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神经鞘瘤的CT影像分析及复习

2018-11-12 11:21莫泳康黄锦粧乐洪波林植荣马树华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8年8期
关键词:渐进性胃壁胃窦

莫泳康,谢 磊,黄锦粧,乐洪波,林植荣,马树华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汕头 515041)

胃神经鞘瘤(Gastric schwannoma,GS)是一种少见的胃部良性肿瘤,该肿瘤起源于胃部肌间神经丛神经鞘的雪旺氏细胞,发生率低,国内外文献以病例报告为主。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以胃部不适、疼痛或腹部肿块为主诉就诊。上消化道造影呈黏膜下征象,但无法获得肿块及周围的情况,术前诊断主要依靠CT检查。为提高对GS的认识,我们搜集8例GS患者的资料,结合CT表现与病理对照,参考相关文献,探讨GS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潮南民生医院、梅州人民医院2011年1月—2016年5月临床及术前CT资料完整的GS患者8例,所有病例均由手术病理证实。男1例,女7例,年龄34~62岁,平均46岁。以上腹部疼痛就诊者4例,腹部触及包块者3例,其中1例伴消化道出血症状,表现为反复黑便。3例行胃镜检查提示黏膜下肿块。所有病例均未发现淋巴瘤病史。

1.2 检查方法

扫描前患者禁食8 h,常规仰卧位扫描。采用GE公司Discovery HD或Discovery HD 750 CT扫描仪。管电压120kV,管电流220 mAs,螺距0.983∶1。增强扫描所用对比剂为非离子型碘对比剂(300 mgI/mL),注射流量 75~80 mL,注射流率2.5 mL/s, 开始注药后 25~30 s、60 s 及 120 s 分别进行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扫描(部分患者增强只做动脉期及静脉期双期扫描)。所得原始薄层0.625 mm图像,常规重建层厚5 mm、层间距5 mm图像。由两名5年以上具有CT诊断经验的医师分析病变的CT表现,包括病变的位置、大小、生长方式、密度、边缘及强化特征。

2 结果

2.1 CT 表现

8 例 GS 均为单发,肿瘤最大径为 3.5~9.1 cm。 6 例发生在胃体部(小弯侧3例,大弯侧2例,同时累及大小弯1例),2例位于胃窦部,4例在胃腔内,3例跨胃壁呈腔内外生长,1例呈腔外生长。7例肿瘤CT示呈类圆形,1例肿瘤呈不规则分叶状。7例平扫呈均匀稍低密度(图1),CT值约30~50 HU,1例病灶呈混杂密度,多发斑点钙化(图2),6例行增强扫描均呈轻中度渐进性强化,2例未行增强扫描。2例GS病变于胃黏膜接触面有龛影,强化显示黏膜中断。2例胃周可见肿大淋巴结,误诊为恶性肿瘤并淋巴结转移。

2.2 手术及病理

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肿瘤,其中7例行胃大部切除术,1例行胃窦切除术。大体病理与CT所见大小相近,大体切面呈灰白色,质地韧。标本用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电镜下瘤细胞呈编织状、栅栏状纵横交错排列,大部分区域细胞排列较紧密,细胞呈长梭形,胞浆红染,核梭形,大小形态较一致,局部细胞排列较疏松,细胞胞浆较透亮或呈空泡样,核较小,呈圆形或小梭形,细胞异型不明显,部分区域有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瘤细胞 CD117(-)、CD34(-)、Actin(-)、Desmin(-)、Vim(+)、S-100(+)。其中2例胃周肿大淋巴结未见肿瘤细胞浸润,考虑反应性增生。

3 讨论

GS极为少见,以中年女性多见[1],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初期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增大,可出现上腹部胀痛、腹部肿块等症状,部分患者因肿块出现溃疡可出现呕血、黑便症状,发生在胃窦和胃幽门区的GS可引起胃幽门梗阻。

图1 胃体肿块呈均匀稍低密度,轻中度渐进性强化。图1a:平扫;图1b:动脉期;图1c:静脉期;图1d:延迟期。 图2 胃窦部神经鞘瘤,胃窦腔外生长肿块,多发斑点钙化,轻度渐进性强化。图2a:平扫;图2b:动脉期;图2c:静脉期。Figure 1. Gastric schwanomas in the body of stomach,with well-defined border and homogenous density,moderate homogenous progressive enhancement pattern.Figure 1a~1d:non enhanced and enhanced CT scanning.Figure 2. Gastric schwanoma in the antrum of stomach with a exophytic growth pattern,multiple calcification spots,mild progressive enhancement pattern.Figure 2a~2c:non enhanced and enhanced CT scanning.

