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姜方炳 高超
近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以及越来越多的相关政策出台和资源投入,中国乡村社会正迎来历史上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在此背景下,乡镇一级党委、政府作为落实该项决策部署的关键环节和责任主体,必然面临着如何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问题。近年来,杭州萧山区进化镇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开展了自己的探索实践。该镇按照“全域规划、全域整治、全域提升”的思路大力推进全镇域景区化建设,实现了镇域空间的再造和活化。
进化镇地处萧山南部浦阳江生态经济区,南接诸暨市店口镇,东临柯桥区夏履镇,总辖区面积87.1平方公里,是萧山的区域大镇、生态重镇。全镇森林覆盖率达65 %,是浙江省唯一的“青梅之乡”,曾被评为国家级生态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同时,该镇也是近年来崛起的文化名镇。那里不仅是民族英雄葛云飞、布衣都督汤寿潜的故里,还是萧山区最为重要的文物重镇,拥有不可移动文物93处,占萧山全区四分之一,并于2000年被评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近年来,依托当地丰富的生态和文化资源,进化镇的休闲旅游业也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一个关注度不断升温的旅游新镇。
然而,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同时,进化镇“大镇小城”的问题也日益凸显:首先,集镇功能较为薄弱,无法满足居民生活需要。进化镇虽为萧山第二区域大镇,同时也是生态资源大镇,但城镇规模较小,集镇的道路、公园、停车场等公共设施不足,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其次,镇容村貌“脏乱差”,与秀美山水正形成反差。进化有着丰富优美的山水景观资源,但镇区的环境卫生脏、城镇秩序乱、乡容镇貌差,两者形成鲜明的反差。镇中村、镇边村违法搭建情况较为严重,镇区电线私拉乱搭问题也较为突出。再次,城镇特色彰显不足,地方文化的辨识度较低。该镇虽有较为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但长期未能得到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城镇风貌显得较为普通,地域文化特色不明显。最后,仍存“散乱污”企业,产业模式亟待转型升级。进化镇现存工业企业多为机械、五金纺织类产业,存在一定数量的“散乱污”企业,而以生态为资源的休闲旅游业发展规模仍然较小,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可以说,进化镇面临的这些“成长之烦恼”,多为其它乡镇特别是远郊型乡镇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
针对上述困境,进化镇最终将其归结和抽象为一种“空间”发展问题。由此,一个从结构重塑到秩序优化、从外观修饰到内涵提升的空间再造拉开了序幕,以此为进化镇“塑形铸魂”,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进化镇首先从镇域空间结构着眼,以“打造大美进化、建设都市花园”为目标,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与全镇域景区化战略的有机结合。为此,特地邀请杭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全方位规划设计,围绕洁净、有序、古韵、活力的规划思路,梳理出了三大类25个整治项目,形成以“一体两翼三区,两轴四节点”为重点的设计框架:“一体”,即以云飞大道为轴心形成的中心镇区;“两翼”,即墅上王工业园区、欢潭工业园区;“三区”,即东部运动休闲综合景区、中部养生休闲综合景区、南部山水休闲度假综合景区;“两轴”,即云飞大道发展轴、03省道东复线交通轴;“四节点”,即镇区入口节点,以及欢潭大岩山入口节点、北入镇口节点、南入镇口节点。
在通过整体规划设计重塑镇域空间结构的基础上,进化镇又从宏观层面转入微观领域,全力开展环境卫生、集镇秩序、街容镇貌三大整治行动,着力推进镇区的洁化、序化和美化,不断优化空间视觉秩序。例如,开展“垃圾革命”,全面清理集镇及周边主次干道沿线、房前屋后、背街小巷、卫生死角、河道沟渠的垃圾杂物,对集镇区块蔬菜种植、禽畜养殖等卫生顽疾进行整治;建立“两站两员”制度,实施“交治合一”模式,大力整治车乱开、车乱停行为;集中整治摊乱摆、道乱占行为,取缔流动摊贩30余处,整改出店经营、占道经营行为230余起;加强农民建房管理和建筑风貌管控,结合农村辅房整治行动,开展集镇建成区违建清零行动;完成首批十二大行业低小散企业整治,并做好整治企业涉及土地的分类处置;推进主要道路两侧立面整治,全面治理电线私拉乱搭问题,营造清爽的空中环境。
进化镇梅园
进化镇将环境整治工作的推进,视同为发现和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为此,该镇以民生问题为导向,广泛征求意见,紧贴民生需求,精心设计项目,高标准推进项目建设。例如,针对集镇道路路网不足的问题,完成华丰东路南伸等道路建设,并改造主干道路和背街小巷,新建多个公交候车亭,改善道路交通设施;针对停车难问题,新建镇政府西侧和农贸市场南侧等停车场,新增停车位180余个,方便家长接送学生和居民买菜购物;针对公厕数量偏少、设施落后的问题,引入“厕所革命”工程,按照景区公厕标准新建公厕,并推动设立“第三卫生间”、设置残疾人通道,方便居民和游客;沿进化溪建设法治公园,利用桥下空间建设公园,给居民打造多个休闲娱乐的场所。为保证项目建设质量,进化镇还在全区率先制定了《立面整治提升工程施工控制手册》,就材料类别、建筑外墙、建筑色彩、材料品牌等方面予以明确,并结合案例图文并茂地加以注解,要求施工单位按照手册要求设计施工,同时加强监督,确保标准不折不扣地落实。
