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琴
(重庆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 400074)
随着“豆腐渣”似的建筑工程层出不穷,不仅危害到市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且造成社会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因此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就逐渐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对于如何寻找到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体系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因此本文就针对基于流程管理的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体系的应用进行探讨。流程管理(BPM—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作为一种系统化的管理方式,它以规范化的构造端到端的超高业务绩效为目的;并且把顾客当作导向,通过跨部门的职能协作方法,持续加强企业所有流程的增值能力的系统化管理方式与技术。其中流程是流程管理的核心,是指为完成某一项工作进行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活动集合。因此流程不仅体现一项工作中任务的先后顺序,还具体表示每一项任务该谁来做,谁来承担责任。因此流程管理可以有效地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起到控制的作用和使项目过程按照计划有序进行,还可以协助相关部门建立工程质量责任到人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构,以使人人负责把控建筑工程的质量。
笔者旨在针对国内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以及流程管理的思想和方法等相关文献成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希望通过对国内国外建筑工程所采取的质量控制方法进行梳理和比较,以及对流程管理思想和方法的认识和使用,根据相似性和适用性,探讨在流程管理下构建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体系及其应用。
1986年,摩托罗拉公司的比尔史密斯于提出6σ管理的概念,6σ管理是综合管理体系和发展战略,是寻求同时增加顾客满意度和企业经济增长的经营战略的途径,是企业获得快速增长和竞争力的经营方式。2003年,Daniel L.Mood y和Graeme G.shanks等学者在提出质量控制对于一个建筑工程建造过程的重要性的同时,同时提出了工程管理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存在实施的每个元素都紧密和谐,并对建设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考虑,因为一旦企业内部形成完备的工程管理方案,就可以提高实施质量控制的项目质量,从而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这使得一方面可以在生产现场提高大规模的质量数据的处理速度;另一方面又丰富了质量管理的思想,填充了很多质量控制与管理的功能,有利于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2011年,Herbst,Andrew等人提出项目工程师可以通过文件发布前固有的质量,控制工程质量,同时项目工程师必须有权控制和发放所有技术文件,从而达到平衡项目和控制质量的目的。2012年,张小海等提出建立质量控制体系,提高质量控制体系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采取过程监督审核,保证质量。张小海等指出质量管理体系之所以被称为“体系”,是因为从顾客需求出发,到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等一连串过程是一个完整的、不能断开的体系,是一个有机的体系集成,这个体系称之为过程系统。此外,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大多研究学者主要利用4M1E分析建筑工程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即:人员,材料,机械设备、施工方法和环境。
国外比较早提出了建筑工程的质量研究,政府通过制定建筑工程建设条例,从而对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的视察和有效的监管,还可以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对企业提升自律意识进行宣传。目前,政府机构不仅已经建立了自主管理制度,而且不同单位的建筑工程分属于不同部门的监管范畴,这些部门监管的标准是质量管理法规及章程,并对其进行了完善;另外国家和地区制定了相应的行业和地区规范为工程建设提供标准和依据,并强制实施了建筑工程监理条例。
最早,流程管理的思想是出现在泰勒时期,但是在当时被称之为“方法和过程分析”。后来,伴随着专业技术和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流程管理(BPM—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逐渐被大家关注并普遍应用到制造性企业和医学研究行业中。1993年,Michael Hammer就曾说过,21世纪,优秀的流程划分将使企业与其它竞争对手区分开来。因此,流程管理(BPM—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具有重大意义。
