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俊
“中国古典舞”作为一种新兴舞种始创于1950年,它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极具特色的表演形式、风格特征以及广泛的审美群体,为中国舞蹈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追溯中国古典舞的历史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古典舞主要是在汲取周代、汉代、唐代三个时期的祭祀音乐及具有民族特色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元、明、清的历史文人加工,而形成的流行于那个时代的戏曲舞蹈。之后,通过近现代舞蹈艺术家的不断探索、创新,从而形成富有时代特色的舞蹈种类。随着中西方艺术文化的不断交流,中国古典舞也开始接纳西方艺术文化的观念和思潮,并将西方芭蕾舞优雅与活泼的元素,现代舞不拘一格的创作意识与手法植入其中,进一步丰富其表现形式,拓展其创作空间,完善其教育体系。
从中国古典舞的研究历程来看,中国古典舞的早期研究多集中在对中国古代舞蹈史的研究范畴,如:王克芬的《中国古代舞蹈史话》、彭松的《中国舞蹈通史·魏晋南北朝卷》等;陈锦清的《舞蹈艺术必须向戏曲艺术学习》、孟兆祥的《向戏曲学习的点滴体会》、孙颖的《试论中国古典舞》和《再论中国古典舞》、于平的《戏曲舞蹈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以及冯双白的《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等论文专著,这些论著多集中探讨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渊源,即研究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蹈及宫廷舞蹈之间的内在联系。随着北京舞蹈学校的建立,专家学者们开始关注中国古典舞的教学工作,《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创建发展史》《中国古典舞发展轨迹》《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等著作陆续出版。近些年,学者将中国古典舞与古代文化结合起来,研究视角多关注舞蹈文化,如:于平的《中国古典舞与雅士文化》等。舞台创作方面,舞蹈家们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将传承文化与发展创新相连接,从而创作出《春江花月夜》《金山战鼓》《秦俑魂》《木兰归》《扇舞丹青》《水色天香》《书韵》《精武》等一大批具有时代风貌和民族精神的中国古典舞作品。刘敏、沈培艺、黄豆豆、王亚彬等一批舞蹈表演艺术家脱颖而出。在世界多元文化共融的今天,中国古典舞的发展需要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入更多的创新力,使其向着健康、宽广的目标发展,彰显其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和深厚的民族文化蕴含。
中国古典舞的审美思想是在不断传承与创新传统审美文化的基础上而逐渐形成并丰富的,那么如何解决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呢?
1.中国古典舞的发生与文化包容性
从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来看,戏曲舞蹈是古典舞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古典舞的传统文化因子就是继承于戏曲舞蹈的。“身韵”观念的形成使古典舞的内涵从对外在形的注重向内在神的把握提升,这一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为古典舞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从上面的分析可知,“身韵”来源于戏曲舞蹈中的身段,它是在传统舞蹈的基础上实现创新而形成的,是对传统文化提炼的结果,这一理论的出现使舞者们摆脱了传统舞蹈的桎梏,进而使舞蹈实现了内在意蕴的重新凝聚。可以这样说,戏曲舞蹈的不断发展是中国古典舞形成的基本推动力,同时“身韵”体系的形成使中国古典舞的动作更加优美、变幻莫测,从而实现了本质的升华,形成了具有新的思想内涵语言符号,促使中国古典舞的表现形式逐渐独立。
