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恶的罪念

2018-11-13 14:53:30李观彩
赤水源 2018年2期
关键词:宋明新平魔芋

文/李观彩

罪恶的邪念

“哐当”,铁门关上了。

谢成望着这光滑的铁皮门,怔了怔,半晌回不过神来。他走上前,摸摸,铁皮的清冷就从指梢一寸一寸地往心脏方向行进,身体的每个毛孔都如同打开了的水龙头,等着冒出汩汩流水,是那样的冰冷,沁骨至极。谢成不由得笑了起来,很凄然,没有声音,身体里仿佛有山崩地裂。小城的冬月都已经是很冷的了,更何况身置囹圄,又还是自己十分熟悉的304。此时,这样的监室是那么熟悉而又极其陌生:四围高墙,一扇铁门,矩形小窗。现在,谢成的耳边还回荡着法院的宣判:被告人谢成作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违反规定,让在押人员不经过过渡监室,并且在监室内提供手机给在押人员与外界多次联系,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并在该过程中,索取他人钱财100万,实际得到人民币40万,其行为已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谢成也曾是看守所的管教,如今,命运和他开了个极大的玩笑,他把自己关了进来。事情得从一个电话说起。这天,谢成来到了看守所,刚要进休息室的门,突然,电话铃就响了。是被他称为宏哥的人打来的。

“喂,成儿,在干嘛呢”

“值班呀,啥事呢?喝酒,好啊!”

谢成与宏哥的相识也要从一个酒局说起。他们本就陌生,但几杯酒下肚后,宏哥端着酒杯对着谢成说:“兄弟,你也是个真汉子,有情义,直爽。我也一样,来,喝起。”谢成也一脸谦让的样子,朗声说道“宏哥,承蒙你看得起,人在江湖,不就是个义字,多个朋友多条路,你这个朋友我交定了。”二人就这样你一杯我一杯的干了起来,都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分别时,二人又互留了电话。接下来的交往也显得那么的云淡风轻,一起喝喝酒唱唱歌,一来二往,还真成了无话不淡的好朋友了。

“兄弟,今天我不在城里啊,酒改天再喝。现在是有事想要拜托你。”

“哥,你说,我能帮忙的也就不含糊。”

“我一个好兄弟犯事儿了,可能会到你们看守所,求兄弟照应他一下。”

“嗯,那是应当的,我尽量办了。”

谢成嘴上答应着,心里却直犯嘀咕:进了监狱,除了照顾他的饮食住行,还能怎么样呢。又听说是因为贩毒……哎,先不管那么多了,最好能弄到自己管辖的监室里来。想到这里,他拨通了看守所负责收押工作的王芳的电话:“芳芳,拜托你个事儿。这两天可能有一个叫宋明的人进来,请帮个忙,不要让他去过渡监室了,能直接来304当然更好。”

王芳听了谢成的电话,十分纠结。这违反收押纪律的事情,她还从没做过呢,怎么办呀?现在是同事求着她,这整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也是,谢成说,这是个老犯,说不用顾忌什么初进牢房什么的,还说什么过渡监室啦普通监室啦都在一个院子里……

没过两天,304果然进了个叫宋明的人。谢成趁主管教不在的时候来到了304,把宋明带到了谈话室。屋子里就他们二人。谢成开门见山地说:你犯这事儿挺严重的,都说“背盐巴”赚钱,你看看你,都背进来了。赚那么多钱又能有什么用呢。哎,人啊,要好好活着才能有用,你说是不是?

宋明看着谢成,想要从他的态度里看出点什么,却又什么也看不出来。可是他的语气又明显的透着一种惋惜与责备。自己毕竟是犯了罪,听着谢成这极具人性关怀的话,方觉出自己的年轻放纵来,是该老老实实的改造才对。

谢成又说:“你认识宏哥?”

