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玟昕 徐州市青年路小学 江苏徐州 221000
作为一种独特的造型语言,儿童美术语言具有非一般的渗透能力,它将儿童内心真正的情感传达给每个观众。它可以创造当下的美妙,定格永恒的美丽,它是色彩的旋律,生命的合唱,发展的轨迹,梦想的起点。但在儿童美术教育中仍有画得像不像、好不好的固定思维和把孩子教成像复印机式的绘画机器的问题,因此,必须坚持科学的艺术教育观念,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首先要明白一点绘画是建立在孩子心理认知和生理阶段特点上的,所以硬性要求每个孩子都画得像是刻板的教学方法,许多孩子心中有很多想法,但表达不出来,原因有很多,我们先拿出一种来分析,粗浅的理解为画画的技巧达不到,这时我们就强调技法了,因为这是最简单的方法之一。“画什么要像什么” 的这个老问题的确困扰了许多人,针对 “孩子画画,到底要求像不像?市场上基本分为两种观点,其一是老师在黑板上画只猫,我们也要画的很像猫才对,强调要像;另一种则相反,更注重主观表达和对美的感受。 这两个概念都是正确的,当它们被置于相应的理论和心理认知中。当我们教导时,我们应该回到与孩子一样的角度,用我们的心去看待孩子的心灵,这样我们就可以规避许多成人所理解的标准。
有一次,在教授《我的太阳》时,上完新课后,我和孩子们说画太阳时也来画一画背景吧,然后老师再来指导。 最后的结果令人震惊,背景非常一致,不是云,就是树和花。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 画天空和白云时,我记得非常清楚, 大家画的都是蓝蓝的天,白白的云。 我突然意识到存在问题。 在教授学生绘画时,同一事物总是用同一种形式来描绘,长期下去对孩子的消极影响就会大于积极影响了,因为通过重复,这种形式将“束缚”孩子的思想,即——以一种固定的绘画形式来教授美术,而思想一旦被固定住,确乎恐怖。 在这方面,我们的老师应该反思更多。
如果孩子的作品被描述为好或坏,你已经陷入了狭隘,因为这幅画本身就是艺术。 艺术标准最初是多样化的,更因为这是是儿童的创造,是素质教育的范畴,硬要量化出个标准来,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 对于孩子的画,很少有人夸一副乱乱的脏兮兮的画,这是为什么? 因为我们正在用成人审美标准来看孩子的画,可是我们再往深入里想,假如孩子画的乱乱的是要表达龙卷风席卷了大地,画的脏兮兮的其实他(她)就像直观的表达垃圾场呢? 我们又以我们成人的要求来衡量孩子了,罗曼罗兰说过:“艺术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够展示人们的真实感受,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陶行知也表达了:“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 这并不是说技能不重要,而是在尊重孩子,在掌握技巧和扎实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更好地表达情感,使情感真诚地传递,形成更高的共鸣,对孩子所需的技能和标准也就更高。这样不断的良性发展,孩子们的画便会出现“螺旋式”的发展。
著名画家德拉克洛瓦在《论艺术与艺术家》中提到: “许多艺术家的失败是他们只接受一种绘画,他们责怪其他绘画,他们必须研究所有的绘画方法,他们必须公正地学习,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因为你不会和艺术家竞争,你应该成为所有人的学生,同时,它不是任何人的学生。”当老师引导孩子画画时,当我们的父母阅读孩子们的画作时,首先应让孩子们有多元的想法,在跨学科的多角度的思维中来理解多元化,这样的结构思维的精细化是相对科学的。 这样教师不为了“教”而“教学”,学生不为“学习”而“学习”,让孩子顺应潮流,顺应自然选择和创作,家长和老师只提出多项选择,而不是固定答案。
1917年,蔡元培先生提出了“美育代宗教”的思想,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一直还在摸索。在儿童美育的实践中,通过与父母的接触,与不同年龄的学生接触,发现教师在美术教学时,可以引导孩子将美从一张画纸里跳出来,以更广阔的视野向儿童解释美,使美从狭义延伸到广阔的领域。这对孩子的思维发散、想象力的发展非常有帮助,举个例子来说:当孩子拿着一张画找我们家长看画时,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孩子,你在这幅画中学到的构图非常漂亮。 妈妈认为这种构图应该在未来的城市规划中研究和使用。 你在纸上画画,就像在城市规划一样,也许你将来会成为一名伟大的城市设计大师? 还可以这样说:将来,你可以像工程师一样,在手机电路板的设计中使用这种美。 孩子关于色彩的学习可以用在一条手帕的色彩搭配上,关于造型的学习可能会让孩子对产品设计情有独钟等,所谓美育,就是有关一切美的教育,而非局限于美术范畴。
如果画画能从平面的画进行无限的拓宽,拓宽到对美的欣赏、创造使之渗入到孩子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中来,从而使孩子们具有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品格。那么未来社会定是温暖的,充满想象力的,无穷创造力的。
最后用蔡元培先生的教育名言来结束本文——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