中国古典舞传承了历史文化精髓。首先,从中国古典舞的文化继承来看,主要继承了儒释道的文化精髓。在《秦王点兵》中我们不难看到儒家推崇礼仪的思想,以及精忠报国的民族精神;在《扇舞丹青》中我们能够看到道家文化的自由,崇尚自然的天乐意识情趣;从《飞天》中我们可以看到佛家所倡导的超凡脱俗的思想观念。其次,从中国古典舞的学派来看,其一直以开放的文化精神接纳了众多不同的思想观念——20世纪50年代以《飞天》、《春江花月夜》为代表的脱胎于戏曲舞蹈风格的“身韵”学派;70年代末以《丝路花雨》为代表的敦煌学派;80年代初孙颖始于《铜雀伎》的汉唐学派研究;以及正在研究与建设中,力图成就新古典舞学派的“昆舞”等。同时,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舞蹈对我国舞蹈文化的影响,中国古典舞的思想内涵也在不断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正因为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元、时代的变化与发展,使得当代中国古典舞以极大的文化包容性呈现出形态各异的风格特征。
2.中国古典舞形式风格的多样性
中国古典舞所蕴含的丰富多采的文化因子和创作者艺术观念的多元化,决定了其形式风格的多样性。从舞蹈艺术本身的传承与发展规律来说,需要在立足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在继承中革新,使肢体所展现出来的动态语言能够符合时代审美。
纵观中国古典舞的学科建设与创作历程,均可以在具体的舞蹈作品中展现出不同思想观念下的形式风格,及其所投射出的艺术美学。例如,《书韵》、《扇舞丹青》等作品以舞蹈身体语言的独特韵致表现出书法的境界。中国古语云,“字里有乾坤”。康德认为,“线条比色彩更具有审美性质”。这类舞蹈作品恰恰以舞蹈的身姿和画面营造出的线条美,将书法这一“线性”的静态物象以生动的形象呈现给观众,同时深刻体现出中国传统艺术“气韵生动”的美学境界。再如,《竹梦》、《爱莲说》等作品借用了中国传统文学之“缘物寄情、托物言志”的表达形式,在形神兼备的美学追求下,塑造了竹之气节、莲之高洁的品格,传达出古代雅士文化中的精神气度。此外,还有《昭君出塞》等古典舞作品,更注重动作形态本身的语言性功能传达,在“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的直观视觉感受中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正是这些形式风格各异的舞蹈作品,构成了当代中国古典舞枝繁叶茂的创作格局和艺术审美追求。
3.中国古典舞内涵的丰富性
中国古典舞的内涵极其丰富,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文化内涵的多样性与舞蹈词汇的丰富性两个方面。以“袖舞”为例,宏观来看,“袖舞”的完成需要把握“技、形、劲、韵”四大内容,强调的思想内涵是身袖融合,以袖表意,以袖陈情。 “袖舞”中的“技”就包括了“抖、扬、出、收、推、冲、抓、搭”等,袖舞中“技”的存在主要是达到丰富舞蹈姿势及丰富舞蹈传统语汇。袖舞的历史文化可以追溯至宋元时期,在漫长的历史中袖舞文化语汇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也使袖舞的表演语汇逐渐丰富多彩。例如,“袖舞”的形态在战国时期体现为舒展长袖,在秦汉时期表现为长袖垂拂,在宋元以后直至近现代戏曲艺术家的创造,不断丰富了“袖舞”的情感表现力。中国古典舞大力发展了“袖舞”元素,不仅形成了较完整的袖舞教材,还在舞蹈作品中充分展现了“袖舞”的情感表现力。由舞蹈表演艺术家刘敏表演的《昭君出塞》曾被舞蹈界认为达到了“袖舞”的极致功力。在作品的高潮部分,刘敏以准确的扬、甩、抖、抛、抓等基本动作技巧,细腻的刻画出昭君从离家思乡之愁苦情绪到“远集西羌”之大义情怀的心理转变。这一文化内涵的多样性和表演语汇的情感性,要求舞者需要深厚的功力来把握古典舞表演中的特定语境。
如上文所述,中国古典舞的美学特征和艺术风格一直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根据当代舞蹈家不同的艺术观念而创作出了众多形态各异的舞蹈作品,出现了一些舞蹈精品和优秀的表演艺术家。然而,在这繁荣背后,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中国古典舞在一定层面上,正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困境。例如,前几年曾集中出现的“深闺怨妇”扭曲了中国古典舞的文化精髓,现代舞等艺术观念的植入造成了中国古典舞的炫技形式与动作形象的“失语”。这些都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中国古典舞的哲学精神、文化内涵与当代文化艺术观念的某些冲突,使中国古典舞能够继续朝着健康、宽广的方向发展,建设自我的独立品格。
