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焕忠
(苏州大学 宗教研究所,江苏 苏州 215123)
南亭长老在讲经说法的时候,时常引用四书等儒家典籍,这不仅提升了他弘法的文化含量,也增强了他对信众的摄受力,成为他所宗奉和弘扬的华严义理在信众中获得广泛接受的有力助缘。
南亭长老最早在自传中提及自己与儒家四书的关系,是在俗家读私塾的时候。南亭长老八岁入塾读书,第一年读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第二年该读《大学》的时候,因表叔要介绍他到二里外的祖师庙去出家,庙里就送来一本《大学》,不过紧接着就有了过继堂伯父家的事,这本《大学》就被送还到庙里,庙里不收,南亭长老的老祖母就“生气了,把《大学》送到山门以内,向菩萨龛子上一放,就跑回来了”。虽然那本《大学》被送还庙里,过继之事也无结果,但南亭长老还是依旧上学,所以这部《大学》就是他九岁时在私塾读的经典。不过长老的这则回忆也显示出,晚清时期的寺院,即便是乡间小庙,对于有出家意愿的孩子,也是愿意进行培养的。十岁这年(1909),南亭长老在观音寺出家做了小和尚,第二年,他“又开始白天到邻居家黄子占先生设的私塾念《论语》。那也只是教读而已,从不教文字的义理”。南亭长老在这家私塾读到民国一、二年(1912~1913),除《论语》外,《孟子》《中庸》应该也都读完。 也就是说,南亭长老在十三岁到“泰县僧立儒释初高级小学校”读书前,对儒家四书已能成诵。成年之后,他还研读过《周易》《礼记》《诗经》《春秋》《尚书》等儒家五经。南亭长老对儒家四书五经的学习和研读,为他后来成为一代高僧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南亭长老对于四书五经虽然都很熟悉,在讲经说法中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倚重,但他最为重视的,还是《论语》。总的来说,南亭长老对孔子给予了崇高的评价,他通过引用《论语》高推佛之境界和诠释佛教经义,取得了非常理想的弘法效果。
南亭长老对《论语》的总体看法,体现在《我对孔子的认识》中。在南亭长老看来,“孔子的学说虽散见于诸书,要以《论语》为最真切。因为《论语》的的确确是孔子一生言行的散记,(纵然说,《大学》《中庸》多引用孔子的言论为基础,但究竟是后贤的记述。)所以根据《论语》来讨论孔子的中心思想,足可以上贯六经,下通汉宋诸儒而无可疑议的。”因此他对儒典的引用和阐发,尤以《论语》为最多;《论语》的内容虽然涉及政治、教育、伦理道德等方面,“但通篇的结晶却在一个‘仁’字。”他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阐释。
首先,南亭长老认为仁就是人的本心。他指出,“仁不是别的东西,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本心。因为果核中的实,叫做仁,如桃仁、杏仁。仁含有生发的意义,心具有生发一切的作用,所以也叫做仁。桃、杏有仁,可以一代一代地生存繁殖。人具有此心,就人的立场来说,它的功用是尽其所能,使附带之人的生命长久生存,并且也照样一代一代绵绵不绝地生存而繁殖下去。”以桃杏之仁释仁,并非南亭长老所创发,北宋时期的程颢已有此议。南亭长老的贡献在于将人人所具的本心视为“仁之体”,明显具有禅宗“直指本心”的意味。
其次,南亭长老认为,“孝、弟、慈、让,礼、乐、忠、信”等德目就是从“仁之体”所起的“仁之用”。他说:“这八个字是各个占据了仁的一角,而为仁的用。即使孔子自己为仁下的注脚曰:恭宽信惠敏,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都可以在这八个字里包括殆尽。纵然说是整个的儒教,都跑不出这体、用二者圈子之外,亦不为过。”南亭长老的诠释颇有禅宗以用显体、体在用中的意味。