现如今,流程管理(BPM—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不再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简单的流程上的划分,然后按部就班地依据划分的流程进行管理。而是在最开始的流程管理的基础上,已经上升到了追求“精益流程管理(LPR)”。LPR的核心是围绕“为客户创造价值”,因此精益流程是从根本上对组织的所有环节进行重新认识,它涉及到企业的每一个方面,其目的在于人作为流程的主体不仅要打破传统管理思想的禁锢,更要在思想上树立LPR的思维方式。随着流程管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研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其中李晓林等人就将业务流程和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相结合,打破了传统的客户/服务器(C/S)结构,建立了全新的分层客户/服务器逻辑结构,新模型具有适应性、可扩展性、安全性和通用性。可适用于基于流程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2012年,王美会就提出利用约束理论(TOC)和流程管理(BPM)的相似性,将TOC的方法和思想运用进企业的BPM中。2016年,王国维分析了基于流程管理的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系统,从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系统应用流程以及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流程等方面,简析了将流程管理运用到建筑工程中可以帮助工作人员跟踪建造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进而采取及时、可行的措施。
3.1.1 案例背景
一座图书馆建筑面积为48636平方米的某大学图书馆将坐落于某大学的新校区中心,是由某建筑设计研究院和某设计师参加比赛而获胜的设计方案。这座建筑的底层包含一些办公室、一个档案室、一个网络中心、一间会议中心和展览中心。西边和东边的出口则分别用于办公室、网络中心以及会议和展览中心。该图书馆四周环水,由西边的公园一直流淌到东门。这样便把图书馆和教学楼分割了开来,使得图书馆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图书馆的功能被划分为三个主要部分,以此来疏通人流。30000平方米的主楼主要用于做图书馆,而10000平方米左右的一楼则用于辅助功能,并被划分成东西两边。因此,该图书馆工程在某市建设工程招标管理办公室的监督下,校图书馆项目于2013年12月18日进行开标,共12家投标人,通过公开招标,经评标委员会评审中标结果,确定中标单位为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3.1.2 该图书馆建设项目特点
(1)项目建设面积较大。总建筑面积为45000平方米,占地面积为45290平方米,地下1层,地上8层,标准层层高5.1m,结构总高度40.5m,平面外围尺寸约74m×84m。地下停车场入口位于北侧,设计了99个车位。为了利用空间,还设计了800个自行车车位在一楼的下斜屋顶空间下。
(2)建筑项目投资大。该图书馆项目,总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建设资金为27558万元。其中中标规模为44974平方米,中标价格为194250771元。
(3)建筑项目设计独特,功能复杂。图书馆功能区,除了提供通常的图书借阅功能外,还设计了电子阅读区、期刊阅览区和休闲阅读区。并创建了很多学习空间,通过设计很多的双重/三重高度空间玻璃里面以及“阁楼”天花板来增加更多的自然光。而书库则进一步远离自然光,避免阳光直射对书籍的破坏性影响。在内部组织上,常用功能区放在较低的楼层,不太常去的功能则放在顶层,为流通带来很大的改善。因此为建造和装修带来较大的挑战。
(4)环境复杂,地基处理工程量大。由于天津属于沿海地区,地下水位相当浅,所以在基坑开挖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降低地下水位,根据国标的规定,地下水位只有降低至最低部下0.5m时,才能开挖基坑。图书馆工程采用了井点降水法。井点降水法:在土方开挖前,在基坑四周埋设一定数量的滤水管(井),利用抽水设备抽水使所挖的土始终保持干燥状态的方法。由于该图书馆南面和东面环水,用于隔开教学楼域,形成独立的环境空间,因此对于地基的处理特别重要。
该建筑工程受到建筑结构、环境状况、施工技术、施工工艺等多种条件限制下,管理团队怎么解决这些难题保证项目按期完成是一项困难的工作。工程项目的完工是指项目的四个方面必须达到标准,包括质量、工期、成本、安全等,其中质量是项目完工的先决条件。一个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的质量与员工安全,经济效益,经营使用都密切相关。所以建立工程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符合有关建设项目的要求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要想达到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首先应该确定建筑工程的质量目标,然后建立专门的网络技术支持平台,保证信息交流的顺畅;并组建专门相关的质量管理配套设施,用以确保质量管理的有序进行。其次,在以上基础上进行质量控制流程的设计;并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证质量流程体系的严格执行;相关负责人员应对质量流程实施过程的合理性以及正确性进行反复核查。最后对形成的质量控制流程进行合理的优化,使之更加成熟。