听到这儿,宋明忽然觉得自己像是遇见了亲人,心里一下子就热乎了起来。忐忑与惶恐也减轻了不少。

“宏哥说,叫我照应你。”说着谢成就拿出了自己的手机,拨通了宏哥的电话,并叫宋明蹲在窗边的桌子下。宋明接过谢成递来的电话。

“喂,宏哥,谢谢你,没想到你这样帮我……”

“是啊,听说你被抓了后,我也是觉得自己没尽到保护你的责任,早就叫你不要去干那个事儿,你偏说再来一把就收手。你看你现在,一旦判了刑,就没办法了。”“宏哥,我……”

“别我我我了,我和谢管教商量过了。都是自家兄弟。他说,要尽力帮你。看你能不能给他一百万。我会通知你父亲筹钱的,你也不要太担心了。”

宋明从桌下出来,立直了身子,才发现谈话室的墙上赫然张贴着《看守所民警执勤行为规范(试行)》,这个规范明确了看守所民警不得私自为在押人员传递口信、信件、物品,不得私自安排在押人员与亲友回见、送物、打电话等。看到这些,方知他是在冒险为自己递话,宋明不由得从心里向这位衣着警服的管教靠拢。

谢成把宋明送回了监室,再回到休息室,躺在松软的床上,脑袋忽然就清晰灵光了起来,觉得自己将要办的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神不知鬼不觉的,既帮了朋友,也帮了自己。这样想着,上班之前压在心底的那块大石头已然开始松动,并逐渐变小了。他笑了笑,准备下班。

监室之外,宏哥忙着联系宋明的老父亲。找了好几个人,兜兜转转的互相联系,最终找到了老人的电话。

“喂,叔叔,我是宋明的朋友,宋明现在已经回到了县里的看守所,我已经联系了人,请求对他多关照。你不要担心。”

“哎,怎么能不担心呀,听说从他身上搜出了两公斤……”

“叔叔,你看,要想捞出来呢,还是要趁早啊。钱嘛,身外之物,有了人什么都有。你看看,能凑多少呢?”

宋父开始了东家借西家凑的紧张的筹钱活动,几天后,带着自己的女儿来到了县城。匆忙吃了点早饭,便来到了看守所门口。他掏出手机联系了宏哥。不一会儿,从看守所里走出了一个身着警服的人,他们自我介绍了一番。谢成便把宋家父女接到了自己的车上,便进入主题。话说光是在监狱里不吃亏,这倒是其次。关键是要把这宋明弄出去,哪有不花钱的道理。这些,宋父心里明白,所有的焦急都已在脸上显露。谢成说:“叔叔,给30万吧,我尽力而为。”宋父一脸难色,嘴里却说着“要得,要得,虽说这钱对我来说不容易拿出来,但是你看,你们朋友都这样尽力,作为父亲,我……”话说到这里,谢成就拿出了自己的银行卡,要宋父记住号码,可是宋父说自己老了,记不住这么多数字,又没有装纸笔。于是,就用手机给银行卡拍了照。到了下午,宋父到银行里去往谢成的卡上存钱,并小心地保留了存款凭证。不一会儿,谢成就打来电话说钱已经到账。另外,为了方便宋明与父亲的联系,谢成提议他们买一部手机,他会转交给宋明使用。

第二天,谢成又将宋明带到了询问室,宋明同样蹲在桌子下。这回,就是用他父亲买的那部老人机和他父亲通了电话。二人的言语间当然少不了责备、关怀以及怎样尽快出狱的事情。父亲告诉宋明,已经给了谢警官30万了,叫宋明不要担心,出去也就是个把月的事情……这样的通话,谢成隔三差五的就安排一通,家人之间,警民之间,俨然已经形成一个共同体。

世间所有的事情都必定是峰回路转,层层叠叠地交错发生的。一个已经行走在悬崖边上的人,不会因为当初的胆怯而缩脚回身,冒险,总是很多人的天性。

当谢成又一次拨通宏哥的电话时,宋明依然在看守所里过着他的囚徒生活。这次是说30万钱已经都送出去了,但是宋明的案件出现了特殊性,并已经形成了附条件逮捕。这个附条件,给了谢成又一次张口要钱的机会。宏哥说,那就不要向宋父张口了,他已经没能力了。就找找宋明的媳妇儿以及他的至亲。当然,这样的联系,同样少不了宏哥的周旋。于是,宋明的媳妇儿找到了自己的姐夫,又向各位亲朋借钱后,到了县城,找了家酒店住了下来,就忙着打电话给谢成,要他到酒店来一起商谈宋明一事。谈话间说到宋父已给了他30万,但是大约还需要70万才能圆满解决这件事情。70万,当然是个不小的数字,他们东拼西凑。也只是弄到了10万。好吧,10万就10万,先收起来再说。

