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马克思

2018-11-13 06:53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党的生活(江苏) 2018年6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伟大需要有人懂。有人对马克思不“待见”、不理解,一半由于被诬蔑,一半由于被神化。结合实践与现实来读他,就会发现:马克思不仅是活着的、靠谱的,而且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与每个人的生活与人类的未来息息相关。历史的回顾告诉我们,马克思发现的规律仍然顽强地起着作用,而且越是遇到危机、越是接近历史的重大转折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力就越强。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态度,为新时代背景下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清晰指引。

总书记教你如何学好马克思主义

蔡纯琳

“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2018年5月4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向世人宣示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就如何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上好这堂“共产党人的必修课”,习近平不仅语重心长谆谆教诲,亦以身作则践行示范。

——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当作“生活习惯”

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一周之际,一张新华社发布的照片在各媒体广为传播。照片中,习近平指着陈列柜中的一件展品,认真地看。

这是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时的情景。

习近平格外关注的这件展品,正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一。

2018年4月23日,中央政治局专门就这本书及其时代意义进行了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特别强调:“《共产党宣言》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宝库,值得我们反复学习、深入研究,不断从中汲取思想营养。”

从《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到《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宁专题文集》……近年来,在国内外多个场合,习近平为广大党员“读好书”开出了一份详实书单,并明确要求大家“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

“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在习近平的主持下,中央政治局多次以马克思主义为主题进行集体学习,为全党学习作出表率。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卷帙浩繁,领导干部都集中较长一段时间进行脱产学习是有困难的”,习近平支招,“主要是靠自己挤时间学习,因此要突出重点,精选精学”,而且要“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原原本本学,熟读精思、学深悟透,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

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

习近平告诫大家,“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习近平在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坚持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行动指南,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基于对唯物史观等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深刻理解,并结合中国国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历史判断。同时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的认识工具”,立足中国实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顶层设计。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写在旗帜上,“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最佳注脚。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切切实实推动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中国实际,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发挥掌舵领航的核心作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在21世纪焕发出了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我们要赢得未来,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看家本领”

真理之光,穿越历史,照亮今天,照进未来。今天的中国,已经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

越是关键时刻,越需要明确方向。我们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而壮阔,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唯有坚持以科学真理为指导,方能挥洒自如,顺利完成这一鸿篇巨制。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提醒大家“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

“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各样的拦路虎、绊脚石,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看家本领。”习近平用一句句妙言隽语,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

2017年9月29日,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他用“参天大树之根本”“万里长河之泉源”比喻马克思主义之于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重要性,告诫大家“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习近平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确立行动指南:“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

扫二维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文。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金句节选

·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博大精深、常学常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始终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

·学习马克思,九个“就要”

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

·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

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170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

·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当作一种生活习惯

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

·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同时,科学社会主义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我说过,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问题 1:

马克思主义是否还能解释今天的世界?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当时欧洲刚刚发生工业革命,还处在原始资本主义阶段。而今天的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福利、公共事业、社会公平都比19世纪有很大改善,资本力量也受到一定的抑制。看起来,马克思当年要解决的问题,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解决了今天的西方的福利国家,看起来更像“社会主义”。那么,马克思主义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马克思主义是否还能解释今天的世界?

中国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在资本主义全球体系已经形成的情况下,打破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对中国的约束。那么,为什么中国必须走一条新道路,为什么按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这些问题,正是由马克思揭示的。

马克思主义能否解释今天的世界?可以从这次金融危机说起。金融危机最显著的表现是企业利润率的下降,而“利润率下降规律”正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三篇提出来的,而且是全书的核心结论。马克思、恩格斯用“利润率下降趋势”这一规律,来解释资本主义为什么会发生周期性经济危机、从而最终将走向崩溃。

“利润率下降趋势”的内容并不复杂,其含义是,在剩余价值率不变或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不变的情况下,一般利润率会(随着时间)逐渐下降。

从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出发,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周期理论:资本对利润的追逐,推动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同时,由于资本在分配中占有优势,而劳动者的购买力相对下降(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产品卖不出去,资本周转中断,企业只能被迫闲置生产力,于是经济危机就发生了。

