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斯琦 侯美岑
【内容提要】西方媒体报道多以负面报道为主,但是在对新社会运动事件进行报道时往往采用正面报道,本文针对典型的社会运动案例的报道探讨西方媒体如何对新社会运动进行报道。
在我国媒体的新闻报道中,一般以正面报道为主,通常“报喜不报忧”。而在西方国家,媒体报道多以负面报道为主。过去,对于女性、黑人、同性恋者等少数弱势群体,媒体所采取的是歪曲化、妖魔化的报道。但是,近年来,伴随着“西方新社会运动”的兴起与发展,西方媒体中出现了许多对于这些运动的正面性的报道,其报道内容和形式都是积极地、正面的,与以往西方社会报道的“负面新闻”完全不同。所谓“西方新社会运动”,是指近年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具有进步性的社会运动。从广义上讲,今天发生在西方国家的社会运动属“新社会运动”的范畴,一般认为主要有环保运动、和平运动、妇女运动、反对种族歧视运动、“反全球化”运动,等等。既然“新社会运动”是一种进步性的社会运动,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西方媒体对于这些新社会运动的报道相比之前就会发生一些变化,从原来的批评、抨击、歪曲、夸张转变为积极地、正面的、健康的、向上的、客观的报道。
作为一种对性的追求和倾向,同性恋现象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而是早已有迹可循。中国古代有“断袖”、“龙阳”之说,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和大哲学家柏拉图也曾对其有过谈论。不过,在近现代史上,同性恋发展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同性恋群体受到相当长时间的压制和折磨。超级经济强国美国,经过了19世纪70年代的工业革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美国的同性恋运动得到了初步发展,同性恋文化初见雏形。但是在当时,法律严禁同性恋行为,在医学和心理学上也对同性恋行为作出病态的解释,主流媒体对同性恋群体进行歪曲和丑化报道。同性恋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是在著名的“石墙事件”之后。“石墙事件”是指1969年6月底美国纽约格林威治村发生的同性恋群体和警方的一系列冲突。
该事件是美国同性恋运动史上的一个转折点,经此事件之后,同性恋群体不在沉默,他们开始奋起反对社会对他们的压迫,为争取自己的平等权利和合法地位进行了不懈的抗争。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就职典礼上的讲话高度赞扬了这次运动,他认为“‘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就像一座灯塔一样指引着美国前进,而引发美国同性恋者群体维权的石墙事件,无疑是这种思想的最佳体现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们权利意识的增强,以及同性婚姻的合法化,“石墙运动”的重要性再一次引起了大众的关注。
目前,同性恋运动不仅止于“同性”,它的涵义更加丰富,演变为了LGBT。所谓“LGBT”,由lesbian(女同性恋)、gay(男同性恋)、bisexual(双性恋)、and transgender(跨性别者)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所组成的。LGBT或GLBT,是代表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者的初始主义。它可能被用来指任何非异性恋或非同性恋者,而不是仅限于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或跨性别人士。
我们可以从最近几年来的西方媒体报道来看西方国家对于同性恋运动的态度变化。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家面包店,店员拒绝为同性恋夫妇制作蛋糕,引起了美国同性恋群体的强烈不满,而最高法院的裁决也支持了这一观点,认为面包店应该为同性恋群体进行服务。《华盛顿邮报》对此次事件进行了题为《多数美国人不支持以宗教为由否认为LGBT人士提供服务的企业》报道:
“最高法院星期一裁决一名科罗拉多面包师拒绝为同性恋夫妇制作婚礼蛋糕的决定。这一决定与流行观点相反:大多数美国人不支持允许同性恋美国人因为企业主的宗教信仰而被拒绝服务。” ;“由于企业主的宗教信仰,允许企业主拒绝向同性恋者提供服务,这对美国人来说仍然是不受欢迎的。根据公共宗教研究所5月公布的调查结果,10个美国人反对允许他们州的小企业主拒绝为同性恋者提供产品或服务,即使提供这些产品或服务会违反企业主的宗教信仰。”
从以上报道,可以提炼出两个主要信息:第一,最高法院裁决同性恋群体应受到平等对待;第二,美国主流观点支持同性恋群体合法权益。这说明了美国媒体对于同性恋群体的态度是宽容的,它所代表的精英阶层对于同性恋行为是接受和认可的。不止美国对同性恋运动进行了正面性的报道,我国媒体对于6月10日“世界不再恐同日”所举行的游行活动进行了正面报道:
“周六,数千人上街支持(support)欧洲各城市的LGBT权利,游行者挥舞着彩虹旗,谴责所有形式的歧视。”;
“欧洲法院裁定赞成(in favor of)罗马尼亚男同性恋者Relu Coman有权让他的美国丈夫罗伯特“克莱”汉密尔顿在罗马尼亚与他一起生活。”;
