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

2018-11-13 15:21
核桃源 2018年2期
关键词:丹参

把“致富路”修进村。把一家一户的零散经营凝成合力。发展特色产业念活“山字经”。让发展受限的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搬迁实现发展和脱贫。让原先贫困的群众有房住,有水喝,孩子有学上,病了能就医,逐步能致富。“不落下一个民族,不落下一个人。”在巍巍苍山、汤汤漾水之间的广阔大地上,脱贫攻坚,以其深透的时代笔力,为这片大地书写下一个又一个“一个都不能少”的时代故事。

合作社带他们走上发展致富路

时令恰在立冬前夕。上午十点钟,温暖的阳光已经洒满了位于苍山西坡海拔1800多米高山上的苍山西镇石钟村大寺村民小组。秋尽冬来,雨水停驻,晴澈的阳光朗照着篱笆墙里油绿的菜地,照着又一茬收获之后的安静的核桃林,照着田园屋舍交相错落的村庄,照着那一条刚刚拓宽过的进村公路。

明朗的阳光下,马场主廖顺贵穿上工装,带着他的工人们,开始了又一天的工作:拌饲料喂马,给马梳毛、刷身,在围了铁栏的溜马场上溜马,让马奔跑,给一匹眼痛的马滴眼药水。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他们会不时地跟马说话,和马“交流”。当廖顺贵抚着那匹漂亮矫健的枣红马的脖子给它梳毛的时候,目光里那一种明亮的爱意,似乎那并不是一匹马,而是他的亲密爱人。

廖顺贵的养马场起步于2010年,主要从事马匹养殖,马驹育种,并以赛马的养殖、训练为主,是县内以及方圆数百里内唯一的赛马养殖场。除了在大寺,马场在相邻的洱源县长邑乡纸厂村还有一个分场。在马场简单的会议室的壁柜上,摆放着众多大大小小的奖牌、奖状、奖杯,那是廖顺贵多年来带着他的马在全国各类赛场上赢来的荣誉。他的马场养殖和训练出来的赛马也因此远销到了全国许多地方,最好的马一匹能卖到数十万元。

除了养殖赛马,廖顺贵还养猪。在马舍和溜马场的下面,是一长排标准化养殖圈,目前,里面的生猪存栏达到500多头。

1977年出生的廖顺贵,目前除了是他养马场和养猪场的“场长”,他同时还是石钟村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长”(理事长)。早在2009年,廖顺贵便动员到5户农户,加上他自己一共6户,发起成立了石钟村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多年下来,在廖顺贵的努力经营下,合作社的效益逐年走好,由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其中。合作社的组织经营范围包括养马,养猪,养牛,漾濞传统和主体经济林果核桃,中药材,以及当地的各种特色农副产品。至2017年,合作社的参合入股户发展到了106户,其中,入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50户,这部分农户,每户以政策扶持资金5000元入股,其他农户依据自身条件灵活入股。合作社给参合入股户的承诺是:前三年,保底分红不低于股金的10%;三年后,确保分红不低于盈利的30%。到目前,合作社的总资产达到了659.5万元,共有管理人员9人,专职销售人员12人,技术人员6人,养殖人员96人。建设养殖基地200多亩,实现年销售收入230万元,纯收益114.4万元,合作社成员平均月收入达到2800元。合作社的兴旺发展,还带动了周边200多户农户的生猪养殖,搭上合作社的销售渠道,使这些农户的养殖收益也有了良好的保障。

在养殖场务工的工人,大多来自当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来自 石钟村核桃园村民小组的工人朱道全,他每月的工资是2600元,光是在养殖场做工一项,他一年的收入便有31200元,此外,家里还养牛、养猪,加上家里的种植收入、到年底合作社的盈利分红,政策的大力扶持,加上合作社的良好带领,给朱道全和石钟村像他一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面前铺出了一条走出贫困的阳光之路。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曾经,在许多地方,人们凭着这句老话,把山吃光,把水弄脏,直至,山不再绿,水不再清。而在漾濞县苍山西镇美翕村,云南省劳动模范、脱贫致富带头人、李家庄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理事长)任国富却带领着一伙村民,生生把一片地寒水冷的山坡,建设成了漾濞大地上第一片美丽的苹果园,把那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老话,演绎出了新的美好内涵。

“以前,我们李家庄那是出了名的穷啊!”忆起往昔,任国富依然慨叹不已。“那时候,在邻近的村庄,夫妻俩吵架的时候人们是这么劝的:‘别吵了,再吵,媳妇就让李家庄给收去了。’李家庄穷啊,李家庄的小伙子,娶媳妇只能娶上二婚媳妇。”位于苍山西坡高处的李家庄,海拔高,水土冷,粮食出产少,人们普遍贫困,许多男人娶不上媳妇。

守着这大山,如何挖掉穷根?村民们看着脚下的土地发愁。看来看去,最终,却还得在这土地上动脑筋,想法子。上世纪90年代初,任国富开始带领村民们在这海拔2300多米的高山上挖地种苹果,并于1993年发起成立了“李家庄农民经济联合体”,也就是“李家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前身。作为县内首批成立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李家庄农民经济联合体”的起步,带着李家庄在那个艰难年代的特殊印记:村民们手上没有钱,只能各自有什么凑什么,用荒山、土地、肥料、劳动力作为入股。

正所谓人勤地不懒,经过几年的精心培植后,李家庄的一山苹果树开始挂果了,由此,逐渐开始变成为名副其实的苹果园。由于特殊的海拔、气候,加上苍山雪水的独特水质,李家庄产出的苹果甜脆多汁,品质极佳,尤其是其中的蜜心富士和皇家嘎啦,成为李家庄苹果的代表性产品,是远近市场上的明星水果。而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李家庄苹果更是搭上电子商务的快车,远销到了北京、上海、广州、台湾、东南亚等地,并且,电商销售比例逐年上升,“李家庄苹果”的品牌声誉越走越远。2016年,李家庄苹果实现销售收入600多万元,李家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分红达到了35%。与此同时,李家庄苹果园的观光体验式旅游更是一年比一年火爆,村民们在果园里开起了农家乐,每年苹果成熟的季节,每到休息日及节假日,从各地前来的游客车辆挤满了果园的停车场。