历史证明,马克思的分析是正确的。资本主义周期性地出现生产过剩、消费不足、利润下降的危机,每次危机出现,资本家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都会通过上述手段弥补利润率的下降。然而,这些手段并不是消除危机,而仅仅是拖延危机,一旦这些措施作用发挥到极限,就会发生大崩溃。经济危机通过一种“创造性破坏”的方式,消除过剩的资本,从而为新的增长开辟道路,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历史周期律”。

《资本论》发表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完全印证了马克思的危机理论。资本主义在创造繁荣的每时每刻,也都酝酿着隐患和危机,当资本主义社会自身不能解决这些危机的时候,危机就会以经济崩溃或战争的方式爆发出来,并引发新的社会革命,进入新的经济周期。

读者会问,你上面说的这些,都是马克思那个时代的情况。最近几十年来,资本主义国家已经不存在尖锐的劳资矛盾了,两极分化已经缩小,社会已经非常和谐。马克思曾经预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但现在资本主义还好好的呀!列宁在20世纪初期就提出,“帝国主义是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但是为什么至今还“垂而不死”、还有强大生命力?

答案很简单。西方国家并没有解决危机,仅仅是把危机转移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少数发达国家通过掠夺全世界的资源,在国内建设“福利社会”,缓解社会矛盾,其代价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处在尖锐的两极分化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福利”模式,是建立在剥夺发展中国家的基础上的。这样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着历史形成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走这条路没有条件。资本主义制度解决了少数国家发达的问题,但是没有解决大多数国家如何实现发展的问题。资本主义并没有消灭危机,而仅仅是转移了危机。如果没有中国这样的“世界工厂”,西方的福利国家是不可能建成的。正如一句流行语所说——从来就没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问题 2:

有一种观点认为,即使承认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中国也没有到搞社会主义的时候。这种观点可以叫做“超前论”或者“补课论”。他们认为,马克思说只有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进入社会主义,所以中国搞社会主义搞早了,现在应该补资本主义的课,至于社会主义是什么样,这“谁也说不清楚”。这种观点,自建党建国初期就一直存在,在今天也有很大影响。

社会主义国家『补课论』靠谱吗?

从1825年英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到1914年“一战”爆发,资本主义经历了“百年和平”,诞生了第一批资本主义强国,这些国家也是今天发达国家的主体。但是,这些国家的人口只占全球不到1/6,当剩下5/6的人口开始追求现代化时,难度要远远大于先行的那些国家。一方面,落后国家不再有遍布世界的殖民地,可以利用全球资源缓解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矛盾;另一方面,现有的强国总要用各种办法,维护不公平的政治经济秩序,从而维持自己在全球格局中的金字塔地位。

在这种背景下,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回答这样的问题:如何在一个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统治的全球体系中,突破中心国家对边缘国家的抑制,走出一条和西方不同的现代化道路,这就是“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

安哥拉前总统多斯桑托斯说:“要建立一种能够达到今天已是发达国家所达到的那种发展阶段的社会,这在现在的历史条件下是绝不可能的。”因为,“造成不发达状态的正是造成经济发达(资本主义本身的发展)的同一个历史进程”。这其中的逻辑,正是马克思早已揭示过的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而导致的资本主义历史周期律,这才是大多数发展中大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真正谜底。

20世纪以来,广大落后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上,大致走出了四种道路:依附式资本主义、民族主义的资本主义、苏联式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社会主义。目前前三种道路都已经被实践证明并不成功。

依附式资本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资本主义的共同点都是,在经济制度上采取私有制为主和市场经济,在政治制度上实行多党制民主。其不同点则在于,民族主义的资本主义往往采取一些维护民族利益的措施,包括实施贸易保护、建立一定范围的国有经济、优先发展基础工业、限制外国投资等,这些实行民族主义的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50-70年代期间,经济增长取得一定的成效,建立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到了20世纪70年代之后,在新自由主义冲击下,原来采取民族主义的资本主义政策的国家,也往往走向了依附式资本主义,纷纷遭遇“中等收入陷阱”,出现经济增长停滞、两极分化、民粹主义、社会动荡甚至国家分裂等问题。这些现象表明,迄今为止,无论是民族主义的资本主义还是依附式资本主义,边缘国家都还没有走出一条成功的现代化道路。

