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超然
西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甘肃兰州 730030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当代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不断加强在一定程度上使民族文化更加多元。并且由于我国各民族对待文化有较好的包容性,民族文化相接近的一些民族对其他民族文化吸收程度更高。这使得他们本民族的文化被其他民族的文化所掩盖,导致本民族对于自己民族特有的文化感到陌生,降低了对于自己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这对这些民族的人选择他们民族身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课题研究调查的社区,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隶属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是甘肃省唯一的多民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西南部。截至2011年,积石山县有汉族、回族、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土族等十个民族。因此,调查这一地区的人民对于民族身份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以甘肃省积石山县的4个乡镇作为抽样调查对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79份,回收率93%,缺失率7%。本文重点分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140余份问卷。问卷涵盖不同乡镇的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从民族身份选择的现状、原因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调查,该数据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可行性,并具有一定的信度、效度。
研究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
(1)深入调查地进行问卷发放,通过问卷发放对积石山县当地人民进行调查,收集关于影响民族身份选择的影响因素,和个人及群体内部的因素。
(2)同时进行结构式访谈,收集关于民族身份选择的资料,分析个人做出选择的现状及原因,深入了解民族身份的选择对当地人民带来的多方面影响,
在积石山县的典型问卷数据中,有24.1%的人来自族际通婚家庭,由此可见该地区的族际通婚率相对较高;有57.7%的人认为族际通婚是一种正常的行为,可见当地群众对于族际通婚的态度较为开放;有56.9%的人认为自己的民族身份在生活中的积极影响多一些,可能因为该地区为民族自治地区,对当地各族居民有较多积极的政策;有80.3%的人愿意后代继承自己的民族身份,可见当地群众对于民族身份的重视程度很强。
积石山县的居民主要由两大群体组成—穆斯林群体和非穆斯林群体,在非穆斯林群体聚居的村落中,基本以汉族为主,也有少量的土族、藏族。这些民族在世代繁衍发展中,生活习惯已基本相同,具有较大同质性。大部分人认为民族身份对生活没有任何影响,且不反对族际通婚。在该区域内,不同的民族有着相似的生活习惯,在被问到“是否了解本民族的特色文化”时,大部分人只能说出如春节等汉族的传统节日。但他们对本民族的认同度较高,没有改变民族身份的意愿。对于后代的民族身份,主张顺其自然,不需要刻意地改变。
积石山县的穆斯林群体人数较多,且大多是聚居生活,也有部分混居。我和我的团队在调查中发现,各穆斯林民族的同质性也比较强,很多方面都有相似的特点。对于他们来说,主要是把宗教信仰作为区分内外群体的标准,内群体即具有相同信仰的人,外群体则是信仰不同的人,因此穆斯林群体内族际通婚现象较多。在民族和宗教存在矛盾时他们会倾向于选择宗教,但他们一般在信仰相同的内群体中,还是会再以民族身份为标准划分出一个更亲密的内群体。在不同的情况下两个不同的内群体发挥不同的作用,使得当地穆斯林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从而减少了各群体之间矛盾的发生。
在积石山县内,由于穆斯林与非穆斯林都是分别聚居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都和自己内群体的人接触更多,但他们在思想观念上的共性还是比较多的。大部分人对族际通婚抱有乐观态度但不支持这种不同信仰间的族际通婚。因此当地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之间通婚的情况很少发生。而且,无论是穆斯林还是非穆斯林都很重视自己的民族身份,对于后代选择民族身份也没有过多的干涉。但在族际通婚方面,只允许后代和内群体中的成员结合。而在后代民族身份的选择方面,部分非穆斯林民族(主要为汉族)在有需求的情况下会改变原有的民族身份,以求获得政策便利。
人们的身份是建立在自己的群体成员身份之上的。民族身份这样的社会认同也是一个人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影响到群体的成员们的社会态度和行为。通过对两群体的分析研究发现,无论是哪一群体,都通过社会分类来识别环境,并通过环境识别对自己进行分类,进而通过社会分类、社会比较和积极区分等原则来建立起相应的社会认同。也即对民族身份的认同。
当建立起这种认同后,人们就会做出相应的选择。两个群体的各族人民都非常重视自己的民族身份,且在自己与后代的民族身份选择上,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究其原因,是每个民族身后深深的文化底蕴、历史渊源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