再次,南亭长老认为,义与道德都是仁之演变。孔子虽然多说“仁”,但也曾多次论述到“义”,老子则倡言道德。对于仁与义及道德之关系,南亭长老有着自己的独特看法,他说:“仁,相当于佛教的向上一着,不可以言说显示。义与道德,或代表其全部,或仅占其一角,如真如、涅槃、菩提之与不可证示的佛性。”“向上一着”是禅宗用语,表示究竟、终极的追求目标,禅宗以之表示佛性等概念。南亭长老以仁为向上一着,也就等于承认了其诠释方式具有禅宗的渊源。复次,南亭长老认为,《论语》所记载的,都是孔子及弟子的仁之实践。他将孔子与弟子的问答言志,视为禅宗师徒之间的机锋勘验。在南亭长老看来,孔子与弟子们之间时常开展以“各言尔志”为内容的交谈,就如同禅师与门人之间的参访和勘验一样,无非是体验本心的一种方式。他指出:“我们从孔子赞帝尧,梦周公,称颜渊,与点的多方面看来,则可以得到一个仁的结论:仁的表现,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反此者,则乐天知命,无能,亦无所不能。”在中国佛教史上,禅宗祖师的住持行化,也往往采取如此的实践态度。
最后,南亭长老认为,孔子若能得君行道,则将仁以治世。他说:“孔子的治世方针很简单,就是上自君主,下至庶民,皆以仁为做人的总纲,而以孝弟慈让礼乐忠信为别目,更用一个恕字贯穿其间,作终身奉行的标帜。”孔子这一方针虽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行,但仍然发挥了重大作用。南亭长老说:“孔子虽生不逢辰,未能及其身而重振文武之道,施行仁政,以惠万民,但以他的身体力行,至诚的流露,到底使所谓忠孝节义的美德为历代君臣所采而为治国之本。千百年来,千千万万的忠臣、孝子、义夫、节妇,斫头颅,洒热血,万死而不辞者,皆孔子之言所感召。古所谓‘一言而为天下法,匹夫而为百世师’者,唯孔子足以当之。”在南亭长老的心目中,孔子几乎成为中国历史上一切正义的思想源泉。
南亭长老依据《论语》的记载探讨孔子的思想,将“仁”视为孔子思想的核心,并由此给予孔子以极高的评价,应当说是一种非常富有创见性的观点。这得益于他长期在佛教经典之中的浸润,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儒佛两家融会贯通的思想特征。
由于历代帝王的倡导和推广,儒学长期占据着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并在国家政令和社会风俗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孔子由此也成为妇孺皆知的大成至圣先师,与天地、祖宗一起分享着全社会的最高尊崇。佛教虽然也拥有大量的信众,但人们对其教主释迦牟尼佛的生平事迹,却远不如对本土圣人孔子那样亲切和熟悉。南亭长老在讲到释迦牟尼佛的时候,时常提及孔子,希望人们能够借助孔子的光芒体会到佛祖的光辉和伟大。南亭长老援引孔子以证成佛境高明的方式大致有以下三种。
其一,从具有孔子的优点上证明佛陀伟大。中国佛教相信人皆有佛性,人皆可以修行而成佛,此与儒家“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南亭长老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他说:“释迦牟尼佛是人,他因修行而得成佛。我们是人,我们能奉行他的教法,认真修行,我们也能成佛。这等于孔孟学说中的‘人皆可以为尧舜’。”中国佛教的寺院非常重视佛像的塑造,对于其作用和意义,南亭长老解释说:“佛像的作用,无疑地是留著奉佛的弟子供养、瞻仰、礼拜。即如我国的风尚,对于过去的先贤、古哲、忠臣、烈士——例如孔子、孟子、关公、岳武穆、郑成功一类的伟人——于国家、民族具有伟大的功绩,足为后人的景仰与模范,政府或地方,皆为他们立庙祭祀。这固然是崇德报功应有的举动;同时也是奖励后进,向他们学习。佛教的供养佛像,也具有同样的作用,或者还具有不可思议的意义在内。”与孔子热爱鲁国一样,释迦牟尼佛也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迦毗罗卫国,但二人似乎都对战争极其反感,没有丝毫的谈论兴趣。南亭长老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说:“释迦牟尼佛虽有爱国的情操,但他不谈战争,更不愿加入战争。《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又《颜渊·第十二》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足见东西方圣人所见略同。”从南亭长老此类论述中,我们可以很自然地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佛陀就是像孔子那样高明和伟大的古代圣人。
