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吴爽
《红色家书》
作 者:《红色家书》编写组
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简 介:这本书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家庭建设,既反映他们对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追求,又反映他们对亲属的深情、对子女的教诲,这些家书,不仅情真意切,而且蕴藏着很多感人故事。
一个人的家书,记录着写信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寄语;一群人的家书,则承载着一个时代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一封封红色家书记录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艰辛历程,承载的是革命先烈们对共产主义百折不挠的坚定信仰,舍家为国、公而忘私的家国情怀和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使命初心。读完《红色家书》,让我感慨万千,“我们不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只是生活在和平的国家。”正是革命先烈们的舍生取义,才有祖国今天的繁荣昌盛;正是革命先烈们的艰苦奋斗,才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不仅要缅怀先烈,更要传承先烈精神,汲取信仰力量,砥砺前行。
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我们是共产党员,为革命而死,毫无所怨,更无所惧……我们相信中国布尔什维克党中央的伟大和领导中国革命的正确,我们坚决相信在国际和中央列宁主义领导之下,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必能在不远的将来得到全部成功!”这是方志敏烈士在狱中留下的绝笔,即使在最后一刻,他仍然视死如归,从容不迫,留下了“你法西斯匪徒们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丝毫动摇我们的信仰!我们的信仰是铁一般的坚硬的!”的遗言。战争年代,面对的是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正是这种坚定信仰和钢铁意志支撑起了革命先烈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生死观。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革命者刘伯坚的家书让人记忆犹新。刘伯坚于1922年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他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1935年3月4日,在江西信丰、会昌交界处与敌作战中负伤,不幸被俘,他在写给兄嫂的家书中说:“我为中国革命没有一文钱的私产,把三个幼儿的养育都要累着诸兄嫂。我四川的家听说久已破产又被抄没过,人口死亡殆尽,我已八年不通信了,为着中国民族就为不了家和个人,诸兄嫂明达当能了解,不致说弟这一生穷苦,是没有用处。”3月21日刘伯坚英勇就义,年仅40岁。一句“为着中国民族就为不了家和个人”,所传达出来的对党和国家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畏牺牲的奉献精神让我深刻领会什么是真正的“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让人为之动容。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革命先烈坚定的理想信念、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和勇于牺牲的英雄壮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和平的新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生死考验少了,但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多了,一旦理想信念不坚定,就会产生思想波动,甚至被错误思潮牵着走。这种信仰和意志的考验无时不在,防止理想滑坡信念动摇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立根固本,就是要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足了功夫,才会有强大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这要求所有党员要牢记将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作为修身立业的“主心骨”和“压舱石”,真正做到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要做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居之无倦”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孜孜以求、勤奋工作,不敷衍塞责、不搞形式主义;要把不怕辛苦、夙兴夜寐、激情工作作为自己的工作常态,以“实打实”的作风把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把各项工作扎扎实实地推进。“行之以忠”则告诫党员干部要加强党性修养,忠于党和国家、忠于广大人民群众,要做到严以修身、严以律己、严以用权,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只有拥有“绝对忠诚”的品性修养,才能成为兼济天下、造福百姓,成为百姓亲之、敬之、爱之的好干部;只有为民“衣带渐宽”“上下求索”,才能成为百姓信任得过、放心得下的好公仆。简而言之,党员对信仰的坚守,既要有“居之无倦”的敬业精神做支撑,更要有“行之以忠”的不离不弃葆本色。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榜样是最有力的引导者。《红色家书》中有对党和国家绝对忠诚的坚定信仰,有江河奔流的家国情怀,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初心使命,我们要不断从《红色家书》中获取信仰的力量、真理的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以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人的信仰,朝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力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