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聪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央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91)
马克思把社会比喻为一座大厦,并把社会关系区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部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亦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所应遵循的规律。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者矛盾运动的过程中,恩格斯在致康拉德·施米特的信中指出:“物质生存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生存方式起作用,然而是第二性的作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要求上层建筑的发展一定要不断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因此,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道路,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形势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自信上升到四个自信战略层面的重要论述,更是体现了我国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符合我国目前的社会存在的发展,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新时代的最基本的特征,并为新时代的战略设计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在新时代这样新历史方位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一变和两不变”的社会实践背景和条件,“一变两不变”即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以及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发生变化,其中,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已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向往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提供方向,为新时期的文艺作家的文学艺术的创作及其发展指明了明确的道路。那么,在当代中国,发展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文化,就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的作用,不断促进思想文化的新觉醒,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历史领域,形成了科学的唯物史观,因此,马克思主义即是“历史”的唯物史观,也是“实践”的唯物史观,而“实践”的唯物史观为文化自信思想开辟了实践路径。
关于文化自信思想的顶层设计的建设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世情和国情的正确把握。正如研究国际政治的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其所著的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所指出的,“最可能逐步升级为更大规模的战争的地区冲突是那些来自不同文明的集团和国家之间的冲突。”和平与发展是冷战后的时代主题,文化的异同越来越成为影响国家间合作与冲突的重要因素。中国共产党人应立足于世情国情的不断变化发展提出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即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自信思想。
自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都重视文化自信思想的构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过程中文化自信思想的开创者,不管是在革命还是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在文化自信思想方面最显著的特征是如何实现国人“精神上站起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不仅要让中国人的口袋富裕起来,还要让中国人的脑袋充实起来。自2012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执政以来,特别重视符合新时代发展阶段要求的的文化自信建设,“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因此,观念上层建筑即社会意识形态构筑的核心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时代是思想之母,理论是实践之源。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在实践中升华发展的理论又指导新的实践。即继承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自信思想,又随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创新的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为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的创新性,首先体现在文化观的创新性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传承中华文化,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此,不管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还是外来文化都必须与当下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否则,就会犯“教条主义错误”。其次,文化自信思想的创新性体现于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习主席曾多次提及文化建设要实现民族性与时代性相融合,2014年在欧洲访问时提出了文明相互借鉴的思想,文明的互鉴可以使不同的文明取长补短,实现自身的发展,赶上时代的潮流,这体现出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深邃的世界观与时代观。
文化的群众性回答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为文化自信合法性来源提供法理支持。广大人民群众是文化自信思想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的统一,正是有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对于文化的发展才有了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形成,习近平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文学的创作来自于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活泼的社会实践,同样,文学创作的灵感某种程度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存在的精神活动符合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因此,文化强国战略即符合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战略,亦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从唯物史观角度看,经济的飞速发展必然要求文化软实力有所回应,约瑟夫奈曾经指出:“中国倡导的政治价值观、社会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会进一步在世界公众中产生共鸣和影响力”。这种文化软实力不仅体现中国文化自身的不断丰富,还体现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越来越走向世界,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所认同和接受,是社会主义文化优越于资本主义文化的必然趋势所在。
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群众史观要求我们在文化建设中必须与错误的唯心的社会文化思想作斗争。自1978年以来,伴随着社会的转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其相应的文化形态也由一元化转变为以一元化为主导、多元共存的文化格局,而文化的多元化给中国官方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意识形态带来巨大冲击。中国共产党人向来重视与错误的文化思想作斗争,从革命战争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教条主义的兴起和泛滥,再到改革初期的自由主义泛滥至今,加之目前新的错误历史观——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兴起,无不给中华文明的发展以及官方的意识形态造成很大的冲击。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指出,“当有一天,遥远的古老的中国,他们的年轻人,不再相信他们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的时候,就是我们美国人不战而胜的时候!”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在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复杂,面对西方和平演变政策以及国内当下流行的自由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我们不仅要从思想上还要在实践中同违背马克思主义精神的错误思想作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