1.中国古典舞文化保护现状分析
从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来看,其内涵是不断演化并逐渐丰富的,在不断丰富的过程中我们总是追求时代特色,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舞蹈形式,并逐渐将原有的舞蹈形式优化,这种改进在很大程度上使舞蹈形式的积累性降弱,很难形成固有的基础。李正一老师认为中国古典舞只能进行重新构建,而不能够真正的还原历史原貌,因为对古典舞的研究会受到来自于时代的影响,因而构建的思维就是现代思维,如果追求原貌是很难实现的。因而在进行古典舞体系的构建中就必须重视对历史舞蹈资源的取舍,即保护具有较强历史价值的舞蹈元素,对于不合时宜的舞蹈元素进行改进或舍弃,但是这样的取舍会形成一个新的问题,就是不同的研究者对于舞蹈元素的重要程度的认识存在差异,很难形成统一的历史资源取舍。对于历史艺术文化的留存,我们应该视同宝贵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我们是没有权利去进行资源变革的,流传下来的文化资源是我国优秀文化艺术的积淀。著名学者孙颖老师认为,对于历史的优秀文化资源我们不应该进行变革,而应该进行传承与有效的保护,这样才能实现舞蹈内容的不断丰富。
从古典舞语汇变革的过程来看,实际上对舞蹈元素构成了破坏,由于不破不立的观点广泛存在,因而在舞蹈文化的保护上就是以破为主,以立为目的,那么对于传统舞蹈文化就根据个人思想、好恶进行取舍,势必破坏了古典舞原有的“滋味”。与此同时,我们对于舞蹈元素的取舍是基于个人思想展开的,我们舍弃的舞蹈元素是否真的不合时宜,是否真的是舞蹈文化中的糟粕呢?这就如同一枚古钱币,在那个时代也许连一个馒头都买不到,但是在很多年后会成为价值连城的珍宝。对于舞蹈元素的取舍也是这样,如果我们依靠主观判断对舞蹈元素进行取舍,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传统舞蹈元素将渐渐消亡,要想再恢复原貌就变得异常艰难。从目前对中国古典舞文化艺术保护现状分析,对于传统文化的取舍保护不当,各个学派都有各自的见解,但是都没有完全继承性的保留下来。目前,在中国古典舞文化保护研究方面,大多以高等院校的研究机构、自发性地对其进行保护研究,而政府尚未建立健全有关保护中国古典舞文化的研究机构,更谈不上对其实施有力举措和进行有效保护了。
2.时代因素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
中国古典舞受时代变迁的影响巨大。从公众偏好来看,大多数人都喜欢流行音乐式的文化元素,流行音乐以其通俗易懂、简单易学的特征迅速成为社会主流文化,这种文化形式更加贴近生活,更能够表现当代特征,是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较而言,中国古典舞是不可能实现人人都会的目标。从本质上来讲,中国古典舞是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精神的继承,是对我国经典文化的发扬,因而是缺乏草根性的。有研究者认为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必须符合时代特征,根据时代需要向前发展,以舞蹈形式表现当代人的苦闷与辛酸,应该按照时代特征进行相应的艺术舞剧创新。笔者是否定这种观点的,因为中国古典舞舞蹈文化本就是高雅文化的缩影,是没有必要进行内涵的延伸的,表现人们现实生活的情感、情景等舞蹈是可以通过现代舞来表现的。但是,从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来看,已经逐渐成为顺应潮流的古典舞,很多舞蹈元素都遭受来自于时代文化的冲击,古典舞的审美价值、观念等也在逐渐发生改变,这种改变没能促进中国古典舞达到另一个发展高峰,相反使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更加迷茫,很难发挥其蕴含的美学价值,即艺术功能。笔者认为不能因为要顺应时代就可以随意把原有传统、经典的古典舞剧目进行发展、创新。如果想当然的进行古典舞内涵的变革,必然会改变古典舞的审美标准及其民族审美情趣。因而为了保护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古典舞的风格,舞者们可以丰富古典舞的表演形式,但是不能对其内涵加以变革,内涵的变革等同于对古典舞文化历史的一种破坏,古典舞自身的价值将不复存在,也就缺乏了古典意义,很难实现民族文化与精神的继承与弘扬,与新时期所倡导的民族文化艺术发展方向背道而驰。