“欧洲法院的裁决意味着,欧盟公民的同性伴侣有权在任何成员国生活,无论其国籍如何,即使在不承认同性恋婚姻的国家。”;
“在华沙,成千上万的游行队伍举行年度“平等游行”("Equality Parade"),抗议不仅针对LGBT人群的歧视,还针对女性,少数民族和残疾人士。
组织者说有45,000人参加了会议,而市政厅的估计值为23,000。
包括LGBT警察协会成员在内的数千人也参加了雅典第14届同性恋自豪会(Gay Pride in Athens)。”
虽然在国内,大众对于对于同性恋群体有根深蒂固的成见,官方也未曾给出明确的态度,然而从此篇报道中我们可以从一些措辞中看出《环球时报》对同性恋运动的支持和赞成态度,例如,题目中使用了“飞”(fly)、“骄傲”(pride)等词,文中也不乏“支持”(support)、“赞成”(in favor of)、“平等游行”("Equality Parade")等词。最后还特意指出警察协会成员也参加了“同性恋自豪会”(Gay Pride in Athens)。《环球时报》对于同性恋运动的报道,可以看出中国媒体对于同性恋运动的态度是支持的。
从石墙运动、以及后来的嬉皮士性革命运动等同性恋解放运动的发展来看,媒体逐渐增加了对同性恋群体的描写和报道,对于同性恋群体,媒体由初期的丑化歪曲逐渐变得宽容,并走向了支持与接受。媒体的支持促进了同性恋运动的蓬勃发展,同性恋群体逐渐成为社会的一部分,不再是社会主流的附庸,同性恋文学、影视作品进入大众视野,激起了同性恋群体对平等权利的渴望和新的权利诉求。
有史以来,西方妇女一直受男性压迫,处于从属地位。他们没有政治权利、没有法律地位、没有财产所有权,总之“妇女史就是一部妇女备受虐待与丧失权力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美国妇女解放运动初见成果,从80年代起,西方媒体就对女权主义者进行了夸大化、妖魔化的歪曲塑造,美国主流新闻媒体笼统地将所有的女权主义者的形象妖魔化。在电视、报纸和广播等影响广泛的大众媒体中,女权主义者被描绘成为缺乏幽默感的自私鬼、不修边幅、刻意把自己打扮成没有女人味的“变态狂”,以及整日争风吃醋、吵吵闹闹地争辩不休的“泼妇”。
西方妇女为争取政治权利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美国妇女引领了新一轮女权运动,即“西方新女权运动”。新女权运动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都市新女性”的出现。她们追求新潮、追求自由、追求幸福与享受;她们提倡性解放、性自由,推崇浪漫的爱情生活。二是两次世界大战对女性解放起到巨大作用,战争让西方国家的男子离开了家园,走向了战场,千百万妇女在“爱国”的名义下,被政府从家庭领域召唤出来,进入公共领域。三是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直接引发了美国的女权运动。这本书是西方女权运动里程碑式的著作,对那些安于现状、满足于做“幸福的家庭主妇”地妇女发出了源自内心的呐喊,为那些处于苦恼和困惑中的美国妇女指明了出路。
2018年,英国《太阳报》就女性获得选举权100周年庆祝活动进行了报道:
“今天,成千上万的人走上街头,纪念妇女获得选举权100周年。
伦敦、加的夫、爱丁堡和贝尔法斯特都举行了游行。
妇女还穿着紫色、白色和绿色,这是妇女参政运动的颜色。
在手工制作的横幅和节日服装中,有一种来自全国各地的妇女团体的剪纸。
组织者称,这次游行被称为“游行”,是为了庆祝“争取选举权的斗争”,并表达了当今女性的意义。”
从《太阳报》可以看出,英国对于妇女权利是非常重视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于妇女获得选举权的自豪感。“当今女性的意义”、“妇女参政运动的颜色”、“争取选举权的斗争”每一个描述都是在表达一个观点,男女平等,女性权利应该受到保护。
2018年,全球兴起的“MeToo”(我也是)运动也是女性主义崛起的代表性事件。“The #MeToo Movement”是在美国如火如荼展开的一场“群众运动”。该运动旨在鼓励曾被性骚扰或性侵犯的人大胆站出来说出她(他)们过去的遭遇——当众说出:我也曾遭遇过(Me Too)。哪怕是说出自己年轻时的遭遇,也就是十年、二十年前的“陈芝麻烂谷子”也行。这场“反性侵运动”受到了包括中国媒体在内全球媒体的支持。《环球时报》报道了题为《法国作家LeïlaSlimani来到北京参加法语国家音乐节时,女性主义(Feminism)和“我也是”成为中心舞台》:
“与普遍的误解相反,女性主义并不是一个“反男性”的议程,而是一场关于改善女性生活并为两性创造更加平等的世界的运动。”
“法国女性的薪水通常比男性低,这导致女性在家庭中经济地位较低。这就迫使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家庭主妇或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从而强化了在恶性循环中的传统刻板印象。”
“对于这种“女性恐惧症”,Slimani和Hong都强调女权主义不是“针对男性”,而是更多地保护女性,确保她们得到平等对待。女性主义应该是一种保护女性基本权利的人文关怀。我不反对任何人。她指出,“Metoo”是为了让人们听到女性的声音,而不是让女性和男性成为敌人。男女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对待。”
