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摘 要:近几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改善,对于食品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不仅要求吃好还要求吃的健康。家畜疾病的防治水平对食品安全问题有重要影响,近几年来养殖业的发展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家畜疾病的防治水平也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家畜;疾病;现状;措施
做好家畜疾病防治工作是提高饲养水平与食品质量的重要部分,还是优化家畜饲养体系的重要组成,当前情况下我国家畜饲养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家畜疾病多发,在这一情况下必须要加大研究力度,提高疾病防治水平,本文对我国家畜疾病防治现状进行研究分析。
一、家畜疾病防治现状分析
农村畜牧业发展前景广阔,市场需求量较大,近几年来农村畜牧业发展十分快速,给广大农民群众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当前情况下农村对于家畜疾病的防治效率还比较低,家畜疾病是制约农村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农民群众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家畜疾病的防治问题,如果疾病治疗不及时就会导致家畜死亡,损害农民的基本利益,严重时还会导致疾病大规模传播,造成恐慌,给广大养殖户带来惨重的损失。所以农村地区必须要建立兽医站,完善兽医工作体系,提高其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家畜疾病防治的综合水平。当前情况下农村兽医站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夯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必须要加大改良力度,进一步提高防治效率,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利益。
二、家畜疾病防治现状分析
1.用药不合理
当前情况下乡镇兽医站的工作体系体制不健全,有待进一步完善,而且对于疾病的治疗方法不科学,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很多兽医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只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来进行治疗,对于很多医学专业知识不够了解,对于很多有相似病症的疾病很容易判断失误,在治疗过程中只是要解决病症,并没有深入研究病症发生的原因,很难将病原体一起清除,导致家畜很容易再次发病,影响家畜的生长效率。
2.治疗方式不合理
不同疾病所适用的治疗方法都是不同的,治疗方法是由家畜的病症与严重程度所决定的,一般来说主要采用注射和口服俩种方式,注射又分为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治疗方法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选择失误会导致治疗失败,严重时还会引起一些并发症,导致家畜死亡。治疗方法要充分的考虑家畜的基本情况,如果家畜食欲不振,那么就绝对不可以采用口服的方法。
3.治疗过程中的药物剂量问题
在治疗过程中必须要控制好药的使用剂量,剂量过少时会降低治疗水平,剂量过少时可能会给家畜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所以必须要选择合适的药量,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当前情况下许多基层兽医对于家畜疾病的了解程度不够,并不能根据病症来判断出发病的原因等因素,而且很多兽医对于药品的使用剂量也不够精准,不同药品的剂量使用都是不同的,而且判断使用剂量的条件也是不相同的,有些药品的使用剂量是根据家畜的重量来判断,有些是根据家畜的种类来判断,使用的药量必须严格要按照药品说明书来配置,兽医不能仅凭自己的经验来确定使用的剂量。
三、家畜疾病防治措施
1.提高家畜的免疫力
农户必须要提高重视程度,根据家畜的品种、年龄、生存环境等实际问题来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合理的存储疫苗、接种疫苗,在接种疫苗之前与之后的一段时间要给家畜的食用物中添加一些抗生素,还要及时的观察与记录家畜的饮食、精神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提高防治效率,降低疾病的发生频率。
2.加強对禽舍的管理
为了给家畜提供更好的生存空间就必须要加强对禽舍的管理,首先要防止疾病通过外部人员而传播,要加强对进舍人员的管理,除工作人员以外的人员均不能进舍,不可以开展开放性的一系列参观活动,工作人员在进舍之前必须要进行消毒,穿消毒服,出舍之后也要进行再次消毒。还要定期对禽舍进行消毒,清理家畜的排出物,给家畜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
3.加强对家畜的管理
除了要给家畜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之外还要加强对家畜的管理,保证能给家畜提供充足的营养,提高家畜自身的免疫力,促进家畜的生长。应激会提高家畜的患病几率,所以必须要避免应激现象的发生。还要重视家畜的喂养工作,喂养时要合理安排饲料的比例,控制好饲料的用量,进一步优化喂养结构,提高喂养效率。
4.做好畜舍的选择与建设工作
家畜饲养的场地是非常重要的,这一条件直接影响着家畜的饲养效率,所以必须要考虑畜舍的环境等因素,场地的选择必须要远离工厂,尽量选择地势较高的地区,要保证畜舍的通风性。要保持畜舍之间的距离,畜舍各方面的建设都必须要符合相关标准。
四、结语
家畜疾病的防治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必须要提高重视程度,加大力度开展防治工作,给农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防治方法,进一步提高疾病防治水平,促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给农民群众带来更多经济效益,给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武春雨,家畜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探析[J]. 兽医导刊,2016年第4期:142.
[2]陈乐丽,张丽娟,浅议家畜疾病预防和治疗[J]. 农民致富之友,2014年第2期:238-238,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