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耀岗(《武警学术》杂志副编审)
小时候看战争题材影片,最喜欢的是我军的司号兵站在红旗下,昂首挺胸,英姿勃发地吹起冲锋号的情景:在短促、有力、嘹亮、激越的号声中,将士们跃出战壕、掩体,挺枪亮剑、刺刀见红,喊杀声中冲向敌阵,所向披靡。军号虽小,却在战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使我对军号有着一种近乎崇拜的情结。
词典中对军号的解释:“军用的一种喇叭,用来传达简短号令、发布警报等”。毛泽东在《忆秦娥·娄山关》中,描写红军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战斗场景时,有佳句“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喇叭,即是军号。福建省宁化县泉上镇老红军罗广茂,在土地革命战争年代用生命保存下来全国唯一的一本 《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这是一名司号员对职责的忠诚,他的事迹后来被拍成电影《我的军号》。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标准军号经过发展完善有100多种,我们常见的有冲锋号、紧急集合号、起床号、出操号、开饭号、熄灯号等。俗话说:新兵怕哨,老兵怕号。对于军人来说,军号声是回响在血液里的“军语”,它是不容置疑的命令,是坚不可摧的勇气,是前进的战鼓,是杀敌的号角,是枪弹呼啸中穿彻的军人意志。
战争年代,军号作为一种精神和意志的象征,成为了人民军队凝心聚气、克敌制胜、震慑敌人的标志。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封面图片就是一个名叫谢立全的红军小号手的形象,一张照片让人们仿佛听到冲锋号角的召唤,它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奔赴延安,走向抗日前线。全国解放以后,当年的小号手成为了海军少将。在军号的指引下,一代又一代的军人,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冲锋,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在抗美援朝作战中,我军军号成了美军的噩梦。美军关于朝鲜战争的回忆中多次提到,当志愿军“从军号与喇叭里发出的一种诡异的声响”时,他们就觉得头皮发麻,胆战心惊,眼看着中国军队向潮水一般发起冲锋,令他们很多人终生难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就陈列着一把志愿军战士的军号,它讲述了一段关于志愿军军号退敌的故事。当年,志愿军某部钢七连与敌激战中,弹药消耗光了,担负阻击任务的全连官兵只剩7个人和一柄军号,而面对的却是数倍于己的用坦克大炮武装的敌人。最后时刻,司号员忍着伤痛,用尽力气,吹起了冲锋号。当“嘀嘀哒嘀,嘀嘀……”的嘹亮号声在阵地上空回荡时,奇迹出现了:眼看就要冲上来的敌人,被这震撼人心的军号声迷惑了,吓住了,急忙掉头四散逃命。钢七连剩下的勇士成功地完成了任务,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军号声彻,被部队生活打磨过的那根神经瞬间唤起,那是绿色军营烙在身体里的记忆,它静静地雕塑了你的灵魂,也慢慢地演绎着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