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怡
【摘要】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是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形成的起步学习内容.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对数学中的数量关系、图形、空间位置等充满好奇,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引导小学生正确地认识数学、理解数学并且爱上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小学生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形式在各个地区和学校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和人性化,如多媒体的应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氛围、多元化的数学学习结果的评定等等.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进行探究.
一、上课前的准备
很多探讨教学方法的文章都比较侧重于课堂教学的分析,其实好的课堂教学与课前准备是密不可分的,甚至课前的准备远比课堂上的展现更重要.特别是数学这样的自然学科,它不需要教师的主观评判,所有的结果都是既定的,教师需要做的是围绕着这个结果进行教学,让学生明白它内在的逻辑关系,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记忆层面.
(一)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
“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至少要有一桶水.”教师要时刻注意提升自身的能力,不僅要积极参加校内组织的各种培训,还要不断地在网络上学习充电.因为随着获取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学生掌握的数学信息早已不再停留在书本上,要想让自己的课堂高效有趣,教师必须要更早掌握更新的概念、教学形式,这样才不会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时处于被动状态.
同时,教师提升自身能力有助于将最先进的内容带到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越是新奇的知识越能够激发他们活跃的思维,数学虽然是自然科学,但是怎样换一种角度来解释既定的内容,关系到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的程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二)备课充分
不管一位教师的能力如何,他都需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备课.数学教师备课分为两部分内容:一是教学内容,二是学生情况.对教学内容而言,教师需要准备好课上用的教具,一般是便于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的工具,如天平、三角板、几何图形等.其次,将所教授内容的层次关系理顺清楚,怎样由浅入深,一步推动一步地去讲解具体内容.比如,在讲解五年级数学“小数的认识”时,首先观察生活中的小数,再讲解小数存在的意义,自然地引出小数的概念,区分它与整数区别.最后,准备实例,小学数学的学习是非常基础的概念,实例的列举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其意义.比如,二年级数学“认识克与千克”,让学生亲自感受鸡蛋、课桌、羽毛的质量,会让他们对质量单位的理解更深入.教师在选取实例时也要注意选取对象的可操作性,既是学生常见的又是能够具体体现课程内容的物品.
对学生情况而言,教师备课要提前预设好学生的问题,包括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可能产生的不同问题都要提前做好准备,如授课结束后有的同学不理解、有同学已经提前学过相关内容、还有同学听得懂,但做不好习题等等,这涉及的是关于问题的简化与延伸,越是到小学高年级这些问题会越明显,教师备课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二、课堂上教与学
课前准备是基础,课上讲课就是实战应用,准备得越充分在课堂上教师就会越轻松.重要的是课前的准备,关键的是课堂上的讲解.下面我们按照讲课的程序来梳理一下课堂上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调动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课程内容伊始就缺乏兴趣,那么教师在后面准备再多的内容都是没有意义的.兴趣从何而来?小学生只会对自己已掌握的内容感兴趣,因为只有已掌握的东西,才会得到肯定,从而获得成就感.数学课堂上,不管接下来教师讲解的内容有多难,也一定要先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的方式,也可以借助教具或者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例如,讲解五年级数学中“对负数的认识”,笔者在课上是用“富翁”和“负翁”两个读音相同,但是意思完全相反的词汇引入,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很多学生表现得非常活跃.在以后的检测中这部分知识的错误率也较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引导思考
数学是锻炼、考验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学科.小学数学是遵循着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设计的,低年级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到中年级阶段就开始向抽象思维转变了,到了高年级就开始接触一些抽象概念了.可以说整个小学阶段就是在培养学生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过程.具体形象思维是学生看到的具体事物,如一年级学生学习“十以内、二十以内加、减法”,利用的教具都是小木棒,这里面学生思考的内容较少,看见多少就说出或者写出多少即可,教师在这个过程的作用就是不断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思考比直接告诉学生结果更难,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理解的情况使用不同的引导方式.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多采用询问的方式:“你看看它们除了这样摆放还可以怎样摆?”“这些摆放位置都对吗?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可以讲一讲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吗?”……要求每名学生都能够针对问题做出解答,如果学生答不出来还可以将问题进行简化,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度依赖教师.
(三)理论与实践
作为自然学科,数学学科中的很多概念都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小学数学作为最基础的部分,具有较多可以实践的内容,这些操作性强的实验会更加直观地呈现数学定义.同时,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也乐于动手操作,这比单纯的理论灌输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至于讲课的顺序,既可以先引入理论,再通过实践去证明;也可以先进行实践,再总结理论知识的内在联系.这个顺序由所传授的内容而定,一般比较浅显的结论就是先实践、再总结,特别是对低年级的数学学习而言,由实践总结出的结论不仅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程内容,还有助于其总结能力的培养.例如,在二年级数学“克与千克的认识”中,课上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天平称量的实践,了解轻与重、克与千克的概念.在理论概念的引导下用实践来求证,触发的是学生对问题的探究精神.例如,在三年级数学中“认识分数”时,教师先讲解分数的概念及意义,再给学生具体的实物进行操作,使其了解怎样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实践的结果又能够证实理论.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程中,学生就开始逐步由具体形象的教具实践转为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证明新知识,这就是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
(四)联系生活
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是最贴合学生生活的自然学科,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们切身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家庭用品的数量到超市里面的商品标价、从认识平面的各种形状到家庭用品的立体图形、从了解桌椅的长度到演算房屋的面积……生活中随处可见数学,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只要多注意生活的细节,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够影响到学生对数学的印象.教师应在教学中多给学生布置觀察生活的任务,要求他们多统计数据.比如,超市里面的商品价格,或与家人逛菜市场,了解一下售货员是如何计算的?丈量一下自家房子的面积是多少?在非整数情况下如何铺地砖?炒菜时放盐的量是怎样界定的?这些任务既有趣又能增长数学知识,教师也会在教学反馈时发现学生对数学的天赋,即那些除了卷面分数之外的天赋.
(五)个性化评价
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效果,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学生是否喜欢听课、愿意听课.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它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师的印象.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每一位教师都知道了课堂上要多鼓励孩子,所以我们在很多的数学课堂上都会听到诸如“你真棒!”“你真聪明!”“回答得很好!”一类的称赞之词,这样的评价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评价学生时,教师一定要提出切实、中肯的评价,针对每名学生的个性与回答问题的特点进行评价.比如,“今天回答问题非常详细,考虑得很全面.”“今天你的声音很大,回答问题时大方得体,希望你下次能够独立思考来回答老师的提问.”等,这种充满个性的评价才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
三、课后总结
成功的教学其课后的教学经验总结必不可少,准备的内容和课上的讲解是否一致、课上学生的情况是否和预期一样、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等等,都是值得反思的问题.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不让每一名学生掉队.总之,数学教学的方法总是在不断总结中完善,既是适应时代的需求,也是契合学生特点的要求.相信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实施,数学教学中还会有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让知识传承的同时,也启迪着创新和突破.
【参考文献】
[1]赵宏丽,邵丽艳.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创新[J].亚太教育,2016(1):22.
[2]刘采东,王平.浅析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变革[J].求知导刊,2014(4):148.
[3]郭秀燕.浅谈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自主化[J].学周刊,2012(3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