有一个简单的数字,或许最能说明李家庄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20多年来带领农民发展致富的成果:如今的李家庄,整个村民小组只有两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原先穷出名的李家庄,而今每到季节,满山苹果便成为了微信朋友圈里最火爆的头条。声名远播的李家庄苹果,正一年一年为村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收益。

“截止2017年,全县有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389个,组织经营范围涉及农、林、牧、副、渔等多个领域,注册资本6600万元,从业人员达到29000余人,共吸纳社员3086户,累计辐射带动及服务农户10000余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061户,通过产业发展、务工收入、股金分红等形式,实现年人均增收达400多元。”

电视里说:合作产生力量,互利实现共赢。老百姓说:一根筷子易撇断,一把筷子力量多。来自漾濞大地的389把抱团的“筷子”,带着这片土地特有的印记以及气息,为“合作”两个字,给出了最生动的诠释。

我们的水梦想

“龙潭没有水。”这是一直以来人们对龙潭的一句无奈和贴切的调侃。

位于漾濞县南部、国土面积181平方公里的龙潭乡,下辖龙潭、密古、富厂、清河、水竹坪、己路河、白竹7个村民委员会、51个村民小组,境内居住有彝、汉、白、苗等8个民族的同胞共6400多人口。历史以来,这个被叫作“龙潭”的地方,却丝毫不受“龙”的眷顾,是漾濞最干旱缺水的南片三乡(瓦厂、龙潭、鸡街)之一,境内各村普遍干旱缺水,乡政府所在地的龙潭村缺水尤其突出。

龙潭村委会龙潭村民小组的罗建忠户,家就住在乡政府集镇下面半公里的地方。依着这样的地利条件,一家人应该比那些居住在远离集镇、交通不便的地方的人们多很多商机,家里但凡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他们都有优先的机会使之变成商品,从而转换成现实的收入。然而,长久以来,缺水的大难题却牢牢地困住了他们,使他们不仅没能生产出更多的农副产品拿到集镇上出售,反而,他们有时候甚至于连家里吃的菜都要在集上购买,家里有限的收入,更多地都花费在了解决吃喝的问题上。尤其是近年来,由于气候接连干旱,邻近水源枯竭,饮水越发困难,许多时候要靠人背马驮,一家6口人,为确保日常的人畜饮水,要花费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龙潭,水,是罗建忠以及所有村邻们最迫切的梦想。

而就在2017年的6月,罗建忠的水梦想终于实现了!依靠国家的水利扶贫项目建设,渴盼已久的干净的自来水终于哗哗流进了罗建忠的家里,从此,不仅一家人的人畜饮水有了保障,不用再人背马驮去远处取水,就是家里种菜也方便了。一家人还做起了油粉、豆腐,这是最“吃水”的活,没有水就没办法。做出来的油粉、豆腐,就近拿到集上去卖,真正沾上了靠近集镇的便利。“以后,我们还可以种上早包谷。这以前哪里有这个条件啊!”罗建忠开心地说。

“2014年以来,龙潭村共实施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0件,水窖300口,新建和修复沟渠5条,不仅解决了村内500多人口的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还为种植、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用水保障。”

家住龙潭村易古么村民小组的赵国明户,2017年修建了一个25方的水窖,自筹资金1000元,享受国家政策补助资金7000元,政策补助和自筹资金的比例达到了7:1,使他深切感受到了国家政策扶持的巨大力度。此外,县乡水利部门还先后帮扶过赵国明户一次钢管、一次胶管供其引水,共计1000多米。家里的生活用水池就修在厨房的后面,洗碗洗菜洗衣服,拧开水龙头,就有干净的自来水。有了水,解决了一家人的人畜饮水困难,同时,生产灌溉用水也有了好的保障。2017年,赵国明家里的烤烟收入是19000元,比上年多收入2000多元。家里的核桃每年可以有8000到10000元的收入。如今,牲畜饲养也有了好的条件。这对勤勉的夫妻,带着两个正上小学的孩子,一家四口人的日子,正往越来越光亮的好光景里奔。

据了解,龙潭全乡在2014年以来的四年里,共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40余件,修建小水窖3000余口,新建和修复沟渠35条,农灌水塘8个,惠及全乡7个村民委员会共3000多饮水困难群众,并为全乡产业培植、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奠定了良好的水利基础。在龙潭村民小组的入村公路旁,一条约30厘米粗的银灰色引水钢管沿路而行,而后进村入户,在没有车子经过的时候,若是将耳朵靠近钢管,就能听到里面欢快的、沽沽的流水声。依靠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依靠各级水利部门的深抓落实,随着全乡的水利设施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和提升,干旱缺水的龙潭,将从此摆脱吃水难的困扰。

“2014年以来,漾濞全县共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按照‘先重点后一般、先集中后分散、先水质后水量’的建设思路,组织实施了150余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入104万元为分散户购买引水管材350千米,解决了全县9个乡镇15000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全县的目标是:到2018年,全县22000多贫困人口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全部得到解决,人均每天可获得水量不少于20升,且人力取水半径不超过1公里。全县农村饮水水质达标率达到80%,日供水20立方米以上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部配套净化消毒设施。真正做到让群众有水吃,吃上安全放心水。”在县水务局局长苏灿君的介绍里,除了他的“水梦想”,更饱含着一个水利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水,是生命之源。一片有水润养的土地,它将勃发出更加美好的希望和生机。

从危房到新居

“我的腰椎受过伤,不太干得起重活。家里困难,房子也危险,可是没有条件盖新房。如今,国家政策好,政府给予我们这样大的扶持,那我就是咬紧哑巴骨(方言,指下巴骨),也要把这房子盖起来。”面对镜头,平坡镇平坡村麦子箐村民小组现年41岁的中年男子杨其云显得有些腼腆,而他的话却是由衷的。“咬紧哑巴骨,也要把这房子盖起来。”这句话,是他对镇、村各级部门的承诺,更是他对自己、对这个家的承诺。杨其云此时正站在一堆沙子面前,在他的身旁左右,是成堆的石头,水泥,以及一台正在工作的搅拌机,在那台搅拌机上,一个人正在往里添加沙石水泥,由此腾起一阵阵的泥尘,另一个人则在一桶一桶地往里加水。在隆隆运转的搅拌机前头,杨其云的新房正在奠基,十来个工人正在上面穿梭忙活,推车的推车,提桶的提桶,下料的下料,拉线的拉线,各就其位,忙而有序。

