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圆 延边大学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133000
申圭植,号脱现,是朝鲜民族著名的反日独立运动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也是著名的诗人和教育家。申圭植于1879年2月3日出生于忠清北道文义郡东面挂山里(今清原郡加德面六次里),其父为申龙雨。申圭植的号除眼观外、尚有余骨、青丘、根人,1911年亡命中国后改名申任。其生活的时代正值李氏朝鲜逐步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和朝鲜人民展开激烈反日斗争的时期。1898年申圭植20岁时进入官立中国语学校学习,22岁毕业。之后又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毕业后被任命为步兵副(中)尉。1905年,日本强迫朝鲜签定了《乙已五条约》,夺取了朝鲜的外交权,时年申圭植刀岁。他得知这一消息后,与地方镇卫队共同发动兵变,结果失败。后服毒自杀,虽被家人救起,竟因右眼神经受损成为斜视。因此,自号脱现,以示斜视日帝、轻蔑日帝之意。1907年,日本强迫朝鲜解散军队,申圭植从此脱下军装。1910年当申圭植得知“韩日合并”的噩耗后再次服毒自尽,幸为大惊教的第一世都教司罗哲所救。从此,申圭植坚定了为民族独立事业献身的决心。1911年10月获知武昌起义的消息后,11月下旬从汉城出发,渡鸭绿江,经沈阳12月10日到达北京。经天津12月20日前后到达上海。参加上海《民权报》工作,与《民权报》中心人物、南社成员戴季陶关系密切。多次刊载其文章和新闻报道,为韩国的抗日救亡运动作舆论支撑。1912年就任《民权报》的经理,《民权报》社也成为在上海的韩国留学生的联络处。经营《民权报》的事务,还经常来往于上海、南京等地区,联络流亡到这里的朝鲜救亡人士。7月创立抗日秘密结社同济社,并与中国革命运动家联合成立“新亚同济社”。1922年9月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内部发生内讧,因忧国忧民,于是绝食25日终于绝命,终年42岁。葬于万国公墓。
第一,睨观曾经就读于官立汉语学校。朝鲜随着新学问、新社会的逐渐兴起,制定了外国语学校的制度,并随之设立各国语言学校,讲授外国语。睨观在汉、日、英、法、俄、德等语言学校中选择了汉语学校,由此可见他内心很早就对中国抱有浓厚的兴趣。第二,就当时形势来看,正逢韩日和合邦化之际,睨观感到对当时的朝鲜来说,中国的关系比以前更为重要,故想重新认识中国,这是重要的原因。第三,当时的中国本身也正处在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换句话说在变法维新运动失败的同时,以孙中山为中心的革命运动蓬勃的展开。这些信息通过旧韩末创刊阿德杂志中的“海外情形”、“外国情况”等栏目被介绍到朝鲜。而且睨观本人在朝鲜末期也曾看行杂志,加入各种学会直接活动,对当时的中国形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故对新的国际形势也有所认识。他认为这正是重新转变国家前途的好机会,所以他没有选择抗日民族运动者首先考虑的满洲,而是选择中国关内为亡命之地。第四,朝鲜自古以来深受中国的影响,从儒家思想到政治、经济领域都深受中国的影响。
在申圭植的一生中,1911年是转折点。如果说1911年之前他的身份是朝鲜近代化和反日民族解放运动时期的一名军人,1911年以后申圭植已经成长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觉者,反日民族独立运动的指导者了。睨观到上海后的第二天就结识了第一个中国人,就是《民立报》的徐天复,两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于是睨观通过徐天复也就能很自然地借助中国革命党人,而且他们中大部分是出于领导地位的人物。因为他们聚会的地方正好是民立报馆,所以出身于军官学校有曾是旧韩军队将校的睨观不可能只坐视中国革命党人们的活动,结果便加入了革命党人的团体同盟会。睨观和中国革命党人的接触以和宋教仁的关系为主。《民立报》发刊的时候徐天复和宋教仁的关系相当亲近。因此睨观通过徐天复就结识了革命党人中的伟人级的人物宋教仁,又因为认识了宋教仁,自然被介绍给其所在的华兴会的创立者、并在东京和孙中山的兴中会合并而成为同盟会。当年10月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武昌起义,他是第一个拿起武器直接参加辛亥革命的朝鲜人,并为中国的辛亥革命走出了很大贡献。
中韩关系源远流长,从封建时期到现在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申圭植是优国优民的诗人,也是革命家。他是国际主义的战士,是韩国人中第一个亲自参加过中国的辛亥革命运动的人,这是朝鲜民族的骄傲,也说明了中韩两国人民是同甘共苦、共患难的战友。他为辛亥革命做出的贡献是耸立在人们心中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