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卓,刘 莉,兰明红,沈 巍,霍 军
(海军航空大学一基地锦西场站医院,辽宁 葫芦岛 215000)
中药的疗效不仅与药材的质量及炮制方法有关,还与其煎煮工艺密切相关。李时珍称“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 清代医家徐灵胎称“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于此”。桑菊饮方剂出自清朝吴瑭的《温病条辨》卷一,属于辛凉解表剂,具有宣肺止咳、疏风清热之功效,常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咳嗽初起之证[1]。此方剂中的桑叶、菊花为君药,主要的有效成分是芦丁和绿原酸,均具有抗炎、抗病毒等作用[2-3]。为了进一步探讨制备桑菊饮的最佳煎煮工艺,笔者按照《温病条辨》中所记载的古代煎煮法、临床医疗机构煎煮法、古今结合煎煮法和正交试验优选出的煎煮法分别制备桑菊饮,并按照2010版《中国药典》中规定的方法测定使用上述4种煎煮法制备的桑菊饮中芦丁和绿原酸的含量[4-6]。然后,对用这四种方法制备的桑菊饮进行综合评价,从中选出制备桑菊饮的最优煎煮工艺。现报告如下。
本次研究使用的仪器为高效液相色谱仪(由美国RerkinElmer公司提供,型号为Altus A10)、PDA检测器、Empower3数据处理系统、360EP 125SM型电子分析天平(由德国Sartorius赛多利斯提供),数控超声波清洗器(由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提供,型号为HS6150),水浴锅(由巩义市英峪予华仪器厂提供), WX-9A祝尔康煎药壶(由广州文新电器有限公司提供)。
1)分析试剂:甲醇的纯度为色谱纯,水为重蒸水,其他试剂的纯度均为分析纯。2)对照品:芦丁对照品(批号为100080—200306)和绿原酸对照品(批号为110753—200413),均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3)桑叶、菊花、薄荷等饮片均购于安泰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并由甘肃省中医院质检部鉴定为正品。
本次研究所用处方出自清朝吴瑭《温病条辨》卷一,即由桑叶7.5 g、菊花3 g、杏仁6 g、薄荷2.5 g、连翘5 g、桔梗6 g、生甘草2.5 g、芦苇6 g八味药组成。
2.2.1 方法A 按照《温病条辨》中记载的桑菊饮煎煮法“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制备,方法是:按照处方比例分别称取三份药材,分别将药材放入电磁壶中,在每份药材中加入400 ml的水,煮沸后再煎煮15 min,取滤液200 ml,备用。
2.2.2 方法B 按照临床医疗机构所用的煎煮法制备桑菊饮,方法是:按照处方比例分别称取三份药材,分别将药材放入电磁壶中,第一煎在药材中加9倍量的水(360 ml)浸泡30 min,煮沸后再煎煮15 min,过滤取药汁;第二煎在过滤后的药渣中加入4倍量的水(160 ml),煮沸后再煎煮10 min,过滤取药汁;合并两次所得的药汁,备用。
2.2.3 方法C 结合方法A和方法B制备桑菊饮,方法是:按照处方比例称取三份药材,将药材放入电磁壶中,第一煎在每份药材中加入7倍量的水(280 ml)浸泡30 min,煮沸后再煎煮7 min,取药汁140 ml;第二煎在过滤后的药渣中加入3倍量的水(120 ml),煮沸后再煎煮8 min, 取药汁60 ml;合并两次所得的药汁,备用。
2.2.4 方法D 按照正交试验优选出的煎煮法制备桑菊饮,方法是:按照处方比例称取三份药材,将药材放入电磁壶中,第一煎在每份药材中加入10倍量的水(400 ml)浸泡30 min,煮沸后再煎煮30 min,滤出药汁;第二煎在过滤后的药渣中加入10倍量的水(400 ml),煮沸后再煎煮30 min,滤出药汁;合并两次所得的药汁,备用[7]。
2.3.1 对桑菊饮中芦丁和绿原酸的含量进行检测[8-9]
2.3.1.1 色谱条件 1)色谱柱:Waters Symmetry C 18 (250 mm×4.6 mm,5 μm)。2)流动相:甲醇(A)-0.1%的磷酸溶液(B)。3)洗脱程序:0~10 min、A为30%,30 min、A为5O%,40 min、A为60%。4)流速:1 ml/min。5)柱温为35℃。6)检测波长:350 nm。7)进样量:l0μl。