时间又一天天过去,宋明出狱的事情没有一点进展。期间,宏哥和宋明的朋友们也不断打电话来询问宋明案件的进展,但是,司法的严谨和法律的公平,皆不是谢成手中的玩物,宋明当然还被关押的监狱中。谢成也只能用各种借口忽悠他们。

问题的关键是在这个时候,检察机关侦查人员发现了谢成的问题,遂提起公诉。犯罪嫌疑人谢成滥用职权罪、受贿罪一案经过初查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其行为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规定,符合逮捕条件……

面对冰冷的铁窗,谢成不由得想起了一首歌:是谁制造了钞票,你在世上称霸道。有人为你去卖命呀有人为你去坐牢,一张张钞票,一双双镣铐……

谢成到如今才知道:法律是不容亵渎和玩弄的,想要玩弄法律的人最终必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碰壁的苍蝇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这是毛泽东同志所作的《满江红》。1961年,毛主席写下这首词,表达了对美帝的蔑视。如今,十八大以来,针对大小腐败,习总书记提出“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工作方针。对,美帝是只大苍蝇,人民内部的腐败分子是小苍蝇,我们有信心在习总书记的带领下“扫除一切害人虫”,让碰壁的苍蝇无立足之地。

付家寨的村支书蓝新平就是这样一只苍蝇。

话说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党和国家特别关心农村的房屋建设。要求各级各部门认真核对查实农村危房,然后根据房屋的牢固程度予以维修加固。并明确指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是农村危房改造建设的一部分,首先一定要科学规划,其次是要合理整合资金,资金管理要清晰规范,按资金来源渠道的相关要求进行管理;再次是要把好建房质量关,落实责任,实行质量终身制。既要保证房屋的抗震安全、经济适用,又要突出特色。可是蓝新平不但不对村里的各种情况进行认真的统筹与规划,反而打起了维修资金的主意。

2009年,县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分配给盐源镇重建名额110户,补助资金是每户10000元人民币;加固410户,补助资金是每户2000元。盐源镇结合实际,决定在付家寨村实施185户。当蓝新平在镇上的会议室里听到了这个具体的数字时,他是兴奋的,同时也暗自喜悦,他心底的算盘珠子更是拨拉拨拉地响,他准备着要为自己谋点“福利”。蓝新平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于是,他下定决心对自己说:一定不要浪费这次机会!

蓝新平的这份私欲主要来源于他好逸恶劳的德性。作为村支书兼村主任,这些年来,他的工作不过就是在表面上完成政府安排的任务,而这些工作,只不过是一些简单表册上躺着的不肥不瘦的逻辑数据而已,更多的时候,连上情下达都做不好,好在村里还有几个多少有点责任心的村两委委员。付家寨这样的村落,以土木房屋居多,经年累月下来,常常是这里不漏风那里就淌水,真的是冬不暖夏仍凉。整个村,砖石房少之又少,即便有几座,也是几个年轻小伙子外出打工挣钱回来修建的,虽然那簇新的样子跟整个村子显得很不协调,但似乎又在彰显着一种发展的蓬勃与活力。看着外出打工“娃儿”的新房子,蓝新平心里很不是滋味,作为一个村的“最高领导人”,权利带给自己的不能只是在村民面前打打官腔过过嘴瘾,偶尔去到某一户殷实人家喝喝小酒,应该有更明显的荣誉,蓝新平就首先想到自己的房子。村支书的房子应该是荣誉的标志,必须捯饬捯饬。于是,通过他这些年做村支书的“微贪巨腐”,新房的样子也初具规模,“蓝支书”在付家寨愈发洋洋得意。

危房改造,得改出点名堂。几十年的乡里乡亲了,付家寨村里每家每户的情况都装在蓝平新的脑中:村民何必彩家那房子是该整整了。何必彩的房子真是奇特,摇摇晃晃在风雨中熬了十来个年头了,哪天塌下来都说不定呢。哎,谁叫何必彩的老公死得太早,还丢下两个稚嫩的孩子。还有,管由红的房子简直就像一副失败的素描画,哪还能住得进人啊……越想越多,付家寨危房改造的实际问题就摆在这里,村支书蓝新平要怎样才能将这一民生工程实施到位呢?