从国内外形势来看,妇女始终处于弱势的一方,不论从家庭、社会、资源、权利等方面来看,女性地位总是男性的附庸,女性主义、女权主义并不是共同意识,不被大众所认可。然而,随着社会和文化迅速发展,女性意识逐步觉醒,越来越多的女性不在沉默,他们开始向不公平发出抗争,争取平等权益、敢于发声,相信不久的将来,女性主义会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崛起并发扬。
在西方国家,种族主义是一种普遍现象,黑人经常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从前,黑人在经济上受到压制,只能担任最困难和工资最低的岗位;经常受到暴力执法,被认为是天生的犯罪者;种族文化被同化和抹杀等等。不仅在生活上受到种种歧视和压迫,媒体上也经常对黑人进行不公正的报道。面对种种不平等,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活动一直未曾停歇,并取得了巨大进展。近年来,随着黑人运动逐渐取得胜利,西方媒体对黑人的报道不在刻意扭曲,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平权运动进行了支持和赞同。
2017年8月19日,美国波士顿,发生大规模反种族主义示威游行。约15000名波士顿市民聚集在著名的波士顿公园,高举反对种族主义、新纳粹、三K党的标语,举行示威。《华盛顿邮报》对其进行了报道:
“在美国,少数参加集会的人离开了波士顿公共展馆,在没有计划发表演讲的情况下结束了他们的活动。反对者中响起了胜利的欢呼声,许多人开始离开。成百上千的人围成一圈跳舞,唱着:‘嘿,嘿,嗬。’白人至上必须要走。”
“市政府官员说,至少有4万人参加了反政府抗议,其中2万人参加了跨镇游行。在警方护送一些集会参与者离开公共场所时,紧张局势突然爆发,引发了警方与反抗议者之间的几场肢体冲突。”
“波士顿警察局长威廉·埃文斯说,有27人被捕,主要是因为行为不检点。他说,没有警察或抗议者受伤,也没有财产损失。埃文斯补充说,有三个人穿着弹道学背心,其中一个后来被发现携带武器。目前尚不清楚这三人是否在被捕者之列。”
“‘总的来说,每个人都做得很好,’埃文斯说。‘99.9%的人来这里是有正当理由的,这是为了与偏见作斗争。’”
“‘我绝对不会和KKK或者任何白人至上主义者扯上关系。’我一点也不支持他们。‘我确实支持他们发表意见的权利,’他补充说。‘言论自由绝对是我的立场。’”
“数千名示威者高呼反纳粹口号,在波士顿市中心集会,强烈反对白人民族主义,这令一小群保守派人士相形见绌。‘我们不会为种族主义或偏见提供平台,’组织者本周早些时候在Facebook上发帖称。‘我们谴责霸权和暴力的政治。’”
“‘我们不会为种族主义或偏见提供平台,’组织者本周早些时候在Facebook上发帖称。‘我们谴责霸权和暴力的政治。’”
从本文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反种族歧视的进步,至少在主流媒体报道中,并未对反歧视运动进行扭曲和夸张的描述,尽量客观的报道了此次运动的状况,并且表达了美国社会反对种族歧视是主流观点,并显示了对其支持的态度。
正面报道,报道集中在社会积极部分或光明一面;报道基调是提倡和鼓励的;倡导某种观念和印象,保持一定的社会道德水平和社会秩序;追求一种平衡和稳定的宣传效果。综上所述,虽然西方媒体所进行的新闻报道是负面的,但对于社会运动这一部分,整体呈现出正面报道的形式。从上述三个典型社会运动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新社会运动就是少数弱势群体为了自身的平等权利和社会地位而奋起抗争的社会运动。从媒体报道来看,总的来说,具有几个特点:
多样性。这些社会运动无论是抗争的目标还是抗争的方式都是多样化的。抗争目标或许是为了争取政治权利,或许是为了争取平等的地位,总之,是为了自己的合法权益进行斗争。因此,每次报道可能会涉及到不同人物,涉及到不同的事件,不同的观点和诉求,也就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广泛性。无论是女性主义运动还是黑人民权运动、LGBT运动以及环保运动、和平运动,都会有许多不同的题材不同的事件发生,所以报道的内容和题材范围非常广泛,可以选择不同角度进行报道。
关联性。每一个社会运动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生的,它的产生与社会环境有着巨大的关联。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因素都会影响社会运动的产生和发展。社会运动之间也会彼此影响。例如,女权运动的爆发就得益于黑人民权运动、反主流文化运动新左派运动等。所以,对于社会运动的分析不能流于表面,应该多方联系,综合考虑,才能做出深层次的剖析。
进步性。新社会运动是进步性的运动,每一次发展都是社会的进步,维护了社会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媒体报道也是与时俱进的,跟得上时代的步伐,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为社会稳定发展提供精神依赖。
西方社会运动案例的报道选择了《环球时报》和欧美主流媒体,主要原因是欧美社会情况比较复杂,争取平等权利的社会运动频发,最重要的是媒体的观点也代表了西方国家对社会运动事件的态度,典型性较强。大英百科全书曾以“美国历史的特点是为扩大公民权利的范围和包容性作出了不懈和坚定的努力。”来评价美国的社会运动。由于西方新社会运动本身的进步性,西方媒体对其进行正面报道是在合适不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