在紧连着新房工地的右侧,就是杨其云一家目前的居所:一间传统的土木结构二层瓦屋,门面上淡黄的油漆显出年久的斑驳和灰旧。站在院子里,可以看到房屋的右边山墙偏斜严重,屋架整体也见出偏斜,进到屋内,可看到屋上的木梁、椽子、檩条等腐朽严重,木梁已多处断裂。2017年7月,经专业部门现场察看,这间房屋被认定为D级危房,建议拆除重建。

作为家里的主劳力,多年来,杨其云却因为腰椎受过伤而劳力受限,这使得一家人的生活陷入贫困之中,夫妻俩人加上女儿,一家人成为了村里的低保户,家里不多的收入,更多都用在了生活支出上面,更无余力建盖新房。而今,一家人遇上了国家前所未有的扶持政策。《漾濞彝族自治县脱贫攻坚“住房保障”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确定,按照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中“基本安全住房有保障”的要求,全县危旧房改造工作要在精准识别上发力,在重点帮扶上聚集,坚持“统筹、科学、创新”的危改方针,对接脱贫攻坚,实施精准危改,以解决4类重点对象(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1297户的基本住房问题为目标,并全面改善517户一般贫困户的住房安全问题。坚持依靠群众,通过政府补助、政策扶持、社会互助等措施,开展农村危旧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项目建设,努力改善全县贫困群众的居住生活条件。杨其云户属于4类重点对象之内,按《实施方案》规定,其危房拆除重建,可享受补助资金4万元。政策还确定,对无建房能力且必须拆除的4类重点对象及无房户,实行政府兜底帮建,经农户提出申请,村委会进行评议,乡镇人民政府进行核实认定,报县住建局批准,给予5至6万元的建房补助。这最后的兜底政策,不啻是给像杨其云这样的困难建房户开出了一张“保险单”。按照《实施方案》确定的时间步骤,2017年年底,杨其云一家将如期入住新房,在新房里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2016至2017年,平坡全镇共核查清理出农村危旧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对象户380户,其中,拆除重建280户(4类重点对象79户),修缮加固100户。目前,已兑付危房拆除重建资金118.75万元,修缮加固资金20万元。”

平坡村栗子园村民小组的李祥云户,夫妻二人加上儿子、女儿,一家四口先前的家是一间土木结构式二层瓦屋,与其他三户亲邻共住一院,各家以一间藏头挂耳作厨房,李祥云一家住在东屋。因建盖时间久远,老屋的屋架已整体偏斜,木梁、椽子、檩条等腐朽严重,屋面大面积漏雨,墙体严重开裂,于2015年被专业部门认定为D级危房,建议拆除重建。经李祥云户提出申请,县、镇同意将其列入2015年度危旧房改造计划。李祥云户属于一般贫困户,按政策规定,可享受1.5万元的建房补助资金。借着政策的扶持,一家人下定决心艰苦努力,于2015年在村中选址新建砖混结构住房一层,面积90平方米,当年10月入住新房。2016年底,因政策好,家庭经济收入增加,考虑到儿女成家的需要,一家人借贷了少部分资金,再加盖了一层半住房,并于2017年5月建成完工。目前,新家尚有大门未修建,一家人打算过两年待经济宽松一些再行修建大门。

借着早饭前的一刻时光,李祥云提着水壶,给围墙下花台里的花木及菜苗浇水。屋子一侧的鸡舍里,一大群鸡正在咕咕唤食。洁净、宽敞的院落里,满地都是亮汪汪的阳光。

丹参花开蜜蜂来

在漾濞县富恒乡石竹村岩腊左村民小组村民议事点的门外,若对联一般挂着两块牌子,右边的牌子上写着:大理峻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漾濞分公司;左边的牌子上写着:漾濞县富恒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没错,这副“对联”中的两个主题:“科技”与“合作”,正是富恒乡林下紫丹参种植产业发展成功的两个关键词。

富恒乡位于漾濞县西部,国土面积229.3平方公里,境内平均海拔1800—2886米,全乡辖6个村民委员会、45个村民小组、74个自然村,共2400多农户,户籍人口8600余人,除了粮食种植,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以核桃产业为主。近年来,随着全乡核桃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核桃林下不适宜粮食种植的土地面积也随之不断增加。如何利用好这大面积的林下土地,让这些空闲土地生出二次效益?富恒乡在借鉴其他地方发展经验的的基础上,开始尝试林下中药材种植。

“尝试过二三十种中药材种植,一次一次地失败,又一次一次地尝试,有的药材生长不是很好,有的种出来了,又没有好的销路,有的种植周期太长。一直试到紫丹参,终于成功了。”站在岩腊左千亩连片的紫丹参种植基地里,看着眼前又一茬即将收获的紫丹参,富恒乡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理事长)祁学飞的脸上满是欣慰和踏实的笑容。与其它中药材相比,一年一收的丹参生长周期短,栽培难度小,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高,且特别适合在富恒的海拔和气候条件下种植。为此,富恒乡在各边比对的基础上,将丹参种植确定为富恒乡林下中药材种植的首选品种,以“政府引动、市场推动、大户带动、农户主动、合作社联动”的“五动”机制,大力扶持丹参种植产业,为种植基地通电、通水、通路,为种植紫丹参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提供种苗,还明确了为外来入驻企业免去地租的政策。适宜的丹参种植环境条件,周到的服务和政策优惠,加上丹参种植的良好市场前景,首先引来了大理峻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入驻投资,很快,峻峰公司与富恒乡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由双方共同出资出力,创建了岩腊左村民小组千亩连片丹参种植示范基地。在政府的引导和基地的示范带动下,丹参种植很快发展起来,走上了“党支部+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路子。