按理说,他应该把政府的这次房屋修建加固的工作认真做好,让党的惠民之风吹遍这个小山村,让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但是,一个人一旦有了利己之心,所有的工作做起来都会大打折扣。蓝新平现在要做的,就是将手上的这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农户花名册”填好上报。怎么填?对他而言,这绝对不是个难题,关键是要收集村民的身份证信息。这似乎也难不倒蓝新平:这何必要真实的呢?身份证号码可以编造,人名可以乱改,当然也必须要弄几个真实有效的夹杂在其中,何必彩、管由红就是现成的材料。这瞒天过海的手段,对蓝新平而言,已经是轻车熟路了,所以他对于在这次工作中该怎样损公肥私也有了自己的规划。

村支书蓝新平召开会议,叫村委会人员到各自联系的几个自然村去宣传党的政策,同时走访与统计,但不能把具体的数目透露给群众,之后,他做了表册上报乡扶贫办。一切都按蓝新平的意愿在进行着。他开始去商洽修房建屋要用到的瓦片、钢筋、水泥……一切材料都各有定点,价格也不透明,百姓们都必须到他指定的点上去买材料。对于商家而言,自然也帮他保密,这毕竟是互利互惠的生意。

2009年下半年,工程建设启动后,蓝新平已到镇扶贫办领取了村里的185本工程补助存折本。拿着这厚厚一叠存折本,蓝新平并不觉得这是政府下拨的实惠,也不是老百姓向上的祈愿。他只想着自己这次能得到多少,于是就把实际的捡出来,并安排村委会人员分三次去银行支取工程款60840.5元,却只支付了19400元给何必彩、管由红等几家。至于假的,当然由他自己去领取。而此时,村里已经有一些人家在动手改造自家房屋了。自古以来,大家都认为这修房建屋是自己的事情,从没想过还有政府补助。既然现在有了补助,那给多给少都是意思,还算是政府想着咱老百姓,哪里还有人去问究竟一户人家补多补少的问题。有了老百姓这“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习惯,蓝新平倒是省了好多的口舌与麻烦,他也更贪得理所当然了,哪管什么“地震安全工程”。在这儿生活了几十年,他蓝新平从未看到山增高一分,也没看到土地下陷几厘米。说到汶川的地动山摇,他也觉得那就是别人家的事情,隔这儿十万八千里。这个什么“地震安居工程”,简直是政府在小题大做,对蓝新平而言,这几十年来,听到的最大响动就是天上的大炸雷,看到的最惊险的景象就是天边的闪电。蓝新平认为:政府这个“多余的钱”,他收在兜里装着也未尝不可。他从没想过,这样的行为是怎样的玷污了党的光辉,抹黑了政府形象,又怎样地伤害了群众感情。

直到政府安排了工作人员下村检查工作,蓝新平才多少有些心慌起来。镇政府的同志在村里走了一圈,询问了正在修房的人家究竟得了多少工程款,也到其他家里去询问各种情况。所有的情况渐渐汇总的过程,也是蓝新平逐渐曝光的过程。最后,他在人们的质疑声里红着一张脸,说不出一句话来。

付家寨村支书蓝新平被拿下,对所有村民来说,真的是一个好消息。村支书的这份私心,对老百姓而言,是鸡骨头上刮油,损人利己;对党和国家来说,是蚁穴溃堤,损公肥私。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蓝新平都是在铤而走险,到了悬崖边上也不勒马回头,最后差点坠得粉身碎骨。

