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铭 李蓉蓉
摘 要: 近年来,电视综艺节目呈现“百家争鸣”之势,各大卫视追求创新,力争收视率前列。江苏卫视2017年推出的全国首档少儿民歌音乐真人秀——《歌声的翅膀》正式在荧屏播出,获音乐类综艺节目收视冠军。本文以此为例,从媒介驱动与综艺的关系、综艺形态中文化的内在魅力及其对儿童的引导与教育方面进行探讨研究,希望对当下民间音乐综艺类节目有所启迪,创造出更好的优秀少儿文化综艺节目。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歌声的翅膀》 少儿音乐
“文化综艺”成了近些年来电视荧屏上的新宠,相较于传统的综艺节目,当下受众似乎更加喜欢一些有文化内涵的综艺节目。例如我们所熟知的《蒙面歌王》、《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等此类成人化竞技选拔類音乐文化类节目。随着市面上该成人类音乐类节目“泛滥”和节目的多季化,收视率有所下降并且呈现出一种“相似”“雷同”的现象,并且竞技性音乐节目的利益化目的比较明显,除却为数不多的具有真正实力的选手吸引观众观看外,剩余的便是导师的名人效应在支撑。各大电视台为了赶上这波热潮纷纷改革创新,想做出“别样”的文化综艺节目。例如,少儿类音乐节目一直是国内鲜有的开发领域,正所谓“物以稀为贵”,江苏卫视此次先声夺人,抢到了这一先机。
《歌声的翅膀》与上述音乐类节目不同,它并不是一个竞技音乐类节目而是励志音乐类节目。只是纯粹的最大限度地利用电视媒介建立宣传展示和被欣赏的关系。它想强调的是音乐文化对青少儿的身心发展很重要,这档节目除了展现歌艺之外还非常关心新时代少年儿童的身心成长和音乐文化教育,选取优秀的少儿展现他们干净空灵的歌喉,推出榜样效应。呼吁大家关注新时代青少年儿童的成长和优秀音乐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希望当代人欣赏经典,品读经典,并借此传递经典中的文明。
一、媒介驱动下的综艺文化互动
视听兼备的电视传播媒介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现场感,可以充分调动受众的情感。在大众传播发展下,受众获取信息越来越迅速简便的当代,人们更喜欢真实地交流和互动。例如《红楼梦》中,在描写王熙凤出场时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隐喻性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突出曹雪芹写作时构思之巧妙,这是处于那个时代文字的含蓄之美。在有了电视媒介后人们除了可以靠对文字想象外还可以靠眼睛、耳朵等真切地感受到当时的情境,丰富受众的喜怒哀乐。较之书籍上的文字,部分受众更喜爱影视作品。
电视媒介的便利,受众的需求,这种“互构”行为,形成了上述的“共生现象”。这就是选择在电视荧屏上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电视媒介本就能让受众产生参与感和互动感,因为其本身就是面对面的传播形式,这种形式本身是要传播双方共同参与的,这种方式直接、具体,让受众对传播的内容极易产生学习兴趣。文化类的综艺节目用综艺节目的形式将文化融合在节目之中,让受众在观看《歌声的翅膀》后不由自主地受到一定的影响,有的家长受到启发后会让孩子培养才艺兴趣,有的送孩子参加海选或是让孩子喜欢上从才艺表演中传播的优秀传统文化,例如王泓翔小朋友所唱的经典唱曲《梨花颂》,而后了解《梨花颂》,了解从一代男旦大师梅兰芳大师,到二代传人梅葆玖老先生,到第三代传人胡文阁先生,再到第四代传人巴特尔小师父,受众们慢慢发现自己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不自觉地追本溯源地了解自己原本毫不在意的优秀传统文化。
部分人都认为电视产业媒介因为网络媒体的兴起正在日益“萎缩”。其实不然,《歌声的翅膀》在电视上播出后,在微博、微信、B站等自媒体平台上持续“发酵”,网友们在各大网络平台上谈论得热火朝天,由电视媒介引发的网络媒体在使受众产生好奇心理并随之观看最后参与,电视媒介在用另一种方式绽放不一样的风采,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是相辅相成的。除此之外,用综艺节目的形式传播传统文化避免了老套的传播模式,通过一种寓文化于综艺的形式让受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文化的熏陶。
二、传统文化的当代魅力
“音乐内容是审美主体赋予音乐并从音乐中体验到的精神内涵”[1]。音乐是不同国度或民族互相进行交流的神奇文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优秀中国文化正如一瓢酒,在历史的积淀下,它既有精致外表又不乏韵味,还未打开酒罐,便能闻到醉人的滋味,引得人们不自觉地想要打开它学习了解它。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本身就散发着“人格魅力”。京剧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因为没有广泛传播而一直不被大众所了解和学习,通过此次王泓翔小朋友所唱的经典唱曲《梨花颂》让京剧用另外一种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让大众耳目一新,对京剧产生兴趣从而想了解、学习它,使得京剧焕发新的活力。