1. 有机融合形、神、劲、律
中国古典舞的审美原则可以高度凝练为“形、神、劲、律”,也是“身韵”韵味的全部体现。那么必须实现“形、神、劲、律”的有机融合,才能够发挥中国古典舞的魅力。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形”是舞蹈表现出来的外部动作,是中国古典舞的动作形象载体,中国古典舞的曲线之美与圆润之魅都是通过舞姿展现出来的,从舞姿中可以看到中国古典舞的含蓄、柔韧、阳刚等民族精神。“神”则是舞蹈的内涵,是舞蹈外在形式所展现出来的内在情感,只有充满感情的舞蹈才具有生命力,因而 “神”在舞蹈中具有主导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支配舞姿的绽放。如果表演中不能够领会舞蹈的精神情感,那么所展现出来的舞姿是不具有魅力的,也会缺乏打动人的内在情感。“劲”是舞蹈展现出来的轻重、强弱、刚柔等艺术词汇,劲的存在使舞蹈具有强烈分明的节奏感,使舞蹈展现出强烈的对比性、层次感,这就形成了舞蹈的刚柔相济、动静相容的特点。“律”所表现出来的是舞蹈的运动呈现出来的一般性规律,如“正律”、“反律”就是古典舞的基本规律。充分利用这些舞蹈元素就能够很好地实现舞蹈的艺术价值。由此可以看到中国古典舞的“形、神、劲、律”的有机融合是实现其舞蹈魅力的基本条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应该充分强调舞蹈的有机元素的融合问题。如果无法融汇“形、神、劲、律”,那么舞蹈的美学价值将大打折扣,使舞蹈呈现出杂技的特点,缺乏韵味,这样古典舞就缺少了灵魂,要谈发展也就只能痴人说梦了。
2. 注重舞蹈基础能力的训练
舞蹈的本质就是人体动作的艺术,人只是舞蹈的载体,要想完成优美的舞蹈动作,那么必须具有基本的舞蹈运动素质,反之是不能够实现舞蹈动作展现的。如在“身韵”的训练中,“腰”是舞蹈艺术展现的关键,舞蹈中的“提、沉、冲、靠、含、腆、移”等元素都需要腰部配合加以实现,“平圆、立圆、八字圆”这三圆为身韵的运动轨迹主要是以“腰”为轴来完成的。从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如若缺乏相应腰部训练是做不好的,很多舞蹈表演中都不能把握“腰”的力量,运用中也显得僵硬,没有生气,或者不能达到舞蹈的完美效果。同时由于腰的力度掌握较差,因而很难实现舞蹈的艺术魅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在日常的基础训练中必须高度重视腰部训练,把握腰部在中国古典舞中的重要意义,同时强化其在舞蹈表现中的准确性。肢体的柔软度是实现舞蹈表现的重要基础,好的柔韧性能够使舞姿更具有美感,在舞蹈动作的表现上才能够游刃有余,也才能够做出高难度的技术性动作,对于舞蹈初学者而言,关节的柔韧度是存在缺陷的,胸肩连贯性不足,胯部也不能够舒展,因而在舞蹈的表演中会存在动作走样的问题,导致舞姿看起来缺乏美感,如在“扑步”表现中,由于双臂无法有效舒展,胯、腿之间难以伸展,这样就形成了弯曲外观,就使舞姿本身的滋味完全丧失。除此之外,动作重心的把握及力量稳定性的把握也是相当重要的,如力量的不足直接导致动作的变形,或使舞蹈动作不能完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舞蹈动作基础训练的重要意义,那么在中国古典舞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基础训练,从基础抓起,形成舞蹈表演者自觉地提升舞蹈素质的能力,形成舞者的柔韧性、稳定性、力度等舞蹈素质的综合提升。
3. 强化大学本科的中国古典舞理论
系统学习过中国古典舞理论的大学生少之又少,尤其是综合艺术大学的舞蹈学生,舞蹈理论方面的薄弱是长期以来都没有解决好的问题,造成许多学生会跳古典舞,但不知道古典舞是怎么回事。作为舞蹈专业的大学生这是不应该出现的现象,这就大大削弱了中国古典舞人才的后备力量,对于传承和发展是很不利的。