其二,从孔子也有所不及上证明佛陀的高明。儒家讲仁,后来又说仁义;道家学说则多说道德,对儒家多所批评。儒道两家对立互补,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南亭长老作为一代高僧,他认为佛教的思想比起儒道两家来,具有更加深刻和全面的内涵。他说:“孔子谈仁,孟子则兼言仁义,老子则多谈道德,而鄙薄仁义,佛氏则兼收并蓄,而偏重于慈悲。盖慈悲范围广大,博大精深也。”孔子是非常擅长因材施教的教育家,故而有三千弟子及门受教,其中身通六艺的贤者也有七十二人之多。但南亭长老仍然认为佛陀的教化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说:“孔夫子之徒徒然地传其教,而没有能弘其道。如天子无故不杀牛、士大夫无故不杀羊,纵然有至善的大宗旨,也等于虚设。所以今日的孔教犹衰于佛教。……孔夫子虽有‘修其天爵,而人爵在其中矣’的教条,但究不及世尊说法的善巧。”今天,孔子的许多说教已经无人实施了,而佛陀的教导则以众多的佛弟子在切实实践着,这是佛陀说法较之孔子远为善巧的基本体现。南亭长老解释“仁王”之“仁”时说:“仁,从二、从人,也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而不论其贫贱与富贵,就是仁的含义。儒家四书上讲仁的地方甚多。《孟子·尽心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一句话,足以包含而无余。唯于动、植物,虽有爱心而不能不杀,不及佛氏大慈大悲,恩及蠕动蜎飞也。”儒家思想中虽然强调对动植物的关爱,但在现实生活中为了口福或者祭祀却又经常地大开杀戒,因此南亭长老认定儒家的仁爱不及佛陀的大慈大悲更为广泛和真切。孔子既已是中国全社会普遍尊重的大成至圣,与释迦牟尼佛相比犹有所不及,释迦牟尼佛之高明如此则易为想见矣。
其三,从孔子也有所不能上为佛陀开脱。佛教经典中经常强调,释迦牟尼于五浊恶世证道成佛,是极为不易、极其难得的事情。对于此不易与难得,许多中国人觉得不好理解,南亭长老就以孔子为例子对此进行说明。他说:“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大圣人莫如孔子,而孔子一生的遭遇是颠沛流离,到处碰壁,最穷的时候,穷得连饭都没有得吃。他的政治思想以王道政策为中心,可是当时的那些国家没有一国肯采纳他的政策的。但是他尽管得不到地位以行使他的政策,而他的中心思想是坚如铁石,始终不肯改变。到底博得历代帝王运用他的思想,以为治国之大本,而尊他为至圣先师。孔子而后,两千多年来,要想再寻出一个孔子第二来,就渺不可得。”而释迦牟尼佛作为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大圣人,自然也会像孔子那样受到一些不公平的对待,“都如孙陀利女的污蔑释尊、阳货对于孔子,都是生于妒贤、毁道演变至于迫害圣人。圣人固然丝毫无损,迫害者已经成为历史上的罪人。”孔子奋斗一生,颠沛流离,希望运用自己的学说改变当时那种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使那些干戈扰攘中的黎民百姓能够复安于衽席之上,但是,“孔子本身虽拥有几千门人,而彼此之间只是师生的关系,从未顾虑到团体的组织。没有组织,则王道主义的功效,很显然不容易推动。因此孔子的学说虽一向流行于世,但仅供给人主作为钳制臣民的利器。”同样道理,佛陀的教法也处于不停的衰变之中,“佛在世时,自有其大威德力,能收到‘不言而自信’的效果。但是他把一切人都估计的太高,没有订立‘僧团组织法’。在他灭度以后一百年间,僧团就起了分裂。”乃至后来佛法逐步进入到像法甚至末法的时代。南亭长老的这种诠释不仅证明了诸行无常的真理,同时也解开了信众潜意识中有关教主万能与教法衰微之间的心理错位和思想纠结。
借助孔子在国人心目中大成至圣先师的完美形象,南亭长老在讲经说法中巧妙地展现了更加伟大、更加高明、更加艰苦卓绝的佛陀境界,同时也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开启了佛教义理和儒家思想深度融合的致思取向。
