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
河南省夏玉米集中种植的地区。夏季灾害性天气频发,玉米倒伏现象时有发生,玉米倒伏对产量影响很大,轻度倒伏造成地块减产15%~25%;中度倒伏造成减产25%~50%;重度倒伏造成减产60%以上甚至绝收。倒伏成为玉米减产最重要原因之一。针对玉米倒伏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预防的措施?玉米倒伏的主要原因,品种原因现在生产上推广的玉米品种多达几十个,虽然都经过了本区域的审定,但是抗倒性上有很大的区别,未必都能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种植模式,加之没有合理的配套栽培技术,造成倒伏。有的品种株高和穗位较高,就会有倒伏风险;有的品种根系发育和茎秆木质化较晚,就容易倒伏;有的品种易感病虫害或抗病虫害能力较差,使其抗倒伏能力减弱,也容易发生倒伏。
一、种植密度过大
在水肥条件充足的条件下,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措施之一,但种植密度超过合理的范围就容易造成倒伏。生产上的具体情况是播种量太大,定苗时留苗过多,造成密度过大,以致群体内光照弱,光合产物少,导致茎秆纤细,其硬度和韧性降低,同时还会引起穗位升高,遇暴风雨时很容易发生倒伏。根据品种的具体特性、地力条件及管理水平的高低,合理调控群体结构、提高群体质量是玉米超高产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倒伏是玉米增加群体密度所产生的不利后果,特别是在灌浆期间。据估算,我省夏玉米区每年玉米茎秆倒伏而造成的产量损失在5%~25%。
二、施肥的时期、种类和数量不当
施底肥少或不施底肥,根系没有完全下扎,叶片肥旱育苗,控制温湿度,不让秧苗徒长,一叶一心期保持25~30℃温度,尽量少浇水,三叶一心期温度不超过25℃,土壤水分充足,但不能过湿。施足底肥,增施磷鉀肥,提高秧苗的抗病力。
三、病虫危害
茎腐病是引起玉米倒伏的主要病害,一般由腐霉菌和镰刀菌混合侵染引起。发病时,根部毛根产生淡褐色水渍状病斑,逐渐放大至次生根,直到整个根系呈褐色腐烂,最后根变空心,茎基部1~2节初出现水渍状梭形或长椭圆形病斑,节间变褐色,以后髓部收缩,使茎秆组织变得软弱甚至腐烂,造成茎秆倒折。玉米螟常常会钻到茎秆内部,蛀空茎秆,一旦遇到大风天气,就有可能造成茎秆倒折。
四、自然灾害
在大雨天气遇到6级以上的大风,局部地区遇到龙卷风,玉米都容易倒伏。
五、耕作因素近
年来由于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回来耕种时间只有几天为了抢时间只是简单地用旋耕机旋耕一下,然后就播种。在这种情况下,玉米的根系扎根不深,只是在土壤耕作层一内,没有深扎下去,所以抗倒性不强一旦遇到恶劣天气就容易倒伏。
六、化学防治
一要进行严格的种子和床土消毒。种子消毒:用25%使百克20g稀释500倍液浸种40~50kg。床土消毒:采用各类多功能壮秧剂或用25%敌克松50g对水30kg,浇20m2床面。二是在苗期进行药剂防治。在秧苗发病期,喷施立枯清,用1.5g对水后均匀喷在1m2的苗床上。病发生期,在发病初期可用70%敌克松1000倍液喷雾或1500倍液浇灌,也可用移栽灵2~3mL/m2对水适量喷雾,防效可达95%以上,3~5d秧苗恢复生长。
七、生理性立枯病的防治
采用高台大中棚育苗,苗床要高出地面30~50cm。在盐碱地育苗的,苗床要设置隔离层。用水稻专用编织布或打孔农膜上覆2~3cm厚的营养土,防止返盐又可提高地温。严格控制育苗期温度。要做好防寒、保温、通风、炼苗环节,做到前保(出苗前保温)、中控(出苗后至三叶期控温)、后炼(三叶期至插秧前调温),提倡稀插旱育苗,控制温湿度不徒长。一叶一心期保持温度25~30℃,尽量少浇水;二叶期后必须使其逐渐适应寒冷条件,二至三叶期正值苗床管理和秧苗立枯病病害发生的关键时期,应做好通风炼苗。一般棚温控制在20~22℃,最高不超过25℃,要多设通风口,加强通风炼苗;三叶一心期温度不超过25℃,土壤水分充足,但不能过湿;三叶期后白天应揭膜通风锻炼,夜间如果无霜冻最好也要揭膜使之经受低温,这样可以培育出抗寒力强的壮秧。对于青枯病发病较重的苗床,应立即灌水上床,并进行串灌,有条件的应及早寄秧或插秧。床土调酸。为防止返盐,在水稻1.5叶时浇500倍硫酸水,控制pH4.5~5.5,给稻苗一个适宜的酸碱环境。切忌大水漫灌和冷水灌溉,避免大水将床土内的肥、药渗入下层以及改变床土酸碱度。采用微喷的方法,在水管前方加一个喷头,同时,应避免白天高温时段揭开棚膜浇冷水。最好是早晨或午后,天气转凉后浇温水。科学通风,避免穿堂风。迎风面和背风面同时通风可形成了穿堂风,穿堂风导致秧苗失水过快,叶片失绿。在发病初期,用生根药液进行叶面喷雾,促进水稻快发根、多发根,防止立枯病发生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