3.2.1 制定质量目标
总承包单位在拿到项目以后,应该根据建设单位的要求,尤其是对质量的要求,制定出更高的质量目标。施工单位应该要以保证建设项目是一次就验收成功为制定质量管理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该图书馆项目准备参选“鲁班奖”,因此对管理团队的要求更加严格,对工程质量的控制更加重视。
管理团队应该对工程项目的质量总目标,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逐层分解,直至最终确定。但是质量控制的实施过程中应该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逐渐实现质量目标。
3.2.2 建立网络技术支持平台
施工单位通常都忽视信息的作用,难以做到信息资源的共享,因此在质量控制体系中应该重视各部门的信息资源的共享,通过将一些制造性企业先进的生产的技术,如最优生产技术(OPT),准时生产技术(JIT),供应链管理系统(SCM),以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MIS)等与建筑工程的特点相结合,应用到建筑工程中,不仅可以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而且还可以大大地提高工程项目的效率。因此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下,不仅是制造性企业和传统的服务行业需要高度的资源共享,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质量控制,施工工艺等都应该重视信息的作用。
质量管理的配套主要包括相关的质量管理制度和工作人员的岗位设计。
3.3.1 制定质量管理制度
(1)明确工程项目的总质量目标。保证施工单位全体部门、全体人员都以质量管理为目标,根据确定的总质量目标,保证各环节的工作,各人员的任务以及所有施工过程都围绕质量目标而进行。
(2)建立责任到人的质量管理制度,保证制度的严格执行。光有制度,没有执行力是不行的。因此对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工作流程,都有明确的负责人,从而保证每一个环节都达到质量管理的要求。这样既避免了工作产生问题后,人员之间的相互推诿,又可以督促员工自行在工作的过程中保证工程的质量。
(3)建立工程质量检验的制度。相关岗位的管理人员,应该不定期地对工程实施过程的质量进行抽检,全检。及时发现工程中的质量问题,及早改进,保证竣工验收时的质量一次合格。
以上所有相关的制度都会包含在质量控制系统中。员工们只要进入相关的质量控制系统,就可以查看到相应的制度细节和说明。同意管理人员也可以根据该质量控制系统查看每一个实施过程中该环节的相关负责人。
3.3.2 工作人员的岗位设计
质量管理制度应该与全面质量管理岗位设计相结合。在项目质量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各岗位人员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详细的设计出质量管理岗位,确保质量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从而实习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其中组织结构主要由项目总经理作为总负责人,对施工部、安全部、技术部、财务部、材料采购部、质量管理部、工程管理部、钢构部、机电部和综合服务部等10大部门的领导,包括下一层级的土建劳务公司、钢结构施工队、其他技术队伍以及最后一层级的作业班组。从而使得能够在系统中对所有组成部分的质量职责准确把控。
建筑工程的首要工作内容就是确定项目的质量目标,然后根据质量目标进行工程质量的管理配套,因此对于质量目标的选择要自上而下逐步分解。但若分解太深入,使目标整体太过零碎化,就会造成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没有重点,从而不能有效地达到严格质量控制的目的;若分解不够深,就会使质量目标过大,也不利于管理人员对项目的过程控制。因此目标分解的适当深度应该分为3个深度最佳。
管理配套方面应该根据工程项目制定的质量管理目标在施工之前配齐所有岗位的管理人员,在施工开始前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为项目前后以及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提供保障。特别是要保证管理制度的严格实施,明确质量管理过程中的责任制度,管理资源的合理使用,以及将流程执行的具体情况都归入工作考核的范围中等四大方面的内容,从而更加顺利地推进质量控制流程。
质量控制流程体系设计的核心环节就是质量控制流程,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整体把握流程结构,做到各项前后工序的正确衔接,避免工作停滞、混乱等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做到流程各环节的全面梳理,特别是关键流程的缺失,梳理时应该重点关注;反馈途径的建立,流程体系在设计时应该考虑到反馈途径,这是管理工作人员了解项目流程执行的具体情况的渠道。
在质量控制流程体系的执行方面,应该重点注意两个方面:(1)各单位联盟组织的建立,联盟的建立重点是形成质量管理的统一整体,使各方资源、信息共享,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沟通不及时以及自我管理不完善造成的项目质量问题,因此联盟的建立要遵循保证起到监督、指导的原则;(2)关于流程体系的检查与优化应该交给专门的流程管理人员负责,这有利于对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工作的进行全面的跟踪,及时发现问题,报告问题,提出专业性的建议,解决问题,优化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