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欣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
宏观经济学家经常把纷繁复杂的现实经济世界概括为“四类主体”(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在“三个市场”(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和金融市场)中的活动。众多的行为主体在商品市场中买卖商品和服务,在要素市场中雇佣劳动力、买卖土地,在金融市场中借贷资本、融通资本。宏观经济学主要以国民收入主线,结合三个市场和四部门经济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的运行情况以及政府如何运用经济政策来影响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的运作。宏观经济学建立在一定假设的基础上,剔除众多影响因素,运用抽象分析方法,构建了一个总量(GDP)、三大模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和四大问题(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的理论体系。当然,不同的假设前提必然会引起观点和政策主张的不同,因而它的理论体系比较抽象。而且宏观经济学有大量的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运用逻辑上的抽象推理,将经济社会中各种不同的经济活动抽象为单纯的数学符号,然后使用大量的数学公式和数学模型去演绎人们的经济活动。所以说,宏观经济学的很多原理在经过归纳总结后,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
宏观经济学经历了古典主义、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现代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新凯恩斯主义等理论学派的演变,目前也存在众多经济学派的理论学术观点。由于对经济问题中同一因素的重要性认识不同,西方学者对问题中的决定因素选择不一样,导致研究的假设存在差异,经过逻辑推理、计量检验的结论、相应的政策自然不同。各学派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特点和主要观点,所以说宏观经济理论存在分歧与争论。
宏观经济学以社会总量为研究对象,形成了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在实践应用中必不可少,宏观经济指标比如:GDP、GNP、NI等,我们用其来描述和分析宏观经济现象,预测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和采取相应宏观经济对策。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增长、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失业、国际经济等主要问题,我们通过对总量经济的分析最终都要落到实践问题上,所以说宏观经济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宏观经济学的理解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用总体的眼光来进行分析研究,这对于刚刚进入大学校园,没有太多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也不太容易能结合实践进行分析。学生在学习知识点时,更多的是局限在理解概念和背公式的阶段,一旦需要采用结合实践分析时,学生思路便很难打开。
宏观经济学涉及到大量的专业术语、坐标轴、模型、表格等,需要学生有良好的数学知识和一定的微观基础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一些非重点院校的大学生,本身数理知识基础不太好,前期微观基础也不牢固,所以在结合图形分析时便会一知半解,甚至会觉得枯燥乏味。
由于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很多结论推导都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上,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导致学习兴趣不浓烈甚至会觉得该门学科很“难”。再加上一些学生自身行为约束力不强,学习态度不积极,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便知“难”而退了。
结合前面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大学生初步学习该课程不亦选择太难的教材,最好能够通俗易懂,可以采用由中国人民大学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该教材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其内容简单,框架清晰,涉及的数学工具相对较少,适合作为本科生的入门教材。同时,为了促使学生全面地掌握、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教师为学生列出课后阅读材料作为补充读物。比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也比较适合初入门的学生。
宏观经济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利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问题。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实践性教学。课堂上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外时间可以通过举办学术讲座、辩论会、经济论坛等各种活动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堂开展实践教学环节,老师可以选择当下热点经济事件在课堂分享,并让学生们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老师可以引导整个流程的进行。课后老师可以让学生们下去搜集近期热点经济事件,翻转课堂,再让学生们以小组作业的形式制作PPT,在课堂上去分享他们所搜集的信息。这样不仅能培养同学们团队合作精神,也能刺激他们自主性学习。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打分,将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互联网+时代”迎来的当然有“互联网+教育”。传统教育模式必然将打破去迎接新的方式。结合超星学习软件,老师可以把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上传,同学们可以自住在线学习。老师也可以将做作业上传至该软件,同学们可以在线作答,通过与参考答案校对分析及时批改,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当然还可以结合“雨课堂”和学生随时进行现场互动,如:点到、分析问题作答情况、学生发送弹幕发表想法等等,都能提升课堂趣味。但是要真正意义上实现“互联网+教育”,也需要学校的硬件设施能及时更上,现阶段还是有部分学校硬件设备并未达到,比如计算机的配比不够、全校网络未覆盖等相关问题。
应转型改革的大趋势,非重点院校更多朝着应用型大学转型,传统的应试教育也应该转变为多样化考核,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所谓“N”指的是多样化考核,数量不限,比如:课堂实践表现、学生的发言积极性、出勤率、小组作业展示情况等等,“1”主要还是指期末试卷考或者机考。理论知识的学习环节必不可少,只有在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对宏观经济现象进行分析。根据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应该建立以考核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为基础,以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态度和实践能力为参照的综合考核方式。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在命题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合理分布题量,把握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比例,以防止学生通过考前死记硬背的方式取得高分,无法达到检验学生运用经济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因此,将实践考核成绩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或期中成绩,并结合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课程评定成绩的依据。
回归本分,要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很多高校教师,主要精力都放在科研方面,在教学投入方面相对不足,也缺乏向老教师请教教学问题的积极性。凡此种种,都远离了本分。作为高校教师,应同时注重科研和教学,在教师相关评优评先方面一定要做到将两者并重,让那些潜心教书育人的老师具有较高的获得感。学校也应该投入一定的资金和时间加强教职工专业技能的培训,从真正意义上提升教职工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理念。时代在变化,知识在更新,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更新知识库,那么带给学生的总是陈旧的理论知识体系,宏观经济学教学更是应该跟上现实经济变化的脚步,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引起学生共鸣,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课堂趣味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教育部引发了“新时代高教40条”等文件,可见高等教育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重视。本科教育每一门课程应从教师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多方面实现改革创新。宏观经济学是经管类学生必修专业课程,宏观经济几乎影响到大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考大学、毕业找工作、社会保障等,学习经济学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国家和地区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学习经济学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进行个人决策,加强宏观经济学课程改革创新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