村官是我们党的形象在农村的一面镜子,一个有良心的村官,首先应该想到的,是不辜负广大父老乡亲的每一张选票。每一个村民最难接受的,是那些开着小车从家门前疾驰而过的所谓的“委员”,是那些在老百姓的面前大喊大叫的所谓的“公仆”;老百姓所容不下的,是那些打着为人民服务的幌子侵吞群众财产、损害群众利益的所谓的“百姓主心骨”,是那些长得像人实际上专门吃人的禽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提出,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落到实处。而蓝新平利用职务之便将工程款和惠农补贴4万余元占为己有的行为已违纪,构成贪污错误,县纪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将其开除党籍,并取消一切职务。蓝新平这只“小苍蝇”鼓弄的微腐败立刻被制止,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廉政之风的吹拂下,在打击贪污腐败的道路上,我们今后的工作将取得不断的突破,我们一定能给老百姓一个风清气正、太平安宁的锦绣明天。

一元钱的诱惑

你有没有想过,一元钱能有多大的诱惑?一元钱又能折射出怎样的人性?借今天这个机会,我想和大家说说一个人,他叫田小松。与田小松有关的,是一个关于“一元钱”的故事。

田小松是岸河乡的林业站站长,是岸河土生土长的孩子,中专毕业以后,就来到了自己家乡工作,逢人笑眯眯的,常常穿着一件白灰色的夹克,一条休闲牛仔裤,看上去精神抖擞。人们都说,他是老田家的骄傲,他也特想为自己的乡亲父老多做点实事。

岸河乡因为地处深山,常年日照时间比较少,总是雾雨迷蒙,这儿的气候、土壤都特别的适合魔芋的生产与种植,县里下决心要把魔芋做成这儿的特色经济支柱产业。面对着乡里产业结构的调整、规范和正规化,原先不起眼的魔芋,现在成了人们热衷的香饽饽。这年的11月初,乡里召开“魔芋种植动员大会”,田小松作为林业站的站长,乡镇府安排他负责两个村子的魔芋栽种。从魔芋种子的选择、购买、农户自留种的统计、种植面积的汇总,都是由他统统落实。

冬天,正是收购魔芋种子的最佳时机。大清早,田小松走出家门,来到了街上,看到一个穿着单薄的老伯,蹲守在一处墙脚,面前的背篓里装满了上好的魔芋种子。田小松走到背篓前,伸手拿出了两个,问老伯,“老人家,你这魔芋种子可是上好的啊,一定卖得挺贵吧?”

“不贵,就5元一斤。”老伯一边说,一边打量着眼前这个年轻人。

田小松突然来了灵感,内心的算盘活络起来,心想:政府给的价格是12元一公斤,也就是6元一个单斤,这中间有差价啊。看着老伯背篓里这四五十斤魔芋种子,田小松问,“老人家,还有吗,改天背到林业站来卖吧,11元一公斤。”

老伯算了一下,比他的喊价还要高呢,于是带着感激的语气对田小松说,“家里多着呢,要是这样,我愿意全部卖给你”。

回到家来,田小松把这事给媳妇儿小芳说了,媳妇儿说:“咱们得趁此机会弄点差价,赚一笔,反正神不知鬼不觉,谁会晓得呢。”

田小松说:“你讲的倒还轻巧,这可是要背风险的,况且,一元钱的生意我还没看在眼里呢。”

小芳当即就生气了,说,“你个死脑筋,一斤一块钱,这哪里是斤斤两两的事情呢?”说着就拿出手机,打开计算器,一番拨拉,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一笔账算下来,差价也不是小数目。田小松不由佩服起媳妇儿的精明来,幸亏她一语点醒梦中人啊。虽然他们心里都明白这样做是不对的,但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有钱能使鬼推磨”。钱这东西,当然是多多益善啊,有了钱,孩子可以上一个好的学校;有了钱,能抽空到山那边的大城市看风景;有了钱,自己可以活得比别人滋润一些……这个本应该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的田小松,还是被钱给征服了。于是,他和媳妇儿一唱一和,利用其协助人民政府从事行政管理的职务之便,以权谋私,准备着将国家下拨给村民的一部分惠农资金截留下来装进自己的腰包。

