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耀军 张元
摘要:在现今的手机外观设计中,为了能更好地提高自身辨识度,设计师通过对色彩,材料,表面处理工艺三者的综合利用,创造出更加多样化的产品设计方案,能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产品的存活寿命。CMF设计,即色彩,材料,表面处理工艺三者三位一体的组合能让产品更具个性、质感和生命力。本文就当下社会中使用较为普遍的手机作为研究对象,从CMF的角度对其发展进行探究。
关键词:CMF 色彩 材料 表面处理工艺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3-0069(2018)04-0100-02
引言
在飞速发展的现今社会,消费者在选择商品的时候,关注点已经不单单考虑产品所能带给他们的功能性,他们期望在满足功能性前提的情况下得到更高层次的享受。例如,情感上的需求。正如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的那样,“在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转化为消费语言大概的意思就是,现在人们对产品功能性的需求已经不再能转化为其选购产品的主要动力,满足人们情感需求的产品将会更受欢迎。
进入21世纪以来,移动通讯设备的出现,为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人们不必再为接到一通电话,而守候在固定的区域,使人们的联系方式更加自由、便利。人们早期接触的移动通讯设备体积较大,色彩方面主要以黑色为主,简单在按键处搭配一些白色。在这个时期,面对着外形笨重,色彩单一的手提电话,人们并没有降低对它的热情,相反它渐渐地成为了人们所追捧的对象。造成这股风潮的原因是,在这个时期,它所能为人们带来的便捷通讯方式是一种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体验。随着人们对于移动通讯方式熟悉,人们对于手提电话的需求也渐渐改变。在最初单一的移动通讯功能得以继续并优化的前提下,人们希望它能具有更加轻便和美观的外形。在这一需求的驱使下,手提电话的外观向着人们所希望方向变化着。
一、CMF设计
在当今时代的背景下,设计师们将色彩(Color),材料(Material),表面处理工艺(Finish)三者结合的理念从传统的产品设计中分离出来,形成一种全新的设计研究模式,这三者相结合的新模式称作“CMF”,这类设计师也就是现今的CMF设计师。CMF设计是作用于设计对象,并联系、互动于设计对象和使用者之间的深层感性部分,是现今产品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种通过材料等方式的改变在设计的发展中可也算是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欧洲,一种提倡更具“人情味”的设计风格就从北欧开始逐渐风靡整个欧洲,由于地域的分布,被人们称为“斯堪的纳维亚风格”,在这批风格的早期代表人物中,瑞典的马特逊和丹麦的克兰特又是其中对材料本身的强有力支持者。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从材料入手的设计方式不断地吸收着来自不同领域的文化影响,渐渐从产品设计中分离出来,转化成为更具当代气息、更加独立的CMF设计。
CMF设计为设计师带来一种新的设计切入点,它通过对产品色彩,材料,工艺上的改变,以触觉,视觉等感觉为媒介带给人们更好、更加直接的感官体验,丰富着人们的情感需求,刺激人们选购的欲望。对于设计师,特别是工业设计师而言,从材料出发去做造型更得心应手,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设计师也正在慢慢回归到材料和工艺,将设计去风格化。随着CMF设计的不断发展,在现在的产品设计市场中也逐步得到重视,其发展的主要方向集中在中小型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当中。在这一部分当中,手机的外观设计又颇具代表性。
二、从CMF的角度看待手机外观设计的发展
(一)色彩设计的个性化
CMF设计中,C是摆在了第一位,产品在终端展示时,颜色首当其冲。色彩不仅仅是感性思维的展示,也可以通过理性认知来发挥它。以大众审美为依据,用理性的思路帮你分析是否选对了颜色。我们习惯用颜色来倾诉情感,说明“高贵还是俗气”、“平坦还是曲折”、“英勇还是野蛮”、“进步还是古典”,这些都是对色彩的感受。
对于最初的手机外观设计,设计者们没有过多将精力放在颜色的选择上,所以大多数手机的外壳都是经过简单的统一着色,甚至是直接保持着所选用材料本身的颜色。随着人们对手机外观需求的改变,以及加工工艺的发展,在21世纪初期,手机外观的颜色逐渐开始有了转变。其中2000年的诺基亚8210和2003年的诺基亚3530分别为我们带来了全新感觉的外观色彩和彩色屏幕,(如图1)所示。时间来到2008年,苹果公司推出了iPhone系列手机,作为手机功能设计的转型代表作,它同时也在外观的视觉上带来了新的设计方向,手机的色彩回归为以黑色为主,但同时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觉效果,对于材料本身的加工使得外壳的折光感更为突出,(如图2)所示。
