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白 烨
小珂的《地下城》,照传统的小说观念来看,写得比较散漫,文体上也显得不够规范。但作品的这种写法,正是八〇后作家们文学写作上的特点所在。八〇后作家的写作,不大重视故事的编织和意义的营造,他们要的是一种感觉、一种氛围、一种情调,而为了追求这些他们更看重的,他们既可调动起他们所需要的,也可舍弃掉他们所不需要的。
这个作品是由隐性叙述者的“我”来叙述的,叙说的是一个名叫羽的都市男青年的几个生活片段与心理感受。羽有着“一双灵巧的会画油画的手”,但人们并不知道他有什么作品和成就,看到的只是他“在城市中的匆忙行走”。他先是到了一家妇产医院,与名叫果儿的女友稍作缠绵后商讨了女友怀孕的孩子是“生下来”还是“打掉”的问题,在女友果儿坚定表示要“打掉”后,他只好无奈接受,但在心里却很不情愿。之后,在拥挤不堪的地铁里,他刚刚挤进人满为患的车厢,便发现一个妇女抱着的小女孩儿的裙子被迅速滑动的地铁门夹住,情急之下拧动了地铁的制动闸门装置,使刚刚启动的地铁紧急停车。这一突发事件,虽然引起人们的一些争议,但因网友即时的视频传播,使他一时间成了“网红”,并有了“最帅地铁小哥”的外号。之后,羽经历了短暂的烦恼,便陷入了自己可以救别人的孩子,却留不下自己的孩子的心理纠结之中。他与朋友讨论着这种人生的悖论,又到街头酒馆借酒消愁,最后又向朋友告别,收拾了一些行装,说要“住到地铁里”。从此,“我再也没见过羽。无数的疑问在心中化成泡沫”。
叙述者像是在怀念一个蹊跷离别的朋友,而这个朋友留给人们的印象,也主要是他由留不了自己的孩子又救了别人孩子的两件事,以及对此事难以释怀造成的郁闷心结造成的。但细究起来,留不了自己的孩子,却救得了别人的孩子,在看似吊诡的事件中,又写出了人生常有的无奈,以及在生活中一些事情的难以自主,一些愿望的难以实现的实情。但在发现小女孩儿因裙子被夹面临危险时毫不犹豫地去拯救的这件事情上,又显示出羽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勇气,以及对于生命的自然关爱与坚决呵护。这一切,都使这个看上去有些不羁和冷傲的艺术型都市青年,有了不少血性,添了一些温度,让人觉着他不止喜欢和热爱艺术,他也尊重和热爱生命。
比较有意味的,是作品的结尾。作品写到,在与羽失联之后,“我”心里存了“无数的疑问”,也做了各种各样的揣测:“也许羽像英雄一样,飞一般奔向医院,二话不说带走女友,他们私奔,逃到一个没人认识他们的地方,结婚,生子。有一段时间他们很幸福,可惜幸福是流动的,总会走;他们互相指责、谩骂,说着伤人却违心的话,过着冗长迷惑的日子。又或者,羽根本没去医院,他在地铁里找到了答案,或是他根本忘了寻找答案这回事,他全都忘了,连同他的孩子、他的女人,他的生活充满健忘,轻快而肤浅。又或者,他根本没进去地铁的门,他全都想错了,夜里的地铁,什么都没有。”从医院里救不了自己孩子的愤懑,从地铁里救护小女孩儿的英勇,以及对地铁设施的熟悉,对地铁出行的依赖,对城市生活的深谙,对夜晚都市的迷恋等来看,他在失联之后,做什么都有可能,做了什么都不奇怪。这个由许多可能构筑起来的悬念,看起来是对于羽的,其实也具有其普遍意义。不是吗,在当今社会里,人人都有各自的精神焦虑,都有不尽相同的生活无奈,这也同样隐含着可能做出任何选择和发生任何事情的诸多可能。羽,只不过是茫茫人海中的一个小青年,芸芸众生的一个小缩影。由此,作品便由对一个友人过往的回想和去向的忧虑,引向了更具普遍意义的由个别看一般的对于人生处境与现状的审视与思索。
不太擅长编织故事(也许是不屑于)的小珂,当然也别有所长。那就是以率性的文笔,灵动的感觉,对自己所感兴味的情境与情调的状写与描摹,如作品里有关地铁设施的描述,有关北京夜生活的素描,有关北京女孩被称为“果儿”的议论,乃至有关“地下城”与城市系统的种种感喟与联想,都在简洁生动中别有洞见,这些都使得这部不大像小说的小说,读来饶有意趣,读后引人思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