“进化镇以全域规划为引领、以环境整治为载体、以特色文化为内涵的空间再造,重塑了镇域空间形态,疏通了内生资源脉络,优化了公共服务功能,铸就了时代文化灵魂。这让一个远郊型乡镇迅速蝶变为一个生态环境净美、产业潜力迸发、治理秩序优化、文化韵味飘然的活态空间。
在环境整治过程中,进化镇还十分注重将文化传承与“拆改建”相结合,立足本土文化特色塑造文化韵味空间,让历史文化名镇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例如,建立“进化镇历史建筑名录”,加强对二桥书屋、汤寿潜故居等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启动实施汤寿潜文化、欢潭文化展陈工作;沿着云飞大道打造以勇、忠、德、正、智、美、梦、廉、匠、毅为主题的十大文化景观节点,以点连线带面,打造文化长廊。同时,精细化开展各类项目设计,做到项目设计与空间梳理、有机更新、风貌提升、特色彰显相一致。例如,小城镇的整体色彩以中性色调为主,配以青砖、木格栅和铝合金方钢管等建筑元素展现,同时将进化的梅花、印纹陶等本土元素融入其中;发挥本地竹林资源丰富的优势,就地取材,用翠竹制作竹篱笆,设置在入镇口荷塘边、公园、路口、转角处、沿路的菜畦边,为小镇平添清新亮色;邀请本地匠人,在沿街立面、重要墙面等节点,进行文化彩绘,营造特色文化氛围。另外,还积极组织开展梅花节、梅子节、古道毅行等活动,适时融入进化打麻糍、放河灯等传统节庆民俗,塑造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相映成趣的小镇特色文化。
实践结果表明,进化镇以全域规划为引领、以环境整治为载体、以特色文化为内涵的空间再造,重塑了镇域空间形态,疏通了内生资源脉络,优化了公共服务功能,铸就了时代文化灵魂。这让一个远郊型乡镇迅速蝶变为一个生态环境净美、产业潜力迸发、治理秩序优化、文化韵味飘然的活态空间。
首先,提升了集镇整体品质。集镇面貌焕然一新,背街小巷脏乱差、电线私拉乱接等现象大为减少,河道水质明显改善,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再现进化。停车场、公共厕所、法治公园等项目的建设,使得集镇功能配套更加完善。入镇口、外立面提升改造、路灯改造等各类项目的推进,特别是景观节点的打造、文化彩绘的分布以及老旧建筑的修缮,为小镇烙上了深深的进化标签,让小镇更富有地方文化个性。
其次,开启了全域发展时代。进化镇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顺利通过专家评估,并成功入选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创建对象。2018年9月,进化镇还作为萧山区唯一的镇街代表通过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省级年中考核验收,并成功入选省级样板。目前,该镇正根据萧山南部打造“城市栖息地,杭州南花园”的定位,推进旅游、休闲、健康、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力求打造一个“依山傍水、城田交融、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净心文旅风情小镇。
再次,激发了绿色产业潜能。进化镇环境的改善、配套设施的提升,吸引了多家区内外知名企业前来考察。目前,区政府已与浙商总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在进化打造健康特色小镇。同时,地方特色产业也得以加快发展。萧山乡旅品牌首推、湘湖龙井节等大型活动纷纷落地,映雪庐、裘氏方圆等多家特色民宿精彩开业,“微笑的梅子”农业综合体的打造,阳田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进一步打响了进化的农旅品牌。进化“两梅一茶”特色产业、名人文化等资源也被进一步挖掘出来,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最后,壮大了本土建设力量。进化城镇面貌的新变化,不仅改变了群众的落后思想观念、传统生活陋习,增强其作为进化人的幸福感和自豪感,并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才回归乡里,目前已有多名海归青年在进化扎根、创业。一些热心的乡贤也主动参与进来,助力进化发展。例如,进化乡贤汤秀庭将军,在大汤坞新村建立工作室,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李兰娟院士调研健康小镇项目,表示将积极支持家乡发展。
首先,推进乡村绿色振兴需要空间视角和系统思维。乡村绿色振兴体现了“人与自然是个生命共同体”的思想,追求的是一种宁静、和谐、美丽的空间样态。当然,这里的“空间”概念并不限于地理空间的范畴,还包括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灵空间。进化镇打造“净心文旅风情小镇”的发展定位,体现的就是这三种空间融合发展的视角。在这种视角下推进乡村绿色振兴,也就必然需要系统思维,追求将人的生命体验与自然生态、社会人文等诸要素的协调、整合。
其次,活化特色文化是乡村绿色振兴的着力点。在加速城市化的物质丰裕时代,中国人有了更为浓烈的“乡愁”别绪,而乡土特色文化成了最好的寄托。当然,进化镇的实践表明,沉睡的乡土特色文化是一种潜在资源,只有在特定的时空中被发现和活化,才能真正彰显其当代价值。因而,在推进乡村绿色振兴过程中,要牢固树立“文化即资源,特色即优势”的思想观念,努力构造特色文化空间。
最后,当地居民应是乡村绿色振兴的直接受益者。在环境整治过程中,进化镇十分注重紧贴民生需求,不断完善集镇公共服务、打造亲民生活空间、活化本土历史文化。这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否则,任何脱离民生需求的名为“乡村振兴”的实践活动,越是轰轰烈烈就越容易陷入运动式的“形式主义”“面子工程”等怪圈之中,民众不得其利反遭其殃,值得我们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