以上分析表明,“中等收入陷阱”并不能形而上学地看,并不是说经济发展到中等收入(人均GDP10000美元左右)就必然会出现陷阱,今天的发达国家在当年并没有出现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中等收入国家的表现。之所以形成这个陷阱,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法避免经济的依附性和国内的两极分化,对外没有解决独立自主发展的问题,对内没有解决公平分享发展成果的问题。一些发展中大国的现代化道路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成绩,但正是没有解决好上述两个问题,现代化道路遭遇挫折。占世界5/6的人口,需要一条新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道路成功的另一个要素是,建立了一个代表大多数人利益,而不是代表少数利益集团的国家,从而避免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出现的利益集团攫取发展成果或者一盘散沙等问题。这样的国家,也是符合马克思对未来国家设想的。

问题 3:

现实世界三大分配法则:按贡献、按需、平均,各有不同的适应性。有人认为,人性都是自私的,我们考虑问题一般都是从自己出发,这样就会出现私欲,欲望才是推动整个生物圈发展的原动力。我们都想自己、家人、朋友过得好点,按需分配可能根本就不能实现,因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

『按需分配』是个不可能实现的笑话吗?

很多人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无法实现,原因是生产力再怎么发展,人们的私心和贪婪都是无法改变的,而使全社会都达到一个圣人般的道德水平,全社会都“自我节制私欲”,这是不可想象的。其实这是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误解。举个例子,在共产主义社会中,食物(当然也可以是其他东西)就放在公共场合,谁需要谁去拿,只拿自己需要的部分。但这并不是人们自主“节制”的结果,而是由于生产力极度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使得人们没有必要再去拿自己暂时并不需要的东西,因为什么时候想要都会有。

人们之所以会去抢着拥有某样东西,是因为这样东西数量相对不足,不抢就没有了,这和节制不节制没关系。在这种竞争环境下,根本不可能出现人们自相“节制”的情况,用术语来表示,就是:道德属于上层建筑,是取决于生产力水平的,不可能超越生产力的发展状态。

其实即使是在我们这个时代,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共产主义雏形,当一样东西多到什么时候想要都有的情况,就没有人去多拿多占自己暂时用不到的部分了。举个例子,email邮箱、QQ号,这些东西什么时候想要,都可以很容易地申请到,即使再贪婪、道德再败坏的人,私欲再重再不节制的人,也不会疯狂地注册上几万个email邮箱收藏起来当宝贝。这个过程根本不需要我们“节制”,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仍然是遵循的趋利避害原则,但我们的确实现了需要几个邮箱就申请几个邮箱的“共产主义道德”。这才是共产主义真正吸引人的地方。

有人说,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道德极高,大家都不自私了,道德高尚了,大家就不会多拿多占了。但这种说法即使连声称者自己都会觉得勉强和不可思议,通过什么样的教育才能让人们主动放弃自己的私欲和利益?

我们在设想共产主义社会的具体细节时,或者是在辩论共产主义是否会实现时,99%的人都会不自觉地代入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社会状况、道德状况。很多人由此判断共产主义并不会存在。但是别忘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道德水平和生产方式是由现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只是生产力这座大山上的浮土而已,一旦生产力水平变化,这些浮土就会四散飘走。

其实设想共产主义社会的情节,需要的不是想得太复杂,而是要简单。公理只有以下两条,存在于我们脑中的其他对社会的印象全部抛开:一是生产力已经发展到很高的程度,社会中的几乎所有生活必需品都已经极大丰富;二是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这是人的自然属性。

从这两条公理出发,以生产力水平去推测,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产生什么形态的生产关系,再由这种生产关系,去推测这个社会形态中的上层建筑是什么样的。