由于儒家学说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发挥着规范和主导的作用,儒家经典因此在社会上也远较佛道两教的经典更为普及,特别是对于《论语》这样的经典,许多的国人对其基本内容都是耳熟能详。因此南亭长老在讲经说法的时候,经常引用《论语》中的相关说法,以方便听众对佛教义理的理解和接受。
南亭长老引用《论语》来诠释佛教十善业道的内容和意义,这在《十善业道经讲话》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十善业道经》主张“永断杀生”,南亭长老认为这就像儒家说的“天地之大德曰生”“上天有好生之德”一样。他解释说:“《礼记》上说:‘天子无故不杀牛,士大夫无故不杀羊,士庶人无故不杀豕。’商朝的汤王网开三面。孔夫子钓而不网,弋不射宿;齐宣王不忍看见一条牛无故而就死地,孟夫子称赞他,如果把这一点仁心推广开来,足以王天下而有余。这都是仰体上天好生之德、因爱人而及于人之外的生物的美德。”南亭长老杂引《礼记》《尚书》《论语》《孟子》等儒家典籍,证明好生恶生是儒佛两家共同宣扬的价值观念,用今天的话说,这等于宣布不杀生具有相当大的普世意义。《十善业道经》主张“永断妄语”,南亭长老认为这与儒家倡导的“言而有信”极为一致。他指出,孔子从现实的人生经验出发,要求弟子们“言顾行,行顾言”,“‘言顾行,行顾言’,就是说的与做的,事实上要相符合,就是不妄语。”《十善业道经》主张“不恶口”,南亭长老认为这就是孔子经常教导弟子们的“言必有中”之意。他解释说:“‘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一个人言不妄发,说出来,就要有利益于人。有利益于人的言语,必定是合乎真理的。”也就是说,在南亭长老看来,孔子主张的“言必有中”,就是不说伤害别人的话。此经主张“不绮语”,南亭长老解释说:“孔夫子门下有一位贤者,叫颜回的,他不但不绮语,简直不说什么话。孔夫子曾经说过:‘我和颜回曾经成天的谈话。他没有反问过一句,好像是呆子一样。’孔夫子又曾经赞叹颜回说:‘贤哉,回也。’这是不绮语而为智者所爱的证据。”从孔子对颜回的称赞中,南亭长老切实体会到了不绮语的好处。修十善业道是佛教的人天教门,造就君子人格是儒家的教化目标,南亭长老引用《论语》诠释十善业道,在某种程度上无异于宣布修好十善业道,就能成就儒家的君子人格,儒学和佛教由此展示出一种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这在其《佛说孛经钞讲话》《佛说妙慧童女经讲话》等著作中也有非常充分的体现。
南亭长老引用《论语》强调佛教戒律对于出家修道的重要性。佛教戒律十分严格,在实行中远远超出于一般的人情世故之上。南亭长老对此有深刻的体会,他举不饮酒这样的“遮戒”为例说:“孔子说:‘惟酒无量不及乱。’这是近于人情的一种说法。佛为杜渐防微起见,所以以鼻嗅酒、暂止酒肆,都是犯戒。这是超人情而为合乎理智的说法。”只有如此严格的修持戒律,才可以保证出家修行能够从各种在家时的烦恼和习气中解脱出来。而且严格持戒对于教化信众、净化社会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他告诫那些登坛受戒的戒子们说:“儒家有威仪三百、仪礼三千;佛教则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威仪是一种无言之教。一个人如果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皆合规矩,则有威可畏,有仪可敬,很能感动人而受到人的尊敬。儒家讲:‘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那是极有至理的圣训。”南亭长老希望每一位戒子都能成为有崇高威望、能使大众产生坚定信心的高僧大德。在南亭长老看来,佛教的戒律之于僧团修行就如同儒家的礼仪之于国家社会的维持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说:“礼别尊卑,这是儒家讲礼的作用。……大家遵守这规定,则家齐国治;大家破坏了这规定,则天下必乱。