随着色彩研究的系统化,人们渐渐地将它归为一门学科,“流行色”这个词开始传播开来,人们在选择自己购买的商品时会更加注意颜色的搭配,人们对于手机需求标准也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2017年华为推出了P10系列手机,其中钻雕蓝、曜石黑、草木绿三款配色各具特点。(如图3)所示,设计师们通过结合不同的加工工艺为手机不单单带来了“流行色”,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的视觉效果,让手机更具个性,更具流行气息。
(二)材料应用的多元化
材料是塑造产品完美形态的“基石”,是构成产品形态的物质基础,不同材料的应用不仅制约产品的结构、形状和大小,也能使产品呈现不同的硬度、厚度、色彩、肌理等质感效果。材料在设计构成要素中既是重点又是亮点。材料是产品形态的载体,在产品形态中运用何种材料,直接影响产品材质效果和产品风格。同样的产品,采用不同的材料,往往可以使产品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材料被加入到手机的设计中。
工程塑料是指能承受一定外力作用,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耐高、低温性能,尺寸稳定性较好,可以用作工程结构的塑料,而手机上采用的是通用工程塑料,其同时还具有重量轻、制造难度与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并且不会阻挡无线信号的传输。因为这一类特性工程塑料也成为了最早的手机设计材料,其中PC(聚碳酸酯)又是工程塑料中手机设计材料的首选。从最早的摩托罗拉公司推出的手提电话,到现今三星公司推出的Galaxy S和Galaxy Note系列手机,一直都沿用这种材料,可见这类材料在手机设计领域的重要性,(如图4)所示。
玻璃是一种在产品设计中应用十分广泛的材料,玻璃的硬度和抗冲击力很好,比塑料更具通透感,比金属更易着色,但缺点在于易碎和弹性有限,所以在手机设计的起始阶段设计师们很少会选择使用这种材料,但随着工艺的不断进步,玻璃也渐渐融入到了手机设计中。人们先是用玻璃的屏幕取代了之前的亚克力屏幕,为手机显示带来了更好的镜面程度和透光性,这其中康宁公司所生产的“大猩猩”系列玻璃更成为众多厂商的首选,华为公司2017年推出的P10系列手机选用了最新的第五代大猩猩玻璃,(如图5)所示。接着在手机外壳设计中人们渐渐应用玻璃这种材质,华为公司推出的荣耀8系列手机以及小米公司推出的小米6系列手机都是将玻璃作为手机外壳的主要选材,(如图6)所示。
除了上述的两种材料外,随着人们对材料本身性质的探索,越来越多的材料加入到了手机设计的行列中。例如华为公司推出的P系列手机一直沿用金属的材质作为外壳,(如图7)所示。小米公司推出的小米4系列和小米MIX系列分别采用了奥氏体304以及陶瓷作为材料,(如图8)所示。而摩托罗拉公司的X1系列手机则选用了木材的后壳,(如图9)所示。
(三)表面处理工艺的创新与结合
丹麦著名设计师克林特说过“运用适当的技艺去处理适当的材料,才能真正解决人类的需要,并获得率直和美的效果”。表面处理工艺具有增强产品的美观性、耐腐烛性、耐磨性以及延长其使用寿命的功能。设计师通过准确、合理的表面处理工艺可以将材料加工出不同的色彩、肌理、图案,使产品形态整体效果更平滑、光亮、美观、精致、立体以及富有艺术性的感染力,如模仿木纹、金属、布料等效果。
色彩和材料的选择决定了工艺,同时工艺的创新又带来了新的色彩和材料选择,这种关联在手机设计的进化中不断地平衡着三者的关系。在手机设计的最初,人们对于工艺的考虑是如何能将选用的材料变成自己需要的形状,而在这个时期大多数的手机材料多为塑料,所以注塑等塑料成型工艺就成为了手机生产主要需要的工艺。硅胶按键这一材料的加入,使得手机按键的材料告别了单一的塑料,同时在硅胶材料上印下数字的移印工艺也加入到了手机设计中。诺基亚公司推出的1112系列手机不仅仅在按键上采用了移印工艺,同时在手机上部的logo也采用了这种处理工艺,(如图10)所示。金属材料经过了表面处理后常常给人一种十分吸睛的效果,随着设计师们的不断研究,越来越多的金属表面加工工艺被带入到手机设计中。阳极氧化、电镀、真空电镀、拉丝、磨砂、CNC加工等,这些工艺从最开始的单一使用到现今的结合出现,给手机带来了更好的感官效果和触觉体验,苹果公司在iPhone系列手机正是金属表面处理工艺结合表现的佼佼者,(如图11)所示。除了金属,玻璃同样有它独特的处理工艺,设计师们已经不满足将传统的平面玻璃加入到手机当中,取而代之的则是2.5D玻璃,更好的弧度,更好的视觉效果。而这种2.5D的弧度玻璃在加工时,则需要热弯工艺的帮忙。华为公司推出的荣耀Magic系列手机更是采用了把曲面的玻璃,(如图12)所示。
结语
在手机外观设计发展中,CMF设计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带给用户更新、更好的产品体验。随着人们对色彩的系統化研究,材料和表面处理工艺的不断探索,在不久的将来设计师将会为我们带来更多个性化的色彩,更加多样的材料选择和工艺组合,CMF这种设计观念将会逐渐走进更多的设计环境中去,为人们带来更多的个性化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