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实用环境保护技术与应用是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的选修专业课之一。文章根据实用环境保护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科的发展前景,探讨了当前环境保护技术这一专业课程在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选择经典又不失时代性的教材,改变课程授课方式,结合多媒体教学、邀请专家讲座以及自主讨论课程相结合的考核評价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出符合专业要求的技术型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实用环境保护技术与应用;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3-28
课题项目:南通大学研究生教学案例库建设项目(AL17008);南通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YJG16015);南通大学2015年度教学改革课题(2015B69)。
作者简介:沈拥军(1978—),男,江苏如东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污染物化工控制技术。
一、教学目标和学科发展
实用环境保护技术与应用是南通大学化学工程专业的选修专业课之一,它的课程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了解当前最新的实用环境保护技术,在掌握一般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以及大气污染物处理等原理的基础上能够熟悉各种处理工艺的操作流程、处理设备及系统的设计与选择等,以此开拓思维,思考并改进处理效果更佳、经济效益好的实用环境处理工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设计应用环境处理工艺系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本课程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课程目标。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材料发现南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实用环境保护技术与应用的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一直都以学科性的理论教学为主,缺少教学实践的环节。这一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传统模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也难以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所以我们要对实用环境保护技术与应用新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这一教学改革的目标。
二、传统教学现状
1.教材年代久远
教材是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是介绍当前实用环境保护技术的前提与基础,是关系到课程教学效果的最关键因素。近年来我们参考的教材大多为十年前的老教材,有些教学内容虽然经典,但是与当今快速发展的工业技术与生产需求不相适应,这种矛盾的产生,就要求我们选用与现代生产相符合的教材。
2.授课方法
课程讲解和板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还是十几年前的授课方式,改进后的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虽然能够较为丰富地展示课程内容并提高教学的效率,但是仅局限于课堂内,难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也难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
3.教学理念落后
学校处于一个比较封闭的状态,其接触到的环境保护相关的理念、方式、技术都不是最先进的,因此教学理念落后是教学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很多高校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仍然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有很多高校没有树立创新教育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效率不高[1]。
4.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单一的闭卷笔试考试一直是传统的课业结束考核方式,课程的教学效果仅仅取决于学生的一次理论考试成绩,这一片面的考核方式并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采取这种以期末考试分数为指标的教学考核方式,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目的只是追求高的理论成绩而不是实际应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因此,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不能适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2]。
三、教学改革
1.教材的选择与课程的设计
学校应当在原有教材基础上、在不摒弃原有经典内容基础上不断对实用环境保护技术与应用这门课程进行改进和完善,要赋予其新时代的特性,在发展中创新,将最新实用环境保护技术研究成果与理论知识完美结合。同时,学生们也要利用课余时间,多查阅有关固液气废技术方面的论文,深入理解并掌握最新的理论知识及应用技术,充分调动起自身投入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根据我院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大部分学生最终是进入环评公司、化工企业等污染企业,因此教材中应当多设计实际应用中的知识,删减繁杂无用的部分,精简重点知识,注重实用性。课程设计上要充分合理,要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将传统的师生关系从“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积极启发学生思考问题[3]。
2.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继续使用多媒体教学,还要多利用图片、视频等,直观立体地将处理工艺单元展现给学生。其中,实践课程的安排,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并理解这门课程,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而实践课程可以安排在理论课程结束之后,如学生在对基本固废气液处理技术了解后再进行实践学习,就能够很顺利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另外,教师可以邀请固液气废处理方面的学者或者污水处理厂负责人对学生进行讲座指导,这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形式。专家学者是该领域内最熟悉了解处理技术发展动态的人,通过讲座学习能够使学生们更加了解实际应用操作中的知识,能够有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讨论课也是课堂教学外有效的交流形式,让学生们自主分组,通过自行查阅国内外文献对课题进行剖析,自定题目以PPT的形式向教师和同学展现,最后由教师给出评价,学生间进行知识交流。
3. 创新教学理念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大学生思想的不断变化,教师应该积极创新教学理念。首先,高校应该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竞争意识,对学校的资源分配进行优化配置,促使创新教学的有效推进。其次,高校应该在课后组织教师及学生进环境保护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了解目前环境保护方面新的概念及技术,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加强环境保护知识的学习,还有利于学生减少进入企业工作的磨合时间,促进学生更快地融入工作环境。最后,教师授课前的教学计划制订、教学工作的开展应该完全围绕着学生进行,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4.转变考核体系
课程考核体系应该制订科学有效的考核指标,并且具体的考核指标应该涵盖实用环境保护技术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同时各指标所占的比例应该合理分配。对此,针对以上教学方式及理念的讨论,教师可以将考核由单一的闭卷考试转变为课程设计考核与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考核课程设计部分,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污水处理厂的工业布置与流程或者选择一种或几种联合处理的工艺对一定实际废水进行处理或者设计一种处理固体废弃物的方案等。另外,讨论课的表现成绩也可按比例计入最后的考核成绩。通过这种理论考试与实践课程设计相结合的方式(闭卷笔试占考核最终成绩的50%,讨论课占20%,实际课程设计报告占30%),能够很好地考查学生掌握这门课程的效果,使其真正投入实际应用中去,避免死学知识不活用的弊端。
总之,本文从传统教学方式与考核体系展开,提出了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并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目标进行课程环境保护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教学改革要重视教材的选择,注重实践环节与交流,改进考核评价体系,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学到知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以此达到教学课程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华影.基于创新原则的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探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4):294-295.
[2]曾玉彬,周柏青,刘广容.“水处理理论与技术”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43):92-93.
[3]张希宏.浅析现代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6(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