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群众基础研究*

2018-11-12 20:53史姗姗李斌雄
江淮论坛 2018年4期
关键词:话语权话语群众

史姗姗 李斌雄

(1.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2;2.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武汉 43007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从“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与党的意识形态从喧哗争鸣的思想丛林中脱颖而出,成为引领人民群众思想与行为的精神旗帜密不可分。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凝聚先进分子、团结教育广大人民群众有着丰富的话语表现和话语实践,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逻辑中深蕴着群众工作的宝贵经验和基本规律。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高度,要求“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明确了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群众方略。夯实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群众基础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需进一步探寻实践路向。

一、夯实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群众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求证

注重夯实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群众基础,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鲜明特点和政治优势,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无产阶级政党意识形态工作得出的重要结论。

1.以唯物史观为整体关照,科学揭示无产阶级政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及其群众基础的社会历史本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史观视野下坚持“用社会存在解释社会意识”,从社会结构整体中剖析意识形态的属性、地位与作用,深刻指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揭露了意识形态统治的阶级实质和物质根源,并进一步从“解释批判”导向“革命斗争”,鲜明宣示共产主义革命要同“传统所有制关系”和“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两个决裂”的革命指向表明,共产主义革命不仅要打碎旧阶级的政治经济基础,还要将政治经济斗争贯彻到思想领域,推崇与以往一切私有观念根本不同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实质上提出了构筑无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革命要求。

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由此,理论指导实践、思想掌握群众的一系列“必要条件”层层递进,最终指向的正是对人民群众本身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将“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们”视作科学历史观的“出发点”,人民群众不再是抽象的、疏离于社会变革浪潮的存在,而是在唯物史观视域下现实的且“划分为阶级的”社会历史范畴,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决定性力量。

2.以人民群众主体论为基本立场,深刻把握筑牢无产阶级政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群众基础的丰富意涵。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世界观考察社会历史问题,确认了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实践主体及价值主体的重要地位,并基于人民群众主体论的立场,使无产阶级政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必须夯实群众基础的历史及理论因由得到根本说明。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历史一再证明,人民群众的需要、选择和呼声,往往反映着社会前进的基本方向,同历史发展规律相一致。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党是人民群众中的“沧海一粟”,必须“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否则共产党就不能率领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就不能率领群众,整个机器就要散架。”无产阶级政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不是对统治者个人话语的颂扬,也不能成为凌驾于群众之上的指挥号令,而应深植于人民群众的根基中,成为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意志的呼声。从这个意义上说,夯实无产阶级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群众基础是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具有一致性。

“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一种意识形态影响社会发展的程度、范围及时长等“量”上的表现,取决于这种意识形态实际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毛泽东指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无产阶级的先进意识形态,正是以人民群众为实践主体,推动浩浩荡荡的共产主义运动潮流冲决资本主义的制度枷锁和精神网罗,实现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历史面貌。

3.以群众路线为组织原则和工作方法,生动描述无产阶级政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运行机制和动态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从认识论转向实践论,将群众观在实践中贯彻为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揭示了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价值立场和实践动力,“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则同无产阶级政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运行机制和动态发展过程深刻契合。

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不能一蹴而就地获得,更不能一劳永逸地保有,而需经由不断掌握群众的动态过程持续生成。毛泽东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将党的群众路线放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加以诠释,又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结合起来,生动描述了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民主集中相统一的运行机制下,在循环递进的过程中不断生成发展的必然性。

占社会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只有在有序组织、有效整合及有力导引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地发挥其“量”的优势,更好地克服自发性,实现和发展自身利益。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正是应这种需要而生,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解决认识矛盾),并团结起来(解决群己矛盾),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解决实践矛盾)——贯穿和指导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全部生成过程。既充分相信群众,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又坚决反对尾巴主义、坚决赋予人民群众整体以方向引导,在先进性与群众性的辩证统一中,不断地推动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