除此之外,大众传播作用于社会后产生的认识功能、宣传功能、教育功能及娱乐功能与受众的日常文化所需相对应,供求关系相互和谐,自然会获得文化产业市场的成功。当下的电视节目运用一种新式的手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喜爱的综艺节目联合在一起使得人们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也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在潜移默化中对传统文化产生好奇和兴趣,并且渐渐地将兴趣转化成了一种爱好,从这方面来说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随着近些年来的综艺热,相较于传统的电视剧节目来说更加吸引受众。通过综艺这种形式传播传统文化,可以让受众在娱乐的同时也了解和学到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
三、儿童节目视角的特殊性
(一)另辟蹊径从儿童歌唱角度出发。
虽然《歌声的翅膀》是市场竞争情况下的产物,但其前景是可预见性的,收视率会稳步上升。与其他文化综艺不同,开发鲜见的少儿领域内,儿童本就给人可爱阳光、活泼开朗的形象特征,孩童的性格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及潜能的可挖掘性,因此受众会产生喜爱心理。《歌声的翅膀》挖掘了孩子们在音乐方面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声的音乐及其中包含的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有利于培养他们高尚的品格,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在《歌声的翅膀》综艺节目中,每期会邀请5位年龄在16周岁以下,热爱唱歌的少年儿童展示歌喉。青少儿用纯净又空灵的嗓音诠释对本民族民歌的喜爱,对它的依恋。少儿们重拾经典优秀民歌,展示的不仅仅是天籁的歌喉,还是对优秀音乐文化的传承。古老而经典的文化有一批如此优秀的青少儿继承下来,用传统音乐涵养下一代,让优秀文化代代相传,让其中的精神力量生生不息,这是倡导文化自觉和自信的初衷。
(二)从儿童自身成长的角度出发。
节目中小朋友们所选取的歌曲大多是由自身经历和所感所想而产生的。例如在第一期的节目中,因为身高原因而产生些许自卑心理的黄星诚小朋友时常幻想在唱歌时歌声穿破屋顶,身高接近三米八。他所演唱的红歌《绒花》让受众感受到内心喷涌出的力量,小朋友觉得只有“唱歌”才能使他感觉在“长高”。音乐对儿童的成长具有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它促使儿童从音乐中獲取自信和力量。
(三)“辅导员”的名人效应促使节目具有教育意义。
在《歌声的翅膀》综艺中,节目组邀请了孙楠、伊能静、阎维文、兰海等著名歌唱家和少儿心理专家参与其中,担任小天才辅导员。伊能静是歌手出身,并且刚刚参加完《妈妈是超人》综艺节目让人不自觉有亲切感。阎维文老师是中国军政团总歌手,兰海老师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大学教育心理系的成长教育家。他们对于小选手们自身的喜好和所选歌曲,让他们有机会受到该方面的权威专家指导。有了这些专家名流参与,不仅可以增加节目的含金量,而且可以对表演内容恰当地进行欣赏和分析点评。让这档综艺节目不仅具有综艺性和观看性,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四、反思
在音乐类综艺节目泛滥的当下,《歌声的翅膀》脱颖而出,并得到各大媒体的鲜花和掌声,用不一样的形式将传统的优秀音乐文化进行创新性的宣传,让稚嫩纯净的“少儿天籁”在一定的专注和创新中,展示音乐更好的面貌。这就间接说明了节目策划的成功。
其实在电视综艺中,儿童类综艺并不少见。《爸爸去哪儿》《妈妈是超人》《爸爸回来了》等综艺吸引了一大批受众。但此类节目大多是从亲子角度出发为观众展现出明星家庭是如何教育和培养孩子的。受众在观看过后难免会有心理落差感,认为自己与明星的生活环境存在巨大的差距,导致巨大的落差感。将孩子过早地“暴露”在荧屏之中,这真的好吗?虽说儿童元素可以成为电视真人秀节目的亮点,但不难发现电视真人秀节目的不可避开的节目策划,使得儿童形象日趋“成人化”,让受众感受到节目是具有台本的并不是儿童真实的一种状态,失去真人秀节目本身所追求的“真实”的效果。
在某些儿童综艺中,电视采用一种艺术的、夸张的,甚至是变形的手法,把儿童塑造成小大人,以此为节目增添更多的笑点和卖点。让观众在发笑之余也会发问“这样的节目真的真实吗?这到底是真人秀还是秀真人呢?”[2]这要求我们在儿童类综艺节目策划的时候要把握住它的“度”,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孩子的真实情感。这要求我们更好地完善节目策划和创新意识,使少儿文化综艺类节目更进一步。
有学者这样说过,或许“文化综艺热”的大热浪潮有一天会逐渐冷却,但这样的“暴风雨”不会烟消云散,而是化作“绵绵细雨”,蓄势待发。真正能引领正确社会价值观的好节目,早晚还会成为综艺主流[3]。这就提醒我们在文化综艺制作中既要把握好受众精神需求,又要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将文化综艺做好,让它逐渐“走进”受众心里,“走进”世界之林。
参考文献:
[1]韩钟恩.音乐美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2]刘思聪.试论国内近期电视真人秀节目中的儿童形象“成人化”塑造[J].东方艺术,2014(S2):80-82.
[3]陈娉婷,黄浩.文化综艺类节目热潮及其发展形态探析[J].南方电视学刊,2017(02):21-24.
项目:扬州大学广陵学院2017年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项目。
项目名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央视“清流”文化类节目评议。
项目编号:X20171104。
指导老师:许凌