《论语》上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犯上就是破坏了礼的规定。礼的规定破坏了,小之则家国不安,大之则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但是儒家的礼仪过于重视外在的形式,甚至有不少地方不近人情,近代以来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逐渐地淡出了历史舞台,但是佛教的戒律却仍然发挥着维系佛门的清净,“儒家的礼教虽被破坏,而各个大寺院有参合威仪门而草成的一部规约。在寺里食、住的大众,必得要无条件地接受这个管理。所以大寺院里的住众,由数十人至数百人,出入、往还,在日常的各项动作中,仍然遵守着这个威仪,也就是礼。所以民国初年,某名公至某大寺,看到僧众齐集斋堂吃饭的规矩,不禁有‘礼失而求诸野,不其然乎’的慨叹。”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南亭长老此处以礼训戒,引用《论语》阐明的戒律的重要性。
南亭长老还引用《论语》证明修行的重点在落实于自心。佛教不仅有三系传承,宗派繁多,千经万论,大师辈出,而且还特别重视行持践履。前者为博,后者属约。南亭长老引用孔子之言阐明了自己对二者关系的看法,他说:“《论语》不云乎?‘夫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夫博,则探其全貌;约,则持其核心。博在知解,而约在行持。博览周知,固应由博而返约;行持有得,亦可由少而知多。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摄一切,一切摄一。所谓‘一尘起,大地收;一叶落,天下秋’,古人言之者众矣。语虽近玄,实出经验。盖佛法融通,空、有、性、相,本一体之多面;非如世法之界限分明、窒塞不通之可比也。”行持云者,融通云者,皆是佛法在自心的落实。善恶之法,弥漫法界,其数无穷,不可计量,但在南亭长老看来,“善恶两途不外乎一心之动。一念善,此身即是天;一念恶,此身即是畜生。……《华严经》上更说的明白:‘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封面上的图案以‘心’为十法界的中枢。我们看到这个图,也应当感悟到灵魂之所以为灵魂,而孔夫子所说的‘我欲仁,斯仁至矣’,也是千古不能磨灭的名言,而且和‘一切唯心造’,等于一鼻孔出气。”这里引用夫子之言,释之以华严义理,深刻阐明了博闻经论与约己行持之间的关系,使人体会到将广博的佛法闻熏落实到自心行持的必要性。
如此之类的讲说,在南亭长老讲经说法的记录中所在多有。南亭长老引用《论语》诠释佛教经典,有意无意中也展开了对《论语》的佛学解读,在显示出南亭长老说法善巧的同时,也显示出《论语》在弘扬佛法中可以发挥重要的解释功能,以及孔子的圣人品格对广大民众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我们也由此体会到了《论语》在佛教中展现的思想精彩。
南亭长老在讲经说法中引用儒家经典虽以《论语》为最多,但对其他经典的引用也颇为常见。
南亭长老论述修行的重点在于修持自心时亦曾引及《大学》:“《大学》上也曾说过:‘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本末如果倒置,则凭你想尽了办法,也不过是治丝益棼。所以《大学》上又说:‘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因此圣人的教诲,都是从微而至著,由本以之末。始终、先后,有着一定的程序。所以佛教的根本工夫在治心。与佛教思想相近的,以儒家为最。”从南亭长老的相关论述中,我们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佛学在中国最终发展成为心性之学也许与儒家经典对心的重视不无关系。