良好的科技措施,是丹参种植产业发展成功的根本保障。峻峰公司与合作社将科技服务作为一项重点,免费为全乡中药材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各村在公司和合作社的指导下,积极组织开展培训,很快培养了一批种植能手。这时候,逐步走上正轨的富恒乡林下丹参种植产业迎来了第三个合作方:云南农业大学。峻峰公司和富恒乡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云南农业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将岩腊左丹参种植基地打造为云南农业大学丹参种苗繁育及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云南农业大学的专家和教授先后多次到基地进行调研和指导。在云南农业大学和大理州农科院药用植物及农业新技术研究所的技术支持下,富恒林下丹参种植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之路,产品品质不断提升。

优质的产品品质,使富恒的丹参种植又迎来了第四个合作方:上海医药集团。通过签订长期互利互惠的订单合同,峻峰公司、合作社联合上海医药集团,以保底价向农户收购丹参,通过订单收购,解决了药材销路问题,农户没有了后顾之忧,种植收益有了良好的保障。同时,紫丹参种植示范基地建成后,充分发挥就业带动作用,优先聘用当地农户在基地务工,使得农户可以就近在家门口做事,增加务工收入。

石竹村原建档立卡贫困户常彪户,因各种原因导致家庭贫困,于2014年纳入建档立卡户。在基地的示范带动下,常彪户也加入了紫丹参种植。一年一收的紫丹参,每年的11月至次年4月为采收、种植期,即收即可种。鲜品紫丹参3.5元/公斤,干品10元/公斤,合作社和公司保底价收购,并且收购价格随市走高。2016年,常彪家里种植了4亩紫丹参,仅此一项,共获毛收益2万元。“以前我们种包谷,一亩地顶多收七八百斤,放宽一点算一块钱一市斤,一亩地也就收入七八百元。现在种紫丹参,每亩收入四五千元,比种包谷翻了几番。”常彪的这笔明白账,就是给紫丹参种植产业最好的点赞。常彪夫妻表示,下一年,想要再多种4亩紫丹参。此外,常彪家里的核桃一年可收入1万多元,养殖业每年也可收益7千至8千元,加上常彪平时在基地务工,一年的务工收入也有近万元。产业脱贫,勤劳致富,2017年,常彪户被评为大理州“州级光荣脱贫户”。

实践证明,产业扶贫是实现贫困人口稳定增收最切实有效的举措。富恒乡通过利用林下空闲土地发展丹参种植,发挥丹参种植短、频、快的产业优势,切实强化产业“造血”功能,以林下中药材种植,有效助力脱贫攻坚。截至2017年,富恒乡共种植丹参3860亩,规范化种苗繁育600亩。按照每亩丹参可产丹参干品300-400公斤、收入可达4800-6000元计,富恒全乡3860亩丹参种植将新增效益1850万元以上,农户将实现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项目效益覆盖石竹、白荞两个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95户,并计划到2018年2月,在全乡范围内完成移栽5000亩,由此,丹参种植产业累计新增效益将达到2400万元,受益面将覆盖全乡3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并将带动更多的农户增收致富。同时,全乡还计划向友邻乡镇和地区提供3000亩的种苗,通过辐射带动,建成以富恒片区为中心的云南最大的紫丹参种植基地,让种植农户共享规模经济带来的良好效益。

紫丹参种植成功了,不断扩大的丹参种植,又给当地带出了两个子产业:为了确保丹参根部生长所需营养,丹参在生长过程中,要适时采割旺盛生长的叶和花,这些采割下来的丹参花叶用来喂猪,便喂出了极受市场欢迎的“丹参生态猪”,这是第一个子产业。紫丹参花期长,从每年5月开始开花,一直持续到11月采收季,且丹参花含糖分高,最招蜜蜂,于是,又带出了第二个子产业:养蜂。养生保健的丹参花蜜,在市场上的售价可以比普通蜂蜜高出一倍,还供不应求。

在岩腊左千亩连片紫丹参种植示范基地间,以及近旁的地头、林下,随处隐藏着一只只用空心树桶做成的蜂箱,嘤嗡萦绕的蜜蜂们在其间忙碌地飞进飞出,用辛勤的劳动,酿造着它们在这大地上的“甜蜜的事业”。

溯着一溪清澈的流水,穿过风景清丽的河谷路段,前往坡有顶的进村公路开始上坡。这条正在拓宽中的通组公路,在收获后的玉米地和核桃林间一路左弯右拐,缓缓爬上那个在高处的傈僳族村庄。一路上,被挖掘机挖出的新泥,散发着潮润的淡淡的泥腥气。

坡有顶是漾濞县漾江镇湾坡村委会的一个村民小组,村民以傈僳族居多,地处一隅,旧时交通不便。“早时候,我们村里人要去赶一趟漾濞街,得走到两头黑,中间要趟过十多条小河,单边就要走好几个小时。要想把什么东西拿到街上去卖,那更是难上加难。不像现在,骑个摩托开个车,一会儿就到街上,要买要卖,都方便得很了。”坡有顶村民小组组长、傈僳族汉子王海利这样比对村庄的过去和现在。

坡有顶通组公路扩宽、硬化工程是漾濞县2017年“直过民族”地区自然村道路建设项目,是新中国成立后,未经民主改革,直接由原始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地区道路建设工程,体现着党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关心和关怀。此次建设内容包括:先将之前的通组土路扩宽,再修筑4.357公里长的宽3.5米、厚18厘米的进村水泥路面。工程计划投资为288.4万元。

马路修进傈僳村

扩宽公路,需要占用土地,需要穿过核桃林。村民们没有犹豫,没有计较:公路该过哪里过哪里!各家各户,该让田地的让出田地,该砍核桃树的主动砍核桃树。被占到田地的人家没有和没占到田地的人家计较,砍了核桃树的人家没有和没砍到核桃树的人家计较,整段公路的扩宽工程里,村民们共让出田地三十多亩,核桃树300多棵,其中,直径超过30厘米的核桃树就达到30多棵。整个工程实现了零赔偿建设。这时候,工程正在进行坍方清理、路基调型等前阶段工作,整个项目的计划是到年底前完成水泥路面的铺筑。过年之前,宽畅的水泥大马路就会通到傈僳人家的门前。

