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兴发 杨晓平 宋海玲
当下,我国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目标。我国大学出版的使命是什么,其内在结构及其逻辑关系是什么,这是大学出版社在新时代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重要命题。
大学出版社是大学的一个重要子组织,大学是大学出版社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母体与根基。这一组织定位也决定了大学出版社与大学两个组织的使命是相互依存、密切相关、一脉相承的关系,大学出版社的使命是大学使命在出版这一特定领域的具体化。
自中世纪大学产生以来,大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从中世纪的“象牙塔”、工业经济社会的“推动器”,发展成为现代知识经济社会的中心;大学的使命发生了历史性的演变,从中世纪大学的人才培养使命,到德国洪堡时代大学学术研究使命, 再到20世纪初期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提出的社会服务使命,以及目前的文化传承创新使命,大学的使命及其结构逐渐丰富,日臻完善。从大学使命的演变历程可以看出,大学是以知识为核心的学术组织,是培养人才、研究高深知识、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一个社会机构。与其他类型的出版社相比,大学出版社具有独特的知识和学术价值与优势,依托、挖掘并获取这种独特知识和学术出版资源,通过多种载体记录、编辑、出版、传承知识,树立高品位、高层次的学术出版地位,与学校其他部门一道,协同完成学校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使命。因此可以说,大学出版社是具有很强学术性质、研究性质的组织形态,其使命是大学责任和使命在出版领域的具体化,为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提供优质的服务,是人才培养、学术阵地的坚守者与服务者,高端的学术出版是大学出版社自然的现实选择。学术出版是大学出版社的发展方向和主业,是大学出版社的主体使命,也是大学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
大学知识生产的水平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端学术的水平与实力可以折射出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的发展水平与状况,学术出版则是一个国家学术水平和学术成就的集中反映,也是文化繁荣发展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2017年,我国颁布了建设世界一流高校一流学科的“双一流”建设方案,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输入了新的动能。大学出版社作为高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双一流”建设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承担什么样的使命和职责,应有怎样的担当?显然,提高学术生产能力成为新时代我国大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提升高端学术著作的生产能力则成为新时代大学出版本体使命的重要内容。
大学出版社根植于大学,具有与其他类别出版社差异性的本质特征,体现大学出版社的特殊属性。同时,作为出版机构,大学出版社又具有与一般出版社共同的特征与属性,它具有推进知识传播,服务社会发展,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思想文化交流等使命,是国家出版事业中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
随着时代的演进,现代大学的使命逐渐丰富,更加多元,在最根本的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使命之外,又被赋予了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新使命,作用日益凸显。20世纪90年代,英国学者吉本斯(M.Gibbons)等提出,当代出现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学术研究的新知识生产模式,这种理论强调,知识生产应更多地置身于应用的语境中,研究不应仅限于知识本身,同时要兼顾社会、经济或政治因素。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拓展了大学知识生产的功能,提高了大学科学研究的社会地位,大学的学术研究逐渐由大学内部逻辑导向转变为内部逻辑导向与外部逻辑导向兼顾。
在此背景下,作为国家出版事业一个专业细分的子系统,大学出版社必须兼顾内部逻辑与外部逻辑两个导向,不仅承担其本体使命,同时还要承担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环境对大学出版的价值期待,这种期待具体体现为大学出版社的社会责任,要求其不能仅为大学老师、学者、学科与学生服务,仅局限于生产学术著作与教材等产品,同时还必须服务于社会与民众,依托高校优质的作者资源,出版那些建立在扎实的学理研究基础上,为社会、国家乃至人类解决技术和社会命题的图书,为社会民众认识与分析问题提供理论和方案,在高深的学术研究基础上,给国家和社会提供高水平的服务。大学出版社应充分挖掘大学优质的作者资源,着力加强理论创新,主动承担代表国家意志和反映国计民生的主题出版、重点出版项目等出版任务,推出高品质的图书,解析中国近几十年来的发展成就,用内生性的理论阐释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在区域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传承创新、遗产保护等多方面展开出版服务,彰显大学社的出版价值;同时,利用高校国际交流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彰显中国文化的软实力,肩负起构建民族精神谱系和文化自信的重任,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与工具使命(衍生使命)。
学术生产能力是大学文化自信生成的发动机,没有一定的学术生产能力,就没有大学的文化自信。作为学术著作出版的重要阵地,大学出版社必须充分挖掘高校充盈的学术资源、作者资源,着力打造原创学术精品力作。