南亭长老十分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他在亲自为智光商工学校的学生们编写的 《德育教材》中曾引用《中庸》阐明诚实的可贵。《中庸》云:“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南亭长老解释说:“万事万物之始起,以至于终极,莫不由于一个诚,相似于佛学上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不诚无物’,犹如人之不能善用其心,则一事无成。是故为君子者,必须要善用其诚,因而可以成己、成物,也就是佛学的自利、利他。”在南亭长老看来,儒家的成己、成物,佛教的自利、利他,都出于人心的一念之诚。
南亭长老引及《孟子》之处也是所在多有,如其释佛教八正道中的正定云:“佛法既难闻,人身亦难得,正住于真理,声色不移易。富贵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儒家且如此,况我为成佛。”释正念云:“学道贵有恒,明记毋忘失,一曝而十寒,翻为巫医笑。”释正命云:“衣食住与行,生命赖延续,疗饥与御寒,贵在知止足。怪哉饕餮人,一饭戕百命。蚕尸集如山,织成一袭服。害物丧慈悲,千生罪莫赎。古有贤君子,不食嗟来食,况复盗与偷,贪赃毁国法。寡廉鲜耻人,是皆民之贼。我辈学佛者,应以佛为则。”一看便知其中有多处化用《孟子》之文。
南亭长老在强调因果不虚时喜好引用《周易》。他说:“佛教以因果为宗,所以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还不报,时辰未到。’儒家也说:‘作善之家必有余庆,作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是儒佛一部分相通的地方,也是中国与印度文化相吻合最显著的地方。远离愚痴的人深深的信用因果,宁可牺牲身命,终究不造作恶业。”《周易》作为五经之首,其睿智的人生体验由此也成为南亭长老证明佛教与儒家相契合的证据。
南亭长老非常重视孝道,曾经引用《诗经》中的孝子之思表达为人子者必须孝顺父母的道理。他说:“父母是我身之所由生也。《诗经》上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又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养育之德,昊天罔极。’所以中国的文化,以人伦为第一。”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佛教对儒家孝道的接纳和赞许是完成自身中国化的标志。南亭长老也曾引用《尚书》上的语句提醒大家努力修持。他说:“修学佛法的人,对于轮回生死的大苦不要忘记,因而对于所学、所修以为超越生死轮回之教法,也不要忘记。儒家所谓‘克念作圣’,《阿含经》上的‘念佛、念法、念戒、念天’的‘念’,都具有同样的意义。”当然,他更喜欢用商汤网开三面的典故证成仁心不杀的重要性。
南亭长老从《春秋》的记载中体会到人类贪婪之心的极端可怕。他说:“孔夫子所修订的一部《春秋》上,很明白地记载著,二百四十二年当中以臣下而杀死其君主的,有三十六次,以儿子而杀死其生父的,又不知有几次。君臣、父子之分,在伦常道德上,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为什么为臣、子的要丧心病狂而杀死其君、父呢?为的是君位的荣耀,为的是大权在握,为的是满足其声色犬马的享受!君位的荣耀,大权的在握,声色的享受,综合起来,总是一个贪。”这也许堪称另一种解读《春秋》的微言大义。
正是因为南亭长老具有非常深湛的儒学素养,能够广征博引儒家经典,所以他的讲经说法才有非常高的文化含量,可以吸引众多的对儒学怀有好感的信众,从而在台湾佛教摆脱日本佛教影响、实现传统佛教全面振兴的艰难进程中发挥积极的重大的推动作用。幸运的是,南亭长老的继承者成一法师也非常重视儒家经典。成一法师在纪念南亭长老圆寂十周年时曾经说:“我常关心世道,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宣扬,我在讲经的时候,常引用儒家的名言,强调世道的修治,在跟智校或佛学院的师生说话时,曾不止一次地鼓励他们研读四书,我强调四书是我们中国人的圣经。去年放寒假时,我曾赠送智校老师们以世华银行所印的‘论语袖珍本’每人一本,要大家有时间翻阅,或能得到其中的益世名言。我也曾选《论语》中与佛学意义相通之语句,略加译释,著之校刊之首,以启发师生对儒佛一致之认识。”因此在南亭长老圆寂之后,他所开创的法席一直都保持着兴盛发展的局面。