其实,如果把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放到唐宋去,告诉他未来是资本主义的世界,他肯定也不会相信,因为根据他那个年代的意识形态和能想得到的技术水平,资本社会生产关系是一种根本不切实际的东西,只有白痴才会相信,未来的人会放弃男耕女织,跑到几千人的所谓“工厂”中去干活,这是不可能的,任何财主都养不活这么多人,而且这些人根本不种地!这种生产体系根本无法持续。

所以,如果你一定要想象未来社会的形态,那么首先要把你这个社会的形态(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具体情况)在大脑里抛空,而只保留因果逻辑定律,然后再代入未来社会的生产力。去推符合这种生产力环境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什么样的,这才是马克思的真正本意。

问题 4:

公平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社会主义最为吸引人的口号。但是,什么是公平,怎样实现公平,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有人认为,实现公平的分配不一定需要通过公有制,而是通过税收、社会福利等办法就能够实现。

社会主义国家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吗?

马克思关于社会公平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他的《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这篇著作很大的贡献是,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形式上的平等、但实质上的不平等”现象。相对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在社会公平方面有进步性,让劳动者摆脱了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在等价交换的价值规律面前,看起来是人人平等的,这就是形式上的平等。

同时马克思又认为,这种形式上的平等,掩盖着实质上的不平等。虽然资本家和劳动者表面上平等,但他们享用这种“平等”的机会是不一样的。随着资本的积累,由先天禀赋、自然条件和偶然因素而导致的不平等将会不断扩大,后来的学者将其概括为“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之所以资本有这种魔力,就是因为剩余价值的存在,资本的所有者可以占有他人的劳动,而且资本越集中,这种占有的能力就越强。因而,由资本占有的不平等而带来的不平等,是一切不平等的根源。

马克思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社会条件的逼迫下,按照自己的日常生活资料的价格,出卖自己一生的全部能动时间,出卖自己的劳动能力本身,为了一碗红豆汤,出卖自己的长子继承权。”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公平交易”,看起来是双方自愿,但是由于一方掌握资本,另一方只能出卖劳动,实际上双方是不平等的。一句话,“私有制+等价交换”是资本主义能够达到的最公平的分配方式,但是这种形式上的公平掩盖着实质上的不公平。

我们从《哥达纲领批判》中读出的是马克思的平等观,也就是说要关注那些由形式上的平等所掩盖的实际的不平等。社会主义就是要消除这种不平等。

那么,靠什么手段来实现公平呢?马克思认为,分配方式由生产方式决定,不能脱离生产方式讲分配,特别是不能脱离生产资料所有制讲分配。只有生产资料的平等占有才能实现人和人真正的平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使得谁也不能凭借生产资料参与分配,这就消除了资本的占有者依靠资本剥夺他人劳动成果的可能性,为真正的平等开辟了道路。

不过,虽然社会主义为消除不平等开辟了道路,因为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避免了资本和劳动者之间的不平等,所有劳动成果(除了必要的公共事业的扣除等)都由劳动者享有,这比资本主义前进了一大步。但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实现真正的平等,因为每个人的劳动能力有强有弱,赡养的人口不一样,因而形式上的平等(按劳分配)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马克思将这种不平等叫做“资产阶级法权”。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还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还要承认并接受“资产阶级法权”。用我们通俗的话说,就是在社会主义阶段,生产力不够发达,还不能搞“平均主义”和“按需分配”,否则就会导致人们积极性的丧失。

中国致力于建设一个平等的社会,这不仅是社会制度的要求,本身也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建国初期,正是由于进行了社会革命,才为经济现代化的启动和低成本积累资源创造了条件。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正是形成了人和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才在物质条件匮乏的情况下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在改革开放之后,正是由于改革前奠定的比较公平的社会基础以及基础教育、基本医疗的普及,经济增长才产生了强劲动力。

中国并没有违背马克思主义对平等的追求,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既不超越阶段,也不是无所作为,在历史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努力缩小着社会差距,一步步迈向共同富裕的彼岸。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对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趋势辛勤探索的力作
——《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趋势的比较研究——基于国际理论家的视角》评述
马克思像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