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 燕
一
2017年夏天,我和同事一起,带着参加“读者北京夏令营”的孩子,踏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
成语接龙、狼人杀、我比画你来猜、扑克牌……孩子们玩得热火朝天。我们的工作人员一边巡回检查,一边回复家长群里的消息。
跟孩子们的开心欢畅相比,家长们充满担心,不时通过电话手表给孩子打电话。我们拍照发到群里,让家长们了解孩子们的状态,分享孩子们的兴奋。
拍照都是随机的—玩到一堆的孩子,安静读书的孩子,在火车上吃盒饭,吃成小花猫还得意扬扬的孩子……
这时就陆续有家长提出:“老师,麻烦给XX拍张照片吧,她奶奶想看看他。”“老师,为什么没有XX的照片呢?”
开营第一天,我们还不认识每一个孩子;我们的孩子装满两节车厢,一时之间,我还真不能马上找到这几个孩子。我告诉这几位家长:“您跟孩子说一声,让老师给他拍张照片,这样最快。”家长很为难:“刚跟孩子说了,他不好意思。”“这孩子胆小,不敢跟老师提要求”……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话真没错。
二
2018年刚开年,我们又带着一批孩子,开始了“读者广州冬令营”。营期前几天是在一所少年军校度过的,孩子们同吃同住同训练,迅速混熟了。
一天早晨,有两个女孩子找我:“老师,同宿舍的两个姐姐欺负我们……”
有进步,在我们一再强调“有事情自己沟通”之后,这次终于不是家长找我们协调了。
孩子们都是第一次住八人间的大宿舍,有两个五年级的女孩自理能力特别强,就挑剔那两个三年级的女孩子整理不好内务、拖后腿;大孩子在她们跟家里通电话的时候夸张地学她们孩子气的声音;大孩子还总逗她们,双方“尺度”不同,大孩子认为是开玩笑,却让她们心惊肉跳。
我鼓励她们:“你们可以告诉姐姐,等我到了五年级,一定比你还能干;或者半开玩笑告诉她们,你不能欺负人啊姐姐,真讨厌;还可以直接说,你这样让我不开心……总之,一定要让她们知道你们的想法。”
后来,这几个小姑娘相处得非常好,“珠江夜游”时,她们已经形影不离了。
三
儿子有一个幼儿园同学,她妈妈叫她“不高兴”,因为她经常是气鼓鼓的。
小姑娘很漂亮,眼睛大,皮肤白,头发卷卷,鼻子翘翘。妈妈给别的小朋友分零食,她会噘嘴巴;老师称赞了哪个小朋友,她就不开心;大家一起玩过家家,如果不能扮上她喜欢的角色,她就会走开。
她的不高兴,主要表达方式就是高冷、不屑。但你问她的时候,她总是转开头,一脸冷淡地说:“我没有不高兴。”
熟人圈子里,大家都很迁就她,看到她不开心,就会迅速“体察圣意”,让她重展笑颜。
这小姑娘让我想起小学里的那些调皮男生,他们表达喜欢的方式,是往女生铅笔盒里放虫子、揪女生辫子;也像那只小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总之就是,她想要的东西不能明确说出来,非得拐着弯地让别人送给她。
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有那么难吗?
四
越跟孩子接触,就越发明白,一个人的成长,就是不断认识自我、划定与世界边界的过程。
小孩子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边界意识,又以自我为中心,世界在他们眼中,是全自动的,常常觉得“万物皆备于我”,这使得他们一方面跟亲近的人提出过分要求,一方面对外界心生警惕,不知道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
真的走出去一步,就会发现,说出自己的想法,其实也没有那么可怕。需要经过一次次触碰、一次次反思,一个人才能建立起自我认知,明了自己的责任和权利,方能为自己负责。
《大话西游》里,唐僧有一句很有名的台词:“你要是想要的话你就说话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多少人念着这句台词图个乐呵,可它真是大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