注释:
[1]南亭:《南亭和尚自传》,《南亭和尚全集》第12册,台北:华严莲社,第7页。
[2]南亭:《南亭和尚自传》,第10页。
[3][4]南亭:《我对孔子的认识》,《南亭和尚全集》第11册,台北:华严莲社,第17页。
[5]南亭:《我对孔子的认识》,《南亭和尚全集》第11册,台北:华严莲社,第18页。
[6]南亭:《我对孔子的认识》,《南亭和尚全集》第11册,台北:华严莲社,第20页。
[7]南亭:《我对孔子的认识》,《南亭和尚全集》第11册,台北:华严莲社,第21页。
[8]南亭:《我对孔子的认识》,《南亭和尚全集》第11册,台北:华严莲社,第24页。
[9]南亭:《我对孔子的认识》,《南亭和尚全集》第11册,台北:华严莲社,第25页。
[10]南亭:《我对孔子的认识》,《南亭和尚全集》第11册,台北:华严莲社,第27页。
[11]南亭:《归依三宝须知》,《南亭和尚全集》第8册,台北:华严莲社,第157页。
[12]南亭:《妙慧童女经讲话》,《南亭和尚全集》第2册,台北:华严莲社,第38~39页。
[13]南亭:《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要解》,《南亭和尚全集》第3册,台北:华严莲社,第3页。
[14]南亭:《德育课本》,《南亭和尚全集》第10册,台北:华严莲社,第37页。
[15]南亭:《十善业道经讲话》,《南亭和尚全集》第2册,台北:华严莲社,第54页。
[16]南亭:《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解》,《南亭和尚全集》第3册,台北:华严莲社,第1页。
[17]南亭:《佛说阿弥陀经讲话》,《南亭和尚全集》第4册,台北:华严莲社,第131页。
[18]南亭:《佛说孛经钞讲话》,《南亭和尚全集》第1册,台北:华严莲社,第172页。
[19]南亭:《德育课本》,《南亭和尚全集》第10册,台北:华严莲社,第153页。
[20]南亭:《德育课本》,《南亭和尚全集》第10册,台北:华严莲社,第154页。
[21]南亭:《十善业道经讲话》,《南亭和尚全集》第2册,台北:华严莲社,第38页。
[22]南亭:《十善业道经讲话》,《南亭和尚全集》第2册,台北:华严莲社,第44页。
[23]南亭:《十善业道经讲话》,《南亭和尚全集》第2册,台北:华严莲社,第80页。
[24]南亭:《十善业道经讲话》,《南亭和尚全集》第2册,台北:华严莲社,第83页。
[25]南亭:《基隆月眉山灵泉寺传戒期中戒律讲演录》,《南亭和尚全集》第5册,台北:华严莲社,第30页。
[26]南亭:《基隆月眉山灵泉寺传戒期中戒律讲演录》,《南亭和尚全集》第5册,台北:华严莲社,第56页。
[27]南亭:《基隆月眉山灵泉寺传戒期中戒律讲演录》,《南亭和尚全集》第5册,台北:华严莲社,第56~57页。
[28]南亭:《基隆月眉山灵泉寺传戒期中戒律讲演录》,《南亭和尚全集》第5册,台北:华严莲社,第58页。
[29]南亭:《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义·再版自叙》,《南亭和尚全集》第3册,台北:华严莲社,第1页。
[30]南亭:《十法界图说》,《南亭和尚全集》第7册,台北:华严莲社,第66页。
[31]南亭:《基隆月眉山灵泉寺传戒期中戒律讲演录》,《南亭和尚全集》第5册,台北:华严莲社,第54页。
[32]南亭:《德育课本》,《南亭和尚全集》第10册,台北:华严莲社,第265页。
[33]南亭:《八正道偈释》,《南亭和尚全集》第8册,台北:华严莲社,第209页。
[34]南亭:《八正道偈释》,《南亭和尚全集》第8册,台北:华严莲社,第210页。
[35]南亭:《十善业道经讲话》,《南亭和尚全集》第2册,台北:华严莲社,第97页。
[36]南亭:《华严经净行品讲义》,《南亭和尚全集》第4册,台北:华严莲社,第27页。
[37]南亭:《十善业道经讲话》,《南亭和尚全集》第2册,台北:华严莲社,第131页。
[38]南亭:《十善业道经讲话》,《南亭和尚全集》第2册,台北:华严莲社,第86页。
[39]成一:《南公师祖圆寂十周年纪念》,《成一文集》,万行杂志社,1994年,第3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