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朵奇葩,老子的《道德经》一书围绕"道与德"展开了它的核心哲学体系的诸多命题。其中对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上善若水等命题阐释,展现了老子对做人做事的哲学思考,给世人以无尽的启迪,是老子思想智慧的真实展现。从哲学范畴和本经的字里行间来看,老子是一个唯"道"论者,他认为,道先天地,道生万物,道不可违,道可知之。在这个体系中,老子论宇宙、论社会、论人生、论政治,内容丰富,体系庞大。老子说的道,是一种超时空、超物质、超精神、超神界的宇宙本真,没有半点宗教色彩;唯道论就是宇宙一统论、就是民本主义论、就是生态文明论。老子《道德经》中的思想,既有资政价值,也有益于我们加强个人修养,对当今有不可替代之功用,道家文化对现实社会现象有微妙的指导作用,其精华极具现代意义和价值的。
关键词:道德经;智慧;哲学;思想
鲁迅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德经中充满了智慧。《道德经》是一部历朝历代学者已经研究了两千多年的皇皇巨著。内容涉及广泛,被誉为“万经之王”、“百科全书”。《道德经》不但影响了汉代以来两千年的思想文化史,而且也受到了西方思想家的重视,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哲学宝典。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仅5000多字辩证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的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从四大方面诠释了自然朴素的无形之道,天地,人,万物的有形之道,圣人内化的人化之德,以及道德之悟修弘的化人之用。
老子的人生哲学,说来道去总是与“道”字相关。“道”又是什么?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老子把“道”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并认为道能生成、衍化万物。老子还善用辩证法思想来分析事物,为先秦辩证思维作了较为系统的发展和总结。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一章中,首先提出“道”与“名”两个关键名词,也是连串贯通全书八十一章的脉络和线索。“道”是一种不可言传的恍惚状态,是先天地而生,天下万物的生母;是一种不可名状的力量,滋养天地万物;它是天地万物必须遵循的规律,支配天地万物,却从来都顺其自然而不加以干涉。
由此可知,老子所讲的“道”,指的就是宇宙和自然的规律,也可以称作是我们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对于我们人类而言,只有认识这些规律,顺从而不违背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听说这么个故事:五代时有个宰相名叫冯道,冯宰相养了不少门客。所谓门客,就是一种闲人,寄食在名人的门下,有时帮助名人出出主意。有一天,一个门客给别人讲老子的《道德经》,不想一开篇就遇到了天大的难题。古时候讲忌讳,尊老的名字不能随便说。“道可道非常道”,这一句可怎么讲?“道可道”,实在是不可道,因为这个“道”字正是主人的名讳,是不能讲的。于是他只得把“道可道非常道”,读作:“不可说,不可说,非常不可说。”这位门客没有想到,他的这句话歪打正着地一下子触及到了“道”的真谛。道的确是不可说的,说出来的就不是道了。
“道”是宇宙间存在的一种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规律,而这种规律似乎存在于我们的意识形态中,但却无法被我们掌控。
但是,我们人类要想认识“道”的真解,仍需要一个概念性的词语来体现和解释。这就是“无”和“有”所能承载的状态。俗话说:“无中生有”,在这里所讲的“无”就是没有的概念,表示一种虚空的境界,也就是“道”的存在方式。而“有”的含义是从“无”中衍生出来的,它所代表的是一种孕育万物生机的能力和状态。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总而言之,《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在治国安邦方面,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就像煎小鱼一样。在锅里煎小鱼如果不断翻动,它烂得越快,治理一个国家如果不断更改法律政令,那么老百姓肯定痛苦不堪。对于一个国家,国君不应该经常改动法律政令,确保政策和法令的持久性,让人民安居乐业,扰乱民心国家就会动荡不安。用“无为”的思想来治理国家,楚庄公应该算一个成功的例子。楚庄王平时不显山露水,谨慎地藏起自己的锋芒。他从不炫耀自己的才能,而是在默默无闻中积累丰富的政治经验,“不鸣则则已,一鸣惊人”,所以最终成就了大业。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将老子的无为思想运用到教育领域,就是要“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教”。所谓“无为而教”就是教育者不过多地强迫灌输,应该遵循学生身心成长发展和教育规律,隐蔽教育意图,以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以及教师自身的示范等间接教育手段,摒弃单调、枯燥的说教,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没有直接冲突式的说教中自觉地接受教育,在获得的亲身体验中自省地领悟道理,在以自身为主体的自我教育中达到精神的升华和认识的飞跃。
老子“无为”的思想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今天在我们已经经过最大努力而无结果的情况下,我们要试着用“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事情。我们要顺应自然的规律,让万事万物自由地发展,不要违背客观规律去做过多的强求,这样或许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德经中充满了智慧。而他的无为思想也是“无为而治”是老子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在不受强制力量控制和顺应自然的状态下,以“无为”求其无不为,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也有其产生的特定时代背景。针对春秋战国之际,统治者为了显名当世,横征暴敛,为所欲为,穷兵黩武而导致民不聊生的“有为”,老子发出“无为而治”的呼吁.初汉和初唐的统治者运用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治理国家使得民富国强、天下大治,说明了老子“自然无为”思想在历史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就像煎小鱼一样。在锅里煎小鱼如果不断翻动,它烂得越快,治理一个国家如果不断更改法律政令,那么老百姓肯定痛苦不堪。对于一个国家,国君不应该经常改动法律政令,确保政策和法令的持久性,让人民安居乐业,扰乱民心国家就会动荡不安。统治者爱民治国就要像“道”那样,做到生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施恩而不自恃有恩,主导而不主宰人民。老子的这些言论充分诠释了他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老子认为统治者对百姓的横征暴敛、严刑苛法以及无休止的战争,是民众不能回归自然之性,社会不能走到“至德之世”的症结所在,所以应当“薄赋敛”、“省刑罚”、“反战争”,为民众提供一个适宜于天性畅扬的生存环境。”老子认为,繁重的税赋,执政者的“有为”是百姓贫困、国家难以治理的根源。所以,老子以天道均衡和谐的原理为观照,针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提出“损有余而补不足”安民、养民的设想,即:“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他希望统治者能遵循“天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无为”方可“无不为”、“无不治”。
老子“无为”的思想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今天在我们已经经过最大努力而无结果的情况下,我们要试着用“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事情。我们要顺应自然的规律,让万事万物自由地发展,不要违背客观规律去做过多的强求,这样或许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
作者简介:董中兰(1991-)女,汉,江苏盐城,碩士研究生,道德教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