家在公路旁的村民王树奎一家是村里的建档立卡户。挂钩帮扶他的是漾江镇党委茶富礼书记。2014年以来,在政策的大力帮扶、茶书记的关心帮助和一家人的艰苦努力下,家里的经济状况逐步有了好转。2016年,家里硬化了院心,终于装修了之前一直没有条件装修的房子,还买了一些新家具。推开王树奎家新装修的堂屋(客厅)门,摆放在里面的是漂亮的沙发、茶几、矮柜以及电视和冰箱。如今,宽畅的水泥路就要修到家门外,一家人和村邻们一起,生产、生活条件变得更好。扩宽和硬化公路工程施工以来,王树奎还被优先招到工地上做工,每天有100元的务工收入。“感谢党,感谢政府,做梦我也没想到过,会有这样的一天!”看上去有些拘谨和木讷的王树奎,说的话简单而实诚。这是王树奎的心里话,也是坡有顶所有傈僳族同胞们的心里话。这个正在发展中的傈僳族村庄,目前已经有五六户人家买了车,今后,路好了,大家的收入高了,还会有更多的车,村民们拉着核桃和各种农副产品从村里到漾濞街上,也就是三四十分钟的路。王海利有一个“隐计划”:等路修好了,凭着便捷的交通条件,凭着这满村的核桃林,凭着村庄有山有河的秀美景色,在村里发展农家乐、做生态美食,吸引乡村观光体验游。到时候,傈僳同胞们守着这绿水青山,就可以赢得金山银山。

“脱贫攻坚以来,漾濞全县共实施交通建设项目468.3公里,完成投资约3.2亿元,其中:2015年上级下达建设项目7个、82.1公里,完成投资5584万元;2016年上级下达建设项目6个、59.2公里(项目于2015年提前实施),完成投资6381万元;2017年脱贫攻坚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计划投入资金2亿元,实施“943”项目,即900公里路基拓宽,400公里路基改造,343.054公里路面硬化。截止目前,全县的通乡、通行政村油路已经实现全覆盖,构建了以县道为骨架、以乡道为支撑、以村组道路为脉络的农村路网体系。下一步,全县将继续实施好群众最关注的通村组公路“943”项目,特别是重点实施好327公里的村组公路硬化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逐步建成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络。”

——赶个漾濞街走得两头黑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这份来自县交通建设部门的报告,清晰如通到傈僳人家门前的大马路,让人们一眼看到了宽畅、优质、高速、便捷的全县农村路网的美好明天。

阳光下的成长

整个校园里洒满了灿烂的阳光。这是中午放学时间,漾濞县鸡街乡中心完小美丽的校园里,上课时宽阔、安静的球场、运动场以及校园的各处,到处都是孩子们跃动的身影。马上就到开饭时间了,食堂的小窗口前,排着两列等待打菜的孩子,结束了一上午的课,此刻的他们显得分外地轻松,有的在叽叽喳喳地和同学说话,有的则用勺子有节奏地敲打着小碗。一大盆冒着热气的米饭就摆在旁边的桌子上,孩子们打了菜,米饭自由取用,吃多少打多少。这是孩子们每天都有的免费午餐。而在相隔一墙的乡幼儿园里,孩子们已经坐在小桌子前在吃饭,每一个孩子的身上,都统一穿着红色漂亮的的园服。小餐厅后面有着漂亮窗帘的大房间是他们的寝室,里面全部是统一的小木床,床上是统一的被褥,而房间的墙壁上则是各种快乐的儿童画。

鸡街,这是漾濞县最偏远的一个乡镇,乡机关驻地距离漾濞县城102公里,全乡只有4个村委会、5000多人口。就像六年级学生罗晓江的父亲罗绍德说的那样:“我们以前想都没想到过,鸡街学校有一天会建设得这么漂亮,孩子们上学的条件会这样好。”是的,孩子们在这美丽的校园里学习、生活,每天的课后,还有音乐兴趣班、美术兴趣班、刺绣兴趣班、鸡街彝族大刀舞培训班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学校还有足球队,在前不久的大理州全州青少年足球联赛中,鸡街完小足球队取得了全州第六名的成绩。罗晓江就是校足球队的队员,这个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当他在做作业的时候,他是安静而专注的,而当他穿着黄色的校足球队服奔跑在球场上的时候,看上去,整个人都充满了阳光和活力。

“让每一个孩子都要阳光、快乐地成长。”这是学校、地方党委政府、县教育部门在教育扶贫中所孜孜努力的所在。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孩子们拥有更好的教室、校园、教学设备,享受免费午餐、免费教材、免除学费的基础上,教育扶贫针对全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在全县中小学实施了“两员一免一补”:针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在校孩子有的缺乏科学学习方法,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等情况,由学校指定专门的科任教师担任“学习辅导员”,帮助他们更好地改进学习,提高成绩;同时,为解决贫困家庭在校学生不同程度存在思想负担和精神压力、自卑心理、忧郁和焦虑等问题,由学校指定班主任或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担任“心理疏导员”,帮助他们解除不良心理状态、清除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贫困家庭学生,学校为他们免去住宿费(幼儿园再免去每年1200元的保育费);每生每学期补助生活费500元(高中学生再补助一次性往返交通费100元)。四项措施,统称为“两员一免一补”。在此基础之上,学校还实施一对一“挂包帮”:一个老师挂钩一个贫困家庭学生,随时关心、辅导他在学校的生活、学习,为他解决和处理各种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在鸡街乡中心完小,像罗晓江这样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共有66名,在教育部门、地方党委政府和学校、老师的关心帮助下,他们将和学校里所有的孩子一样,健康、阳光地成长。

来自漾濞一中高中部“圆梦班”的高三学生底红星也是这样一个受助孩子。今年17岁、家住漾江镇桑不老村的底红星,父亲今年59岁,母亲今年60岁,相比起像他这个年纪的许多同学的家长,底红星的父母已经开始步入老年。底红星有一个姐姐,已经出嫁在外,如今家里只有父母和他一家三口。父母亲渐渐年老,家里又没有什么产业,田地也不宽绰。这个三口之家的生活明显是艰难的。