二、新时代筑牢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群众基础的现实境遇

1.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呈现新格局。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逐渐形成定位清晰、重点突出、导向鲜明的新格局,尤其凸显和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的群众之维,为夯实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群众基础提供了有力支持。十八大以来,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全局的高度,提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职责,从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高度阐释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党深刻地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不是抽象的,而是通过各类话语形式与具体社会领域紧密联系、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在意识形态工作总目标的统领下,党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军队政治工作、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前沿阵地和关键领域的管理与引导,为“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提供强有力抓手。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成为党意识形态工作中经常提及的高频词和关键词,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就出现了203次,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深刻指出意识形态工作中“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得以凸显和强调。

2.新时代人民群众产生新特点和新需求。人民群众作为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其内涵与外延必然随着时代变迁而生发出镌刻时代烙印的新特点和新需求。当前,把握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一切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们在新时代的特点及需求,是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必然考量。作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史方位的实践者,人民群众需要进一步激发活力、聚合力量,在时代大潮中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正确方向,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逐梦之旅汇聚起磅礴的时代伟力。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亲历者,需要进一步满足和回应新需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丰富、多维和不断发展的,既有总体性需求,又有个性化需求,既要力促需求实现,又要不断提高需求本身层次,以需求为导向改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状况。人民群众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见证者,需要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平衡多元利益主体,疏解疑虑、调处矛盾,提高人民群众在改革中的获得感,破除阻碍发展的思想和体制障碍。人民群众作为信息化浪潮的参与者,需要发展新的能力和品格。当前,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5.8%,网络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空间和社会关系,同时也迫切地提出了防止技术异化、引导群众提高信息素养和辨识能力、涵育新的社会品格的要求。把握人民群众的时代群像,认识人民群众的新特点和新需求,是夯实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群众基础的重要前提。

3.新时代围绕“民心群力”的竞争呈现新态势。“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人民群众蕴含着推动时代前进的巨大力量。然而应明确,党的意识形态与人民群众之间,并无自然直达人心的话语通道,而广大群众与承载着杂芜思想甚至错误价值导向的话语信息之间,也没有隔着一道天然的“万里长城”。新形势下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党将人民群众作为先进意识形态的实践主体,而一些错误思想则视人民群众为逐利工具,甚至煽动民情假造民意,妨碍群众力量的正向发挥。开放多元的社会话语环境中,自媒体迅猛发展,造成“人人手握麦克风”的喧哗景象,宽松包容的氛围在激发活力、发扬民主的同时,也增添了话语管控的风险。一些庸俗信息凭借眼球经济、话题效益,挤占话语阵地,消解人民群众追求健康社会风尚的注意力。一些西方意识形态话语披上普世外衣,淡化阶级性和历史性,造成人民群众的思想迷惑,增添解释成本和难度。激烈竞争的复杂环境,是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取“民心群力”的真实情境,夯实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群众基础,须从挑战和危机中探寻发展契机和实践路向。

三、新时代夯实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群众基础的实践路向

探寻夯实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群众基础的实践路向,实际上是在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综合格局中,着眼于“群众方略”的应用。应充分考量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人民群众作为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 “影响受众”“服务对象”和“实践力量”等多维身份,在深刻把握和力促实现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逻辑与群众路线的高度契合性中,明确夯实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群众基础的实践路向。