强化舞蹈本科学生的舞蹈理论知识,笔者认为是势在必行的,应该从多方面同时入手,课程设置要加强史论方面的专业课,以及古典舞的概念及形成过程、戏曲欣赏、经典剧目欣赏等;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在上实践课的同时注入古典舞教学法、古典舞审美原则及其发展方向等相关理论知识,并鼓励学生在传承方面积极参与研究,有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
舞蹈本科生是舞蹈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把他们培养成才,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将不再是纸上谈兵,他们要承担着古典舞发展的重责。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古典舞研究学者就对古典舞的训练进行了调查,这次全国性的调查显示,全国各地的古典舞教学工作者主要是针对自身的认识进行基础教学的,在教学中形成了以芭蕾舞、融汇芭蕾舞与古典舞、古典舞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这些舞蹈种类都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古典舞的原有技巧,但是都存在教学目标模糊、系统性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限制了中国古典舞的发展。
那么新时期的中国古典舞应该如何发展呢?这一问题的争论很多,当前中国古典舞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正在抉择走哪个方向,从哪个方向寻求突破口。主要的观点有两种,一种强调古典舞的原有风格,但是这种过度强调风格化会使中国古典舞逐渐回归到原始的戏曲舞蹈;一种是借鉴现代舞的元素,根据现代舞的风格进行融合,从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古典舞,但是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使中国古典舞缺乏古典的韵味,更多的是迎合大众而存在的。那么中国古典舞到底应该如何寻求发展呢?
第一,中国古典舞的舞蹈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而且这些舞蹈语汇是历史舞蹈艺术的结晶。首先我们应该要做的就是传承,在进行舞蹈教育之间,我们的家庭应该积极参与进来,给孩子一种全新的艺术感受,在日常生活中给予一定的引导,将美学思想以生活方式展现给他们,让他们在无形之中实现对美的追求。
第二,中国古典舞是由戏曲舞蹈发展起来的,那么如果我们首先直接介入古典舞的训练或学习,那么我们可能就存在不了解其内涵的问题,这就需要在进入正式学习之前,由家庭成员给予一定的指导,如对舞蹈有兴趣的孩子,给他们普及舞蹈基础知识,以家长为核心,在完善自身美学修养的基础上,给孩子以应有的美学教育,使孩子能够对舞蹈的基础知识有所把握。
第三,当代中国古典舞教学已经融汇了西方芭蕾的元素,这样使学习舞蹈的学生在理解上就存在困难,在实际的舞蹈训练中教师也很少会涉及对其两者差异的教学,很多学生就会认为中国古典舞就是芭蕾舞的概念,那么对于家庭来讲,就应该对这些简单的舞蹈类别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使孩子能够体会到中国古典舞的特殊元素,从而达到对中国古典舞更深层次的理解。
从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典舞是一种艺术性很强,需要以高超的舞蹈技艺为保障,以对舞蹈文化的深入理解为引擎,进而才能够实现完美演绎的舞蹈。然而中国古典舞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逐渐迷失了发展方向,如何在这样迷茫的经济春天中实现突破性发展,成为每一个中国古典舞研究者的企盼。那么如何突破现有的中国古典舞发展中受制约的因素呢?笔者对中国古典舞在当代发展中的受制约的因素及形成的原因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建立基础舞蹈教学课程、培育家庭审美教育模式的构想,旨在为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尽一份力,但是本文的研究时间较短,同时由于中国古典舞的内涵极其丰富,因而在研究中难免存在疏漏,希望广大中国古典舞的舞蹈工作者能够提出斧正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