2.3.1.2 制备对照品溶液 分别精密称取0.85 mg的绿原酸对照品和1 mg的芦丁对照品,将其放入10 mL的容量瓶中,加入甲醇至预设刻度,制成每0.085 mg/ml的绿原酸对照品溶液和0.1 mg/ml的芦丁对照品溶液。
2.3.1.3 制备供试品溶液 精密吸取用四种方法所制的桑菊饮各2 ml,分别将其放入5 ml的容量瓶中,加入甲醇定容至预设刻度,摇匀后作为供试品溶液。
2.3.1.4 线性关系考察 分别精密吸取绿原酸对照品贮备液0.05 mL、0.1 mL、0.15 mL、0.3 mL、0.4 mL,将其分别放入l mL的容量瓶中,加入甲醇稀释至预设刻度后摇匀,使药液的浓度分别为 4.25 μg/mL、8.5 μg/mL、12.75 μg/mL、25.5 μg/mL、34 μg/mL。精密吸取浓度为0.1 mg/ml的芦丁对照品溶液0.005 mL、0.01 mL、0.015 mL、0.03 mL、0.4 mL,分别将其放入l mL的容量瓶中,加入甲醇稀释至预设刻度后摇匀,使药液的浓度分别为0.5 μg/mL、1.0 μg/mL、1.5 μg/mL、3.0 μg/mL、4.0 μg/mL。分别吸取上述对照品溶液各10 μL,加入液相色谱仪中,按照上述色谱条件测定药液的峰面积值,以峰面积均值(Y)为纵坐标,进样的浓度(X)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出绿原酸的回归方程Y=14.079X-4.4328,r=0.999 5(n=5),芦丁的回归方程Y=1633.7X+17.898,r=0.999 2(n=5)。结果显示:绿原酸的进样量在4.25~34 μg/mL的范围内、芦丁的进样量在0.5~4 μg/mL的范围内可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
2.3.1.5 样品含量的测定 分别精密吸取10 μL的供试品溶液注入到液相色谱仪中,每个样品均平行进样2次,使用外标两点法计算样品中绿原酸的含量和芦丁的含量。结果见表1。
2.3.1.6 对样品进行综合评估 分别精密吸取10 ml的样品药液,将其放在已干燥至恒重的蒸发皿中,再将其放入温度为105℃的烘箱中干燥3 h,取出后放入干燥器内冷却30 min,迅速精密称重,计算浸出物的得率[10]。按照绿原酸和芦丁的2次进样指标,对样品药液进行综合评分。综合加权评分公式:综合评分=(绿原酸平/绿原酸max+芦丁平/芦丁max)×80+浸出物平/浸出物max×20[11]。将干膏率、绿原酸和芦丁作为指标,对四组样品药液进行综合评估。结果显示:用古今结合法制备的桑菊饮中绿原酸和芦丁的含量明显高于用其他3种煎煮法制备的桑菊饮;用正交试验优选的煎煮法制备的桑菊饮其浸出物的得率最高;用古今结合法制备的桑菊饮的综合评分最高。结果见表1。
表1 对用4种方法制备的桑菊饮进行综合评估的结果
2.3.2 对用古今结合法制备桑菊饮进行验证试验的结果以古今结合法为煎煮工艺标准,制备3批样品后,对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显示:用古今结合煎法制备的桑菊饮的综合评分最高,且用此法煎煮所得三批汤剂进行验证试验的结果相比无差异。这说明,此工艺稳定可行,可将其作为制备桑菊饮的标准化煎煮工艺。结果见表2。
表2 对用古今结合法制备桑菊饮进行验证试验的结果(%)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目前对桑菊饮煎煮方法的研究仅局限于单一的煎煮法,未对不同的煎煮方法进行相互对比研究。在《温病条辨》中未明确记载桑菊饮的煎煮时间,只注明“水二杯,煮取一杯……”;在现代中药研究中对解表药的煎煮要求为“用武火迅速煮沸,改用文火维持lO~15 min即可”[12];在临床医疗机构煎药室的质量管理规范中要求“解表类中药不宜久煎,煮沸后再煎煮15~20 min…第二煎的煎煮时间应当比第一煎的时间略缩短”;在金仲达等[13]通过正交试验法优选的桑菊饮煎煮工艺为“浸泡30 min加8倍量的水,煎煮2次,每次煎煮30 min”。古代与现代的中药煎煮方法在煎药器具、浸泡时间、煎煮次数、煎煮方法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14]。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与其他煎煮法相比,用古今结合煎法制备桑菊饮的效果最为理想,可较好地保留汤剂中药物的有效成分。因此,可将此煎煮法作为制备桑菊饮的标准化煎煮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