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环宇 齐祥瑞
徐州工程学院 刘峰 中国民主建国会徐州市委员会 江苏徐州 221018
近几年,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令人侧目,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无疑是未来几年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创新是近几年在人们视野中频繁出现的一个词语,是指“人们以独特的视角看待事物,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突破常规思维的解决办法,进而出现良好、独到、新颖的成果”美国管理学家托马斯·彼得斯说“要么创新,要么死亡”,由此可见创新意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回顾人类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人类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创新中获得发展的,因为蒸汽机的发明人类迈入了蒸汽时代,而后因为电力、电子信息技术的发明,才有了如今的电子信息时代。创新思维的理论基础较为深远,早在上个世纪初创新思维就诞生在了经济学、管理学的相关理论中。而目前创新思维在社会中的体现方式主要是在产业、产品、工艺、制度上进行创新,以此赋予新时代市场新的生命力[1]。简单来说,创新思维就是能思考出常人所不能看到的客观事实,从而发现当今多元化社会中的发展契机。不同的思维模式,对于客观事物的看法就完全不同。
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教学体系,虽然每一年教学模式、教育方式都会有所改动,但是其改变都基于传统的教学体制。所以对于我国大部分大学生而言,其行为、思想都跟随教师、家长、社会主流的方向进行,看待事物的观点较为片面。针对学习中的教材,大部分学生都不会怀疑教材内容的准确性,既没有打破常规的能力也缺乏打破常规的勇气[2]。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碎片化、数量多成为了现代社会信息知识的主要特征,知识经济也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经济形态,全新的社会面貌以及市场结构,需要创造性思维为发展基础。我国也围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出了诸多教学方案,主要目标就是让大学生在当今时代能判断信息的有效性,提高其知识应用能力。但是房价上涨、通货膨胀、大学生就业困难等社会现象以及新时代下多元化的思想观点,也导致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逐渐弱化。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数据,对大学生的三观造成了诸多影响。大学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却遭遇了“优秀知识匮乏”的情况[3]。
中华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尽然是积极的,“创新思维”这一概念从客观的角度来看是一个“舶来概念”,其思维本质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诸多矛盾。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更注重事物的真理,在行为方面更强调“顺从”,中国人从小就受到“层次允许范围内行动”的相关教育,所以中国人从小就缺乏批判、质疑的思维能力。分析目前诸多社会现象,不难发现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思维:首先,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知识是在传递中发展的,知识内容是不变的存在,教师在知识领域有着绝对的权威性;其次,我国大部分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但是面临新问题的时候,如果没有相应的参考案例,学生就会出现“束手无策”的情况[4]。而解决复杂、新颖问题的能力,就是创新思维的体现方式之一,能解决这些问题的人才会被称为“高水准人才”,这也可以看出当今社会极度缺乏创新思维人才。我国大学生创新思维匮乏的现状,和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无一不透露出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现实意义[5]。
笔者在下文中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师水平的提高、校园环境创设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在对创新思维进行了分析之后,下面结合相应的理论基础对其进行讨论。
想要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高校教育者就要明确培养的标准。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培养目标的设定是高校开展教育工作的基础,教育活动的目标就是实现相应的培养目标。在这一点上,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想要让大学生具备创新性思维,首先就要促使其养成批判性思维,而对事物进行正确的批评则需要具备良好的分析能力、评估能力、收集能力。我国的教育模式,致力于培养“高素质人才”,但是高素质人才的评定,一直是以理论知识水平、专业水平的掌握程度为基础,思维能力方面缺乏相应的考核认定机制,这也是目前我国教育事业最大的弊端所在[6]。针对这一点,高校首先就要对教学体制进行改革,结合高校各个专业的实际内容,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个性化人才。首先高校要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文化素养纳入考核评价体系,然后再对现行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改变学生、教师传统的思维定式,从主观意识上让大学生养成分析事物、评估事物、批判事物的思考习惯,以此培养出自主性强、个性特征明显的新时代大学生。
如果说培养目标的制定,是确定要将学生教育成什么样,那么培养模式的制定就是要确定“教什么、怎么教”,从而决定高校的教学结构,学生的能力架构。批判思维建立在对生活、社会的理解与思考能力之上,所以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通识教育”。创新思维的培养并不是极具逻辑性、系统性的培养过程,如果直接开设创新思维培养的相关课程,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在短时间内受到影响,其思维也会直接踏入惰性思维的旋涡而无法自拔,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也就无法达成。所以目前适宜我国大学生教育的创新思维培养,应该采用不占据太多课时的培养模式,以自由、自主、渗透、融合为该教学方式的主旋律[7]。在这一点上,国外有着丰富的教学案例,高校教育者可以对其进行参考。在国外的大学教育体系中,“辩论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批判思维的主要阵地,在该活动中,学生会对对方的观点以及辩论主题不断的进行思考、批判,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表达信心也能得以增强。此外,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频繁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在案例情境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话题讨论之后,会尝试从多个角度对事物进行论证,其创新思维就能得到充分锻炼。
我国的素质教育早在1993年就开始推行,但是其教学体制、教学模式的改革直到最近几年才初见成效。由此可见教育事业的改革极难达成变革者的期望,尽管相应理论已经被多次论证,但是实施理念以及措施的人员是一线教师,所以如果教师对创新思维没有详尽的认识,那么针对创新思维的教学变革就难以实现。因此,教师自身的素质在人才教育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笔者通过调查分析,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对专业内的知识内容要做到能实际应用、高度掌控;其次,教师在规划教学内容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的规划加深自身对创新思维、批判能力的理解[8]。
校园中的每一面墙、每一栋楼都是教育中的一部分,而校园文化更是决定学生总体素质的重要元素。因此高校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创设,从硬件、软件两个方面对校园文化进行营造。软件方面包括高校的办学理念、传统文化、思想观念、校纪校规等内容;硬件方面包括高校的建筑风格、教学模式等等。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往往更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而校园的建筑风貌往往决定了校园的精神风貌,是一个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教学资源。高校要秉承“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将社会需求、学生需求作为高校制度、文化创设的基础原则,高校教育者要明确,校园制度不仅仅是为了约束学生,现代化的高校环境,校园制度应该以鼓励为主题,将促使学生进行自律作为制度创设的主要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以及批判性思维。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潜移默化的对其进行影响。新时代下的大学生教育工作,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高校教育者要积极借鉴国外的教学案例,结合我国自身的社会情况、教学情况,通过软件、硬件的强化,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进而为大学生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