世界体系“中心与边缘”理论认为,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是世界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国家在这个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不同。西方发达国家处于国际文化传播与知识生产体系的顶端,是知识生产与传播的中心,他们引领学术方向,开展前沿知识研究,生产与传播知识与文化。发展中国家处于知识生产体系与世界文化传播的边缘与半边缘,他们对“中心”国家知识话语、研究领域、知识体系有着高度的认同依附性。
近十几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高等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我国已初步具备了解构这种体系的力量,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整体已进入世界中上水平,开始进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一方阵,一批高校和学科的世界排名显著提升,开始与国际高等教育最新发展同频共振,世界高等教育开始倾听中国声音、融入中国元素。
在这种大背景下,大学出版应抓住机遇,将这种知识优势转化为出版优势,密切关注国内外最新的学术前沿,进一步加强系列高端学术选题的策划和组织,提高策划能力,深入介入知识生产过程,网罗我国高校优质的作者资源,坚持学术出版的原创性、规模化,坚持精品战略,坚持学术核心,追求学术品质,推进重大学术项目的出版工作,着重推进学术出版高峰建设,着力打造引领学术潮流的高品质学术著作。
在当下我国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背景中,我国大学出版社,特别是“双一流”大学的出版社更应关注、跟踪高端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组织策划、开发那些能够代表自己大学最高知识水平、标识自身学术成就的学术精品著作,尤其是最具特色学科领域的具有前沿性、战略性、交叉性学科的高峰学术成果,以彰显学校在国内和国际的学术地位,以体现在记录与传播高端学术理论与思想方面发挥的突出价值与作用。
我国大学出版社应抓住当下知识生产模式转变的契机,积极履行大学出版社的衍生使命,遵从外部发展逻辑的导向,加强大学知识生产与学术研究服务于社会的能力。
突出时代命题,强化主题出版。需要围绕党和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着力加强反映主旋律和现实题材的原创图书出版,推出系列诠释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的理论著作,人文社科类一流大学的出版社更应组织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团队,围绕丰富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推出新理论和新成果,在高层次理论著作的主题出版方面体现自身的价值,履行自身的使命。
突出话语研究命题,强化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图书的生产。应积极策划出版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图书,加强学理研究,注重用学术话语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及其世界意义,借助学术话语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提供学理支撑,增强理论定力与话语魅力,保障中国话语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提高我国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国际影响力和认同度。
突出智库研究命题,强化社会服务的高端图书生产。“双一流”大学是我国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的引领力量,应坚持为社会服务,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主动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积极参与构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双一流”大学出版社必须充分挖掘并依托高校丰富的作者资源与高端学术资源,将智库研究的成果转化为高水平的图书产品,为区域、行业的科学发展和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使大学成为各级政府决策咨询的思想库和智囊团提供专业优质的服务。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已有长足的发展,我国的学术出版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与市场。因此,我国大学,特别是“双一流”大学应充分发挥自身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国际组织、国际知名企业等合作交流的优势,着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大学的一个子组织,大学出版社必须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学术出版“走出去”的使命感,将国际化作为出版社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为大学出版注入国际化的基因,整体策划,优化海外布局,融合优势资源,积极发挥渠道作用,推进中国优秀学术图书进入海外主流市场,依托专业资源,构建海外学术出版平台。同时,有计划地打造一支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国际通行学术出版规则的编辑队伍,强化中国学术出版品牌,打造文化精品,策划出版一批运用“中国化”话语体系阐述中国学术、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的学术著作,将中国最好的作者、最前沿的成果介绍出去,向世界展示中国最优秀学者的研究成就,向世界传播中国学术的声音,提升中国学术影响力与话语权,进一步提升我们的学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