2014年7月,底红星初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被由江苏中远助学帮老基金会专为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捐助设立的漾濞“圆梦班”录取。漾濞“圆梦班”是江苏中远助学帮老基金会继昆明市禄劝县“圆梦班”之后在云南的第二个捐资助学点,底红星有幸遇上了这个机会。基金会除了给学生每人每学年5000元的资助,帮助学生解决在校的生活费、书本费、学习资料费等开支,还设立专门教师奖励基金激励教学。三年来,底红星在班上一直成绩优异。现在,底红星是漾濞高中高三年级理科192班的尖子生。在高三年级教室门外的走廊墙上,张贴着一张“大理州第一次统一考试光荣榜”,在上面,底红星是全州统考的理科第二名。

这名来自贫困家庭的优秀学生,学校和老师一直在关注他、爱护他。这天中午,校长张荣众带着底红星的班主任段启寿来到家里家访。穿过院子里晾晒着的那堆金黄色的包谷棒子,底红星的父母把校长和老师引进了堂屋。这是张校长第三次到底红星的家里家访,底红星的父母对张校长和班主任已经很熟悉了。“这孩子不错呢,要好好培养他。”在给底红星的父母通报了底红星优异的统考成绩后,张校长这样嘱咐两位家长。张校长的嘱咐,是给底红星父母的鼓励,更是对底红星的鞭策。困为家庭贫困,底红星的父母曾有让孩子辍学的念头。校长的夸赞,让这对父母更多地认识到了自己的孩子。好在,还有一学期多一点,底红星就要高中毕业。张校长和班主任老师都相信,这孩子能考上一所好的学校。“扶贫先扶智。”教育部门的努力,爱心机构的捐助,学校老师的关心,将让这个贫困学生和他的目前仍然贫困的家庭,赢得一个美好的未来。

家访结束,临离开之前,张校长、班主任以及县教育局的领导和底红星一家在他家的大门前留了一张合影。“咔嚓”声响里,照相机的镜头,为“圆梦班”的高三学生底红星永久地记录下了这阳光明媚的一天。

村路上走来了家庭医生

在漾濞县瓦厂乡入鹤村一组的建档立卡户茶典才家里,小心收存着一个重要的小本本:《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书》。在上面,签约的甲方是瓦厂乡中心卫生院和入鹤村卫生室的家庭医生团队,里面有乡卫生院的医生张俊,护士许灵洁,入鹤村卫生室的村医常学花、习绍美,在团队人员栏里,填写有每一个医生的联系电话;签约的乙方是村民茶典才一家:茶典才,妻子左前秀,儿子茶会军,女儿茶会美。在这份协议书上明确的家庭医生团队的服务内容,包括对签约居民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制定健康管理方案;提供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社区康复与护理等服务;为预约就诊的签约居民提供优先就诊服务;对签约居民通过绿色转诊通道优先转诊、预约至上级医疗机构;利用多种信息化途径向签约居民提供服务等。

现年48岁的茶典才,今年因被检查出患有2型糖尿病,在大理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共花去费用6300元。按照《云南省健康扶贫30条》明确的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健康扶贫措施,茶典才的住院治疗,享受了免起付、比普通参保人员提高报销比例、大病补充保险等医疗优惠政策,到最后,自己除了负担生活费和自费药品部分,更多的住院治疗费用都得到了报销。“虽然生了病,但是国家和各级部门这样地关心我们,我的心里热呼呼的。”茶典才搓着手这样说。2018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基本医疗参保款180元/人将由财政全额进行补助,到时候,茶典才不用交一分钱,就能享受医保,同时还享受大病保险和补充保险。

糖尿病是慢性病,在今后的时间里,茶典才还需要长期服药,需要不小的医药费支出,令一家人稍为宽心的是,《健康扶贫30条》对慢性病的治疗还有相关报销和补助政策。在瓦厂乡卫生院新农合办公室的门上,张贴着一张写有“报慢性病所需材料”的说明条,在上面,清楚明白地写着慢性病报账所需材料:新农合医疗复印件户主页和病人页各一份;户口册复印件户主页和病人页各一份;信用社或存折复印件一份,持卡人身份证复印件一份;慢性病证明复印件一份。像茶典才这样的慢性病,当自付部分费用达到政策报销范围,带着以上证件,就可以到这里进行报销。

除了服药治疗,糖尿病患者还需要经常做检查和测试。好在如今,茶典才有了家庭医生服务,签约医生会定期不定期来给他做检查,察看他的病情,叮嘱他的用药。就像茶典才说的那样,让他“心里热呼呼的”。目前在整个瓦厂乡,21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816人贫困人口和全县同步,全部实现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按照规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个人需缴纳的12元,由省财政和州、市财政对已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按照4:6的比例给予承担,对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按照6:4的比例给予承担。

“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方便看病,看得好病,尽量少生病。”云南省健康扶贫30条措施,在漾濞全县真正得到了深入贯彻落实。目前,漾濞全县有一所二级公立医院:县人民医院,全县9个乡镇,每个乡镇有一所标准化乡镇中心卫生院,65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每个行政村(社区)有一所村卫生室,配备有1—2名村医。不断完善和提升的医疗卫生条件,使群众看病治病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就近治疗,大大降低了检查和治疗费用,加上“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补充保险+家庭医生”的医疗报销和医疗服务体系,让贫困群众真正实现了“看得起病、方便看病、看得好病、尽量少生病”的健康生活愿望,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健康保障。

瓦厂乡蛇马村卫生室的村医习中荣是一个老村医了,1975年高中毕业就开始学习从事基层医疗服务的他,到2017年为止,已经在基层医疗卫生岗位上服务了整整42年。这42年,是习中荣尽心竭力为乡邻们服务救治的42年,也是他见证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翻天覆地发展变化的42年。如今的蛇马村卫生室是一幢转角水泥平房,投资20万元,于2015年建成投入使用。卫生室有一间药房兼诊室,里面的药架上,摆放着各种常用药品;一间治疗室,里面摆放了多张医用床,床上垫单被褥齐全。这天,正有一位女病人在这里输液,病人名叫伽荣春,因患感冒来卫生室输液。“以前我们到乡上卫生院,要走很远的路,现在村卫生室条件好了,我们有点什么病痛,就来这里看,不需要跑到乡里去,方便多了。”伽荣春家住蛇马村苏家村民小组,从家里走路到村卫生室,只要十多分钟就到了。

