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4月27日在国务院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上说,为政不廉是腐败,占着位子不作为、拿着俸禄不干事,贻误党和人民事业,同样是腐败。
做官不为,古已有之。古人称之为“尸位素餐”。语出班固的《汉书·朱云传》:“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汉代的王符在《潜夫论·思贤》中也说过类似意思的话:“虚食重禄,素餐尸位。”尸位就是空占职位,素餐就是拿了俸禄白吃饭。此外,避责畏烦而不思为、才能庸鄙而不作为、争学苟且而不敢为,也多含有“尸位素餐”的意思。
老百姓称这种当官不作为者,没有那么文绉绉,而叫他们是“官混子”。“官混子”,是混在官场里当官者。“官混子”即是庸官懒官。他们不务当官的正业,却又想保牢头上这顶乌纱帽。当了官,不作为,混一天,是一天。好处拿了不少,责任不敢担当。仔细观察一下我们的身边,不时可见这种“官混子”的身影。有人是整天“喝茶、看电脑”,能闲则闲,有事推脱;有人是一心琢磨“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有人是遇事喜欢做“甩手掌柜”,打哈哈,踢皮球,不点头,也不摇头;有人虽有工作能力,但带着情绪工作,不认真负责做事,因而造成政府的大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
“官混子”为数不多,危害很大。尸位素餐之所以也是一种腐败,是因为“官混子”是只为一己的利益考量,而忘记了执政为民是当官的根本。“官混子”是公仆拿了纳税人的钱,不为纳税人干活。公仆名不副实。他们混在官场里,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严重地损坏了政府的公信度。“为官不为”是失职渎职,对其警惕程度应提高到与反腐同等高度来认识。老百姓说,这种官员到我们村子里来卖红薯,我们也不欢迎。有的官员存在一种理念,他们认为“干得多”不如“干得少”,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他们明哲保身,对什么事都“不作为”,得过且过,一心只做“太平官”。老百姓说,这种“太平官”多了,我们的改革事业就不会成功,社会也不见得会太平。
侵占扶贫公款,收受他人贿赂,这种腐败人们看得见,也摸得着,对它深恶痛绝。但是,官员“不作为”的这种腐败,具有隐蔽性。这种渎职行为不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它是一种穿了“迷彩服”的腐败,是“温水煮青蛙”式的腐败,易为人们所忽略。其实,当官不作为,也是对当今改革开放的一大祸害。侵占财物、收受贿赂这样的“显性腐败”,会让国家的资产直接遭受损失,侵害百姓的利益;同样,“不作为”这种“隐形腐败”,也会暗里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损害百姓的利益。因此,我们既要打击“显性腐败”,也要预防“隐性腐败”,庸官懒政不除,改革的步子就迈不开、迈不大。
有的官员摇头叹息道,这样一来,这个官真是不好当了。是的,官的确是不好当的。大官和小官都不好当。清廉自守,只是对当官的起码要求。不贪腐不滥权,只是为官做人的底线。当官需要一身“清”,但当官绝不能一身“轻”。“在其位谋其政”,只是当官的一个基本要求;当官更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一个好官,一定要有作为,有谋略,有眼光,有开拓精神,愿意迈开腿,深入基层作调研,为百姓着想,寻找解决国计民生问题的良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官要敢于作为,为官更要善于作为。当官的最大的报偿,就在于为百姓办成一件实事而获得的快慰。
整治官场的“庸懒散”,也要动真格。对当了官,一心想“干得多”不如“干得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者,我们奉劝他最好还是别当官,回到家里吃闲饭。我们要形成制度,推动形成一种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李总理强调指出:占着位子不作为的腐败,同样是不能容忍的。对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不力,决不能迁就;对不尽职、不担当、不负责的,决不能听之任之;对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的,该处分的处分,该撤职的撤职,该追究法律责任的追究法律责任。李总理的这个重要指示,我们也要切实贯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