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娅萍
作者:杨娅萍,云南省保山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书画教育、创作。
在新的艺术生产、经营、消费合力的作用下,使艺术生产活动的范围、性质和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如马克思所说:“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
研究一个时代的艺术生产方式,就必然要充分了解这一时代的主要特征。我国自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社会财富得以充分积累,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加,促使中国社会从因生产力不足而限制消费的生产型向生产相对过剩而鼓励消费的消费型社会转换。“消费时代”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既有别于物资极端短缺的战时供给时代,也有别与改革开放初期的计划经济时代。
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国经济是以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体制。消费品供应能力不足,品种单一,人们的购买能力也很弱。自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市场的经济体制至90年代来,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建设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逐年递增。上世纪90年代来至今社会产品无论数量还是品种都达到空前的丰富,人们的购买能力大大提高。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消费及其有限,因此艺术品的生产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种局面使高档艺术品仅限于少数阶层人群生产、经营和消费。只有电影电视节目,普通书画等艺术产品有机会被普通百姓消费。
马克思指出:“生产决定消费,消费也促进生产。消费不仅是经济进行的目的和结果,同时也是经济运行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艺术生产、消费也不例外,而经营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纽带。
艺术品的生产数量及品类为消费者提供了消费的可能,人们有了消费的能力才会去消费艺术品,人们对艺术产品的需求量和品种不断增加,会鼓励艺术品生产者加大艺术品的产量,不断开发新的品种。而经营者作为艺术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纽带,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也会对生产者提出生产建议和要求(有时艺术品的生产者同时扮演消费者的角色,直接与消费者进行交易。)也对艺术品的生产起到引导作用,可能会影响艺术品的生产的表现形式和创作理念。比如电影制片厂拍摄一部电影,影片拍出来,观众才有可能去欣赏这部片子。制片厂在拍摄影片时要考虑观众的趣味点,从而生产出观众喜闻乐见的影片。而影片的经营者——电影院会直接反映出观众对影片的接受程度。喜欢看电影的观众及看得起电影的观众不断增多,就会鼓励电影制片厂生产更多、更能吸引观众的影片。
我国进入消费时代以后,人们的消费能力得到空前提高。对艺术产品的需求大大增加,势必会激起艺术品生产者的积极性,使艺术品市场呈现繁荣局面。
科技的更新对艺术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艺术品的生产和信息传递两大方面。一方面印刷术的不断进步,使很多艺术生产门类的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生产数量也与日俱增。90年代以前,很多书籍杂志等印刷品质量不高,印刷速度不快,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学等艺术生产的发展和传播。比如书画产品生产者由于不能在字帖上更为清晰的印刷经典作品,而影响了他们的研究、学习和创作。而彩色印刷质量的极大提高就解决了这些问题。印刷术的发展也使以前普通百姓无法见到的资料得以空前普及,这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学习艺术生产、参与艺术生产。
另一方面是广播、电影、电视的相继出现与发展,一次又一次地猛烈冲击着静态传播信息的印刷媒体曾数百年独步天下的霸主地位。网络时代大门的开启使大量信息传遍全世界,并具方便快捷、图文并茂等特点。一方面它方便了艺术生产者共享资源进行学习,提高创造水平;另一方面艺术品可以通过网络迅速推向市场,这在客观上加速了艺术生产市场化的进程,促进了艺术品市场的繁荣。虽然网络空间还有待于整治、规范,存在良莠难辨之弊,毕竟是利大于弊。
总之,我国进入商品生产相对过剩,需刺激消费的消费时代以后,艺术生产日趋多样化,艺术品市场也日益繁荣。科技的飞跃为艺术生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只要我们合理利用这些优势,同时避免其给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艺术生产一定更趋良性运行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2]张永清,《消费社会的文学现象》,《文艺报》,2003年8月。
[3]周韶华,《上官超英的特写意象结构》,《美术》,2000年第4期。
[4]黑格尔著,《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7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