习医生的工作,几乎没有下班时间。蛇马村是瓦厂乡最大的一个村,下辖16个村民小组、共1300多人口。“现在是白天,大家忙着去做活,晚饭后,来看病的人就多起来了。”在乡村里,人们有点什么不舒服,大多不会放下活计,白天先忙着做活,晚饭后,大家才走路或是骑着摩托到这村卫生室来,该拿药的拿药,该打针的打针。这间村卫生室,大大地方便了乡亲们“业余”就诊。病人什么时候来,医生就什么时候服务;病人打针输液到多晚,习医生便也跟着陪到多晚。而除了平时在卫生室上班,许多时候,哪户人家家里有人病了,不方便来卫生室的,打来电话,习医生就会赶过去,为病人诊治。

现如今,随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施行,习医生更是成了多个建档立卡户的签约家庭医生、他们的亲人。当这些贫困家庭需要他的时候,习医生就会像每一个签约家庭医生那样,一次一次背起医药箱前往问诊和服务,为这些“亲戚”送去健康与安宁。

门前是一方绿化花台,里面新植的花木,正努力地在阳光下抽出新绿,好更美地装扮面前这新居。屋后是一片菜地,里面一墒一墒的葱、蒜、青菜、萝卜、豌豆苗一派清新嫩绿,欣欣向荣。

“搬”进新生活

面前这方青瓦白墙、白族风格的漂亮的两层民居,是漾濞县龙潭乡密古村建档立卡户苏学新一家在易地扶贫搬迁点宜禄新村里的新家。在新居的正墙上,画着大小数幅淡雅的国画山水,上面题着“山青水秀”、“富贵平安”等画题,在画幅与画幅之间,相间着“壮志凌云”“吉祥如意”“千祥云集”等行楷小方,清新的图画和吉祥的文字,正似是对这一家人的新生活的美好祝福。

密古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宜禄新村位于密古村委会一侧、顺濞—密古公路旁,距龙潭乡政府12公里。按照脱贫攻坚中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关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六类地区(一是深山石山、边远高寒、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且水土、光热条件难以满足日常生活生产需要,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地区;二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禁止开发区或限制开发区;三是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十分薄弱,工程措施解决难度大、建设和运营成本高的地区;四是地方病严重地区;五是地质灾害频发地区;六是其他确需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地区)和“三个不纳入”(工矿塌陷区、工程强制性搬迁区域、边境一线不纳入易地扶贫搬迁范围)、“三个优先”(优先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比例高的自然村、优先支持自然村整村搬迁、优先搬迁位于地震活跃带及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威胁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统筹考虑同步搬迁人口)的搬迁原则,确定了符合搬迁对象30户(建档立卡22户80人),集中安置24户74人(建档立卡16户51人);不符合易地搬迁、落实统筹安置政策9户(建档立卡8户),共搬迁安置农户39户。整个项目总投资1400多万元,于2016年4月开工建设。安置点安居房建设主要采取统规联建的方式,历经一年多的紧张建设,于2017年7月建成完工,8月初,安置户开始入住。

苏学新一家是在8月1日这天搬迁入住的。在苏学新家门外白墙上的一方小板上,贴有一份“大理州建档立卡搬迁户建房明白卡”,在上面,原属于密古村吉拉萨村民小组的苏学新户的搬迁原因是“公共服务严重滞后且建设成本过高地区”。按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规定,苏学新一家享受到了人均2万元的建房补助,一家三口共计6万元;人均拆除旧房奖励0.6万元,共计1.8万元;并通过平台共建、亲友共建,减轻和缓和了家庭经济压力。“原来我们在老房子那里,水不方便,路不方便,地方窄,发展不开。靠着国家的大力扶持,我们才有了现在这个家。如今,一家人的生产生活都方便多了。”说完,苏学新开心地带着客人参观他的新家,进了门,只见内厅宽敞,自来水直接接到了厨房里,楼梯一角还有卫生间。楼上的客厅里,漂亮的沙发、矮柜、电视、窗帘显出一家人的新生活、新气象。女主人忙上忙下招呼着客人,一脸笑容地为客人介绍着他们的新家。

据介绍,截止到2017年11月,宜禄新村集中安置点24户农户中,22户已经入住。村中道路硬化、排水沟、档墙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水、电、网络、太阳能热水器均已统一安装入户。安置点还整合多块项目和资金,统筹规划了村卫生室、学校、烤烟分检点、村文化活动广场、村老年人活动室、村便民超市、村电商服务站等设施、场所建设。并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规划了肉牛集中养殖厂和乌骨鸡集中养殖厂,以解决安置点农户的产业和就业问题,确保让农户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逐步能致富。

站在苏学新家门口看宜禄新村,一条宽阔、干净的水泥村街居中拉直,24幢漂亮的青瓦白墙民居分列两侧,家家门前花台,户户屋后菜园。漂亮、整洁的新村庄,正展开着人们期望中的新生活。

“‘十三五’期间,漾濞全县共实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4个,精准锁定搬迁对象425户1584人,其中,建档立卡户280户1058人,按照分批实施搬迁规划,2016年实施建档立卡户搬迁任务177户679人,2017年实施建档立卡户搬迁任务103户379人,现已搬迁入住77户276人。2018年6月底前,全县所有搬迁对象将全部实现搬迁入住。”届时,全县400多搬迁户、1500多人口将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脱离开原来的各种发展局限,“搬”进他们的新生活。

