把大清王朝葬送了。
迷信谋略的人,哪怕是大伟人、大英雄,可能当时成功了,但身后也很难持续。比如秦始皇,死后几年秦朝就灭亡了。重视战略的人就不一样。邓小平三十年前的改革开放,让中国人幸福到现在。所以,无论多么伟大的谋略家都会完败于战略家。
现在还有人把政治与谋略画等号,甚至认为搞政治就是搞谋略,这也是非常错误的。真正的政治是什么?是战略上的正确,不是谋略上的正确,是朴素的方法论,不是复杂的阴谋论。其实,对国家、对人民、对单位,算计太多,问题反而来了;想法多了,事情反而来了。政治不是玩出来的,是做出来的。我们讲群众路线,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战略,不是谋略。如果我们把为人民服务搞成了谋略,把群众路线搞成了谋略,想想会成一个什么状态。不管是哪朝哪代,如果政治是假的,是少数人的,或者是靠谋略维持的,还能长久吗?退一步讲,或许政治还可以靠谋略维持,又有哪个政权能靠谋略维持的呢?退一万步讲,或许政权还可以靠谋略维持,又有哪一个民族是靠谋略强大的?对这个问题,历史早就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如此看来,把中国式谋略当作中国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这种观念不值得一驳。不带偏见地说,传统政治中有不少私下传授的“道理”,都是治国理政的毒药;传统社会中有不少津津乐道的“哲理”,都是乱七八糟的歪理。事实上,不少所谓的谋略,基本没有对付过坏人,却总是在祸害好人;基本没对付过敌人,却总是在愚弄人民。不客气地说,这种所谓的谋略玩下去,中国文化就有被谋掉、被略掉的危险,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的预言。
谋略家没有赢的,战略家没有败的,这就是谋略和战略PK的最终结果。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今后仍然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