GS起源于胃肠道壁肌间Auerbach神经丛神经鞘Schwann细胞。病理学表现有一定特点:①肿瘤位于胃壁肌层或黏膜下;②切面呈实性,较少出血及囊性变;③肿瘤无包膜,虽然界限尚清,但缺乏锐利的边界;④组织学表现以Antoni A区为主,但缺少典型的核栅栏状排列及Verocay小体,部分出现畸形核,瘤周伴淋巴细胞套状浸润;⑤免疫组化S-100细胞核、胞质弥漫强阳性。本组8例在免疫组化上均见S-100 呈阳性,而 CD117、CD34、Actin、Desmin、SMA 呈阴性,与文献[1-2]报道相符。

GS术前诊断困难,腹部CT检查有利于了解肿块形态、大小、边缘、周围侵犯情况、有无淋巴结肿大。CT平扫呈均匀稍低密度(相对肌肉),增强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进一步强化,呈轻中度渐进性强化的特点,少有坏死囊变、钙化。本组7例平扫呈均匀稍低密度,6例增强扫描呈轻中度渐进性强化,与文献[3-7]报道大致相符。本组中1例呈混杂密度,多发钙化,为少见情况,文献[6-7]报道少量GS可以钙化,发生坏死、囊变及钙化的肿块通常比较大。GS一般为良性肿瘤,恶性罕见,很少发生邻近浸润及远处淋巴结的转移。本组中2例胃周见肿大淋巴结,容易误诊为恶性肿瘤并淋巴结转移,术后病理证实为反应性增生,未见肿瘤细胞。文献[6-7]报道GS周围可以有淋巴结反应性增大,瘤周淋巴结的肿大不能作为恶性GS的诊断依据。

GS术前常误诊为胃间质瘤,主要由于本病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临床医师与影像科医师对其缺乏足够的认识。鉴于此,本文结合8例GS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GS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胃壁黏膜下肿块,平扫呈等/稍低密度,增强扫描呈轻中度渐进性均匀强化,少数较大肿块可以发生坏死、囊变、钙化,可有周围反应性淋巴结肿大。主要与胃间质瘤、淋巴瘤、胃癌鉴别:①胃间质瘤:胃间质瘤具有恶性倾向,大者边界欠清,质地不均匀,坏死囊变多见,强化较明显[5,9-11];而 GS 表现为良性肿块,边界清楚,呈轻中度渐进性均匀强化。②胃癌:胃壁增厚、僵硬,与正常胃壁分界不清,易发生肝、肾上腺等组织远处转移;而GS呈黏膜下肿块,范围局限,与胃壁界限较清楚。③胃淋巴瘤:胃壁广泛或节段性浸润增厚者容易鉴别,对于局限性肿块者,因其密度亦呈均匀强化,鉴别困难,但周围淋巴结肿大更常见。

综上所述,GS的CT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当CT影像显示为胃黏膜下肿块、等/稍低均匀密度、轻中度渐进性强化时,要考虑到GS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渐进性胃壁胃窦
超声引导下针刺足三里穴对胃窦收缩功能的影响:随机对照研究
经腹胃充盈超声造影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力障碍的价值探讨
双能CT迭代重建技术联合虚拟平扫对胃壁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超声诊断中晚期胃窦癌的价值与影像学研究
胃会被撑大饿小吗?
职教英语课堂活动设计的渐进性分析
英语深层阅读的渐进性教学策略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窦黏膜脱垂10 例临床效果报道
空腹
胃真的会被撑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