顺濞镇顺濞村的茶家兰户也是全县280户建档立卡贫困搬迁户中的一户。原属于顺濞村第八村民小组的茶家兰户,于2015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户,因原居住地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受限,发展缓慢,家庭贫困。2016年,茶家兰户被列入顺濞村腊子目新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搬迁户,采取分散安置方式搬迁,搬迁点距原居住地约6公里。靠着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帮扶,夫妻二人加上儿子,一家三口享受到了人均2万元的建房补助,再通过平台公司共建,以及自筹了部分资金,建成了现今75平米的两层安居房和70平米的养殖圈房。搬迁后,靠着新家距顺濞镇政府集镇近、交通便利、场地宽敞的优势,茶家兰家里自建了酿酒坊,用自家种植以及收购的粮食以传统工艺酿制白酒,再利用酒糟发展生猪养殖,养殖规模保持在存栏60头以上。同时,家里剩余劳动力积极外出务工。一家人在政策的帮扶和自身的勤勉努力下,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屋外的公路上,不时有车子上下经过。路旁的玉米地,刚刚为人们奉上又一年的收成。酿酒,养猪,系着围裙每天忙忙碌碌的茶家兰是充实和愉快的,她和一家人的辛勤劳动,将为这美好的新生活描画出更加动人的色彩。

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宽畅、洁净的鹅卵石村道像一条明亮的河,蜿蜒“流”向村庄的深处。在路的上下,是硕果累累的金色梨园。错落分布在核桃林间的农家小院的外墙上,红、黄、黑三色主打的彝族风情民俗图画,传达出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杨梅树,这个漾濞县太平乡太平村境内位于古西南丝绸之路一旁的古老彝族村寨,让每一个走进其中的人,无不感受着它的清幽,古朴,宁静,优美。

因为村庄所倚靠的高山,冬日的早晨,太阳在临近十点的时候才翻过山头,照到这静宁的村庄里,照着位于村庄下脚的村民梅国庆家的两座并排的房子。这两座并排的房子,在右的一座是梅国庆一家人先前居住的老房子,这是一间年代久远的窄小的垛木房,在时间不断的侵蚀里,整座屋子已经有些顷斜,灰旧的屋檐和门楣之间,印记着光阴的远长,以及日月的艰辛。而今,这旧屋子变成了一家人堆放柴禾以及锄头、背架、篮子等农具的地方,因为不再居住,屋子的石条坎下长出了星星点点的杂草。在这间垛木房的左侧,与它并排的是一院新居,宽大的房子,漂亮时尚的装修,宽敞的院落,院子的一头有太阳能卫生间,往外是严整的大门,一条洁净的水泥车道斜斜地穿过核桃林,一直通到了大门外。

“以前,我们住的是垛木房 ,吃的是包谷饭,苦荞粑粑,民族这个政策来了,我们住上了新房子,水电路这些都得到了解决。”梅国庆口里的“民族这个政策”,指的是民族扶贫和民族村寨建设扶持政策。太平乡是云南省民委的挂钩帮扶点,2014年起,省民委便给太平乡派来了驻村扶贫工作队,结合太平乡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民族工作部门的优势,深入帮扶促发展,“特色民族村寨建设”便是当中的一个帮扶项目。项目在太平乡一共实施了多个点,杨梅树村民小组是其中的一个。项目融入于整个脱贫攻坚大格局,通过抓实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持两个重点,在打造村庄整体良好、优美的公共环境的基础上,融合脱贫攻坚各块项目的实施,让村民有房住,有增收产业,实现安居乐业的美好向往。梅国庆一家的变化,正是得益于国家的全面脱贫攻坚,得益于民族扶贫政策的大力扶持。

现今,梅国庆一家的家庭经济收入来源除了主打的传统产业核桃,家里还养殖肉牛,养猪,养蜂。祖祖辈辈与核桃打交道,核桃是杨梅树的彝家人最熟悉的物事。看到邻近的一些人家育核桃苗出售能赚钱,去年起,梅国庆也在自家地里培育了一片核桃苗圃,精心侍弄,在上面寄予美好的期望。另外,在离家半里地的山坡上,梅国庆还有一片梨园,种的是红雪梨、脉地湾梨、玉香梨等优良梨品,当此之时,正是硕果满枝,等待着又一年的采收。一条腿稍有不便的梅国庆,上午在家里忙碌,喂猪,喂牛,侍弄蜂巢,下午到梨园里采摘,一年的阳光和雨水的滋润,让满树的梨果个大饱满,红亮圆润,辛苦采摘的梅国庆,期望着这些梨果拿到市场上能卖出个好价钱。

“紧紧锁定不落下一个人、不落下一个民族的目标要求,突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和关注‘直过民族’发展致富几个重点,各级先后共(在太平)投入了3000万元民族地区扶持发展资金,让(境内的)各民族同胞有住房、有增收产业,安居乐业于这片土地。”太平乡位于漾濞县西南部,国土总面积239平方公里,辖6个村委会,49个村民小组,165个自然村,境内居住有彝、汉、苗、藏、傈僳等8个民族。太平乡党委书记吴绍斌的这一番介绍,应和着杨梅树村民活动中心篮球场一侧白墙上的两行大字:共栽民族团结之花,共享繁荣发展硕果。而在篮球场的前端、村民活动中心小楼前,旗杆顶上那面迎风招展的红旗,正飒飒应和着杨梅树村庄上空明净、澄澈的蓝天。

“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月在云南考察时对怒江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说的话。而这句话,同时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留给少数民族众多的边地云南的温暖嘱咐。漾濞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彝、汉、白、回、苗、傈僳、纳西等17个民族共同生活和居住的山区民族县。深入实施民族扶贫、全面脱贫攻坚奔小康,不光涉及9个乡镇的343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2081人贫困人口,更事关全县10万各族同胞的共同发展致富。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全县始终秉持“不落下一个民族、不落下一个”、“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各级的扶贫政策措施,真扶贫,扶真贫,打基础,育产业,力争使全县17个民族的10万同胞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梅国庆见证,杨梅树见证,太平的蓝天白云见证,漾濞的绿水青山见证:这片土地的明天,将不会落下任何一个生息于此的兄弟民族,不会落下任何一个热爱它的人。

猜你喜欢
丹参
本草园——丹参
丹参米酒解腹部发凉
一味丹参功同四物
防治冠心病首选丹参
一味丹参,功同四物
中药丹参基因遗传密码破译
全能丹参更护心
治神经衰弱
丹参酚酸B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增殖、粘附和迁移功能的影响
丹参行情在震荡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