1.聚群众之声。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不能是脱离人民群众的指挥号令,而是要站在人民群众之中,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一道为生动反映现实生活、有效实现根本利益而聚合发声。实现话语融通是集聚群众之声的基础。针对少数干部因“不会同群众说话”而在群众面前“失语”的现象,习近平同志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不会说话是表象,本质还是严重疏离群众,或是目中无人,对群众缺乏感情。”高高在上、“官”话连篇的意识形态话语形式无法对接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真实而生动的精神发展需要,反而会造成疏离感和心理隔阂。只有将意识形态话语的“真理底气”与“群众地气”结合起来,以群众惯用的话语表达,说群众真心关切的话,才能充分激发群众的话语自觉,推动群众深刻感知和领悟精神滋养。在实现话语融通的基础上,还必须积极凸显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优势。在竞争激烈的社会话语场中,不做曲高和寡的独唱者,要善于把握群情、汇聚民声,成为引导同声相应的领唱者。既要满足人民群众分众化、差异化的思想文化需求,又要化零为整、凝神聚气,扩大正确舆论导向的社会音量,造成有利于意识形态引导的话语气候与生活氛围。积极培育组织化的话语主体群,重视对意见领袖的管理及引导,在人民群众不同生活领域打造与中央精神同频共振的各级各类话语主体序列,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在不同群体话语领域间的贯通互动和层级转化,增强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2.应群众之呼。建立话语关系是产生话语影响力的前提条件,自说自话、没有回应的意识形态话语无法产生与群众的真正交集,更不能对群众思想和行为形成有效引导。党的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在履新宣言中郑重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新时代党对人民群众呼声的庄严应答,极大地鼓舞了党群勠力同心的奋斗热情。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也只能在党和群众呼应相和的积极话语关系中不断生成。群众有呼声,意味着群众将自身需要诉诸话语权利,也彰显出群众对党的回应抱有积极期待。认真倾听和及时回应群众呼声,就是对群众话语权利的尊重,是把握意识形态工作时机和重要切入点的主动姿态,有利于维护和加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感、认同感。反之,群众的呼声若得不到回应,使党群话语互动的有效渠道受阻甚至关闭,党在社会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号召与呼吁则同样难以得到群众的应和与支持。在应群众之呼中增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必须搭建和完善党群沟通的话语渠道、优化话语关系,设置上通下达的诉求表达和反馈引导机制;提高主导话语在关键时刻和热点问题上的显示度、存在感和反应速度,防止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失踪、失语和失声;加强调查研究,问需于民、集中民智,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使回应群众呼声与增强党的思想领导力和社会号召力互为支撑、相得益彰。

3.解群众之困。话语说服力最深层、最根本的来源是话语驱动实践的力量,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是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贯彻到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中得出的一条基本原则。精巧的话语表达、科学的话语内容、多样的话语方式,如果不面向群众的困难和问题而发,不能切中群众的现实需要产生实际效果,则只能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群众所困之处往往集中反映着理论与现实的冲突,代表着动摇不定、认识不清的思想困惑,是致使社会问题产生和淤塞难解的关键点。必须针对群众之困,防止避重就轻、避实就虚,主动聚焦问题来设置意识形态话语的重要议题,引发群众的注意、关切和积极参与,在提高现实阐释力和实践解题力中增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对于重大问题应强调在思想上说通透、在实践中加以印证,将纾解思想困惑、调处利益矛盾和加强教育引导结合起来,使群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切感知正确思想的实践效力,自觉成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有力支撑。

4.导群众之思。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肩负着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赋予人民群众运动以正确方向和远大前途的使命,这一使命内在地要求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必须于先进性和群众性的有机结合中才能发展壮大。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又进一步将这一导向的基本要义明确阐释为要“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这既是对人民群众中心地位的尊重,又强调了坚持思想引导的必要性。面对群众思想落后于实际的情况,不能犯脱离群众的急性病,面对群众不断提升的觉悟程度,也不能害落后于群众的慢性病,而面对群众的不同意见,一味迎合、泯然于众的庸俗病亦等于放弃了党的思想领导权。应努力推动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真理基石、价值基座与群众基础相对接,提高广大群众的认识水平和思想境界,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的问题上,帮助群众分清是非、统一认识,在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话语氛围中,形成凝聚思想共识、引领思想发展的主导趋向。

5.发群众之力。使人民群众在先进意识形态的引导下焕发出推动社会进步的实践力量,是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显效的最高层次。革命战争年代,党正是依靠卓有成效的政治动员广泛地汇聚起人民群众的革命力量,在战争的一切需要上赢得了无穷无尽的供给,从而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扭转劣势、取得最终胜利。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时代使命,更是要通过广大人民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火热实践才能逐步达成。发群众之力,关键在于引导群众破解思想向行为转化的难题。一方面,要破除内部阻力,使群众从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到生发内在的情感认同,继而产生笃信不移的坚定意志,最终打开转向行为实践的通道。二是要加强外部支持,促进实践养成和完善制度保障相结合,提供以行践言的示范效应、激励机制和方法指引,使人民群众能够结合自身实际找到有形可感的实践方式,在“言”与“行”的相互印证中,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实践确证,在推动社会进步与实现人生出彩的共同实践中,进一步坚定对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认同与支持。

猜你喜欢
话语权话语群众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