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琪
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大学生正确认识道德,需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其在道德领域的延伸。
首先,认识道德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道德是由人的存在决定的,人与社会的阶级性决定了道德的阶级性。资本主义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社会主义提倡主义道德观、群众史观,两种社会制度下不同的道德观念代表了不同阶级的立场、利益,反映了道德的阶级性。
其次,了解生产力水平对道德水平的制约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道德受到一定生产力水平制约。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收入差距现状,决定了当前所提倡的是社会主义道德。
共产主义道德是马克思主义道德的理想层面,对其准确认知是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道德维度的前提。马克思主义道德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大学生要具备对共产主义道德的正确认知,就必须深化对集体主义的认知与认同。
集体主义道德观要求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体的关系,集体是由个体组成的,个体的发展离不开集体提供的条件,只有将个体与集体结合起来,二者才能得到共同发展。要避免“共产主义道德就是要牺牲个人利益,绝对服从集体利益”的极端思想。同时,道德是不断发展的,其相对于传统道德的发展体现在用“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新道德取代追求个人利益的旧道德,用成就“大我”的道德观取代追求“小我”的价值观。
我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推崇的道德观属于社会主义道德,即马克思主义道德的现实层面。包含了我国现阶段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同时,社会主义道德也包含有“扬弃”传统道德的部分,体现的是其先进性对于传统道德的发展与超越。
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主体,应当高度认同社会主义道德中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内容,为自身在道德维度上构建马克思主义信仰奠定认知上的情感基础。
社会主义道德是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扬弃”。青年大学生要保持和增强自身的思想独立性,对于传统道德,要批判地继承与发展,从社会主义道德的角度重新诠释之,使道德发展满足社会主义社会的要求。
对马克思主义道德的认知落实在实践上便体现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精神品质,同时也能指导其进行道德实践。大学生树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需要具备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
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原则,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导向,是民族和国家凝聚力的来源和基础。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各种西方不良风气对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产生了负面效应,部分大学生在资本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冲击中迷失了方向,出现“精致利己”[ 来自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的一段话:“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的行为倾向。大学生克服外来不良思想观念、培养自身集体主义精神急不可待,要具备高度的集体主义精神,在集体和社会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将人生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摆脱“精致利己主义者”的社会评价,在成就“大我”的过程中实现“小我”。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大学生的艰苦奋斗意志和责任担当意识越来越淡薄。究其原因,有社会、高校、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也有学生自身道德素质方面的不足。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必经艰难险阻,大学生积极参与有锻炼意义的实践活动,培养吃苦耐劳、敢于担当的奋斗精神,是个体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经之路。大学生应积极参加“三支一扶”等项目去农村基层就业,体验农村基层群众的劳苦生活,磨练不怕吃苦、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向共产主义目标前进的曲折路途中,“不忘初心”,坚定不移信仰马克思主义。
在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当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文化全球化的兴起,给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也带来了先进的思想观念。
社会主义先进道德的传播与发展总会受到固守传统的群体的抵触,大学生要具备更加开放的思想,顺应全球化趋势,推动世界优秀道德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要具有改革创新的勇气,在外国优秀文化中融入中国元素,推动传统道德向社会主义道德转变。同时,大学生对待传统道德,应保持辩证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赋予传统道德新的社会主义内涵,使其与社会主义道德相契合,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我国社会对于青年大学生树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当代大学生要培养优秀道德思想,增强对马克思主义道德的认知与认同,在实践中培养社会主义精神品质,努力树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推动社会主义在时代洪流中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