林业站“田同志”高价购买魔芋种子的消息很快让更多的老百姓知道了,人们纷纷把家中多余的魔芋种子背到林业站来卖。田小松一边收购,一边欣赏着他们数钱的喜悦,虽说心中难免有一些忐忑,但“一元之差”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还是占了上风。几天过后,就收购了26吨之多。随着收购数量越来越多,田小松看着这一堆堆魔芋种子,就像是看到一堆定时炸弹一样。他明白,自己的行为是不恰当的,但是内心里深藏的诱惑像一根绳,扯着他不停地往前走。在贪欲的驱使下,田小松逐步丧失了为人的根本,忘记了法制,丢掉了一个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趁着冬阳,田小松把这些魔芋种子晒在了林业站的院子里,要除去种子多余的水分,这有利于种子越冬。和暖的气候带着它特有的善意,送给萧瑟大地无限的喜悦。田小松看着太阳,心里偶尔也会发慌,他甚至希望来一场实实在在的霜冻,再辅以绵绵不绝的阴雨天气,构成一场天灾,让魔芋种子彻底坏掉,这样就没有谁会来追究他了。当然,在主观上,田小松真的希望他的犯罪行为立刻终止,但客观而言,这是个暖冬,田小松心底的那丝善良也不容他去搞人为的破坏。在这样的纠结中,心底的欲望总是拥有最强音,并果断地告诉他:没事没事,谁都不会来追究的。此时的田小松,就像一个披着两张皮的怪兽。

眼看到了魔芋栽种的季节,田小松显得更加的忙碌,先是把种子转运到自己负责的村上去,再就是挨家挨户分发种子。收上来的种子总共26吨,他分了19吨给村民,留了7吨给自家栽种。与此同时,他购买了1200斤绿肥籽种,按魔芋种子的比例分发给村民。田小松负责的两个村子都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有些人家,不光有林业站分发的种子,还有自家的自留种,田小松也去一一登记并给了标准不等的较低的补偿款。淳朴善良的人们,一边享用着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一边想象着丰收的场景,都显得异常兴奋,却从来不曾想过,那个将党的政策带给他们的“田同志”,用自己的贪欲亵渎了他们的尊严。

村民们把魔芋都种到了地里,看着它们慢慢发芽,慢慢长出一根直溜溜的茎,慢慢长出三片叶子……田小松也看到这些,但他高兴不起来。也不知是怎么回事儿,他按不同标准低价支付农户自留种、以低于招标价来收购种子套取资金的恶劣行径,被上级纪检部门查得一清二楚。当纪检干部找到他的时候,他才深知自己的如意算盘彻底落空了,在铁证面前,他乖乖地上交了从中实得的20多万现金。套取国家补贴资金,属于严重违纪,构成了贪污错误,县纪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给予田小松开除党籍处分。

作为一名国家公职人员,竟然挖国家的墙脚,受利益驱使干着不法勾当,这绝非是一时的麻痹大意,而是思想根源上出了问题。田小松的腐败,损害的是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啃食的是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田小松的违纪行为暴露在众乡亲们面前,使他从一个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同志变成了一只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到最后,他才深刻的理解“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这句话。面对乡邻鄙视的目光,田小松暗暗在心里咒骂自己被猪油蒙了心,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无论身居何职身处何位,都应该牢牢记住“清廉”二字。

除了田小松,那些还未被我们真正认识的张小松、李小松、王小松,那些在利益面前还没有褪去最后一件紧身小袄的国家干部,现在是该醒来的时候了。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元帅就写过:“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和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

猜你喜欢
宋明新平魔芋
幼儿园里欢乐多
幼儿园(2021年18期)2021-12-06 02:45:42
小蚂蚁去游玩
幼儿园(2021年16期)2021-12-06 01:06:48
老腔唱新歌
金秋(2021年22期)2021-03-10 07:59:16
让蘑菇
幼儿园(2020年3期)2020-03-27 07:00:07
魔芋产业化,打开致富新大门
今日农业(2019年14期)2019-09-18 01:21:42
去郊游
试论潘平格对宋明以来“万物一体”说的转进
哲学评论(2017年2期)2017-04-18 01:15:35
巨魔芋
宋明蒙学中的音乐